“李铁梅”刘长瑜:出身名门,两次婚姻悲喜交加,对儿子非常愧疚

内地明星 1 0

谁又能想到,一部《红灯记》,使刘长瑜从团里的"小透明"猛地一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京剧名家。这个戏,来得可以说是经历了一番磨难。

那是在1960年代,中国京剧院正在准备排演《红灯记》这个剧目。在这个时候,"李铁梅"的角色应该是属于杜近芳的,但是很不幸,杜近芳恰巧要去国外演出,所以并没有在中国,也就错过了这个角色。

虽然团里还有曲素英、李维康等出色的演员,但是刘长瑜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

刘长瑜可没能轻松得到这个角色,自从拿到角色后,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就没停止过。最让她心寒的,是团长钱浩亮屡次三番地试图让她退出。

讽刺的是,台上他们是父女关系,而台下却水火不容!这种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但是,人生就是如此神奇,在你最低谷的时候,总会遇到那个默默支持你的人。对于刘长瑜来说,这个人就是武生演员白继云。

每当她感觉快要被排挤得无法忍受的时候,总会收到白继云温柔的鼓励,这让她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经过不懈的努力与付出,刘长瑜凭借其在《红灯记》中出色的表演,成功塑造了"李铁梅"这个坚强勇敢的女性革命形象,并用其清脆的嗓音、细腻的表演,让这部剧的演出惊艳了所有人。

等这部戏搬上大银幕,刘长瑜的名气更是如同春笋般迅速蹿升,直接从戏台子走红到了全国观众的心里。

刘长瑜能够一炮而红并非易事,而是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她的成功并非凭运气,而是凭借自己在台上的实打实的功夫以及扮相俊美的形象。

此外,她那吐字明快、表演真切的功底,更是得到了多位京剧名家的真传。

自出演《红灯记》之后,刘长瑜成功在京剧界站稳了脚跟。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个角色的成功背后隐藏着她最深刻的人生转折——她与此生的挚爱白继云相遇,并开启了她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

人生的旅程不就是这样吗?当你以为遇到困境时,可能转角处就会遇到温暖;当你认为是挑战时,可能恰好是人生的转折。

对于刘长瑜来说,《红灯记》不仅是她的一部戏,更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提起刘长瑜的感情经历,让人唏嘘,令人感慨万千。有人说她命苦,因为她的第一段婚姻如此短暂,令人心疼;有人说她幸运,因为后来她遇见了白继云这样的知己。

在1964年,刘长瑜迎接了她的初婚,那时她才22岁。她的丈夫是她在中国戏曲学校的同学,两人属于自由恋爱并成为了同事,在中国京剧院朝夕相处。

这对小夫妻原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现实却未能如他们所愿。

婚后没多久,王坤就开始剧烈咳嗽。刘长瑜见丈夫生病心疼不已,时常催着他去医院看病。但王坤总是不放在心上,等到胸闷得难以忍受时才去检查,结果发现已经是恶性肿瘤了。

这消息对于刚结婚的小两口来说,相当于一道晴天霹雳。

那段日子,刘长瑜的艰难只有她自己知道。白天排练,晚上守在医院,她在舞台上笑脸相迎,在台下却泪流满面。最终,仅仅结婚4个月后,她的丈夫就离开了人世。

但是,老天爷似乎觉得亏欠了她,在她最艰难的时刻,安排白继云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个比她大三岁的武生演员是著名武生白云亭的儿子,他为人细腻又善良。

在《红灯记》排演期间,他总是不吭声地给予她温暖和鼓励。

在1968年,刘长瑜鼓起勇气开始了新的生活。她记得曾经询问白继云:"我基于一些原因较普通,且已结婚,你都不在意吗?"白继云的回答让她深受感动:"我喜欢的是这个人,其他都不重要。

就这样,两个相互了解并心生爱意的人,决定以共同的步伐,踏上新的旅程。

婚后的生活,刘长瑜的事业如日中天。凭借《卖水》《打渔杀家》《红楼二尤》《红灯照》《玉堂春》《春草闯堂》等优秀作品,她荣获了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荣誉。

而白继云不仅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她事业上的得力搭档,两人在舞台上配合紧密,生活中互相帮助和扶持。

这场姻缘不仅治愈了刘长瑜过往的伤痛,还让她找到了可以互相理解和支持的人生知己。他们用真爱战胜了流言蜚语,用真情一起实现了彼此的梦想。

在事业和爱情的双重奏中,刘长瑜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节拍。

对于当妈这件事,刘长瑜心里一直有个解不开的结。

1973年,31岁的刘长瑜成为一名母亲,但这对她来说并不容易,她仅休养了三个月,工作繁忙的她不得不终止对孩子的母乳喂养。

那个时候,小家伙瘦的跟猴子似的,每次想到这,她就像掉线的珍珠,泪如雨下。

然而,最让沈长瑜心痛的是自己耽误了儿子的艺术天赋。有一种讽刺是,小时候的儿子特别喜欢京剧,然而,她误以为自己练功的艰辛经验,强行掐灭了孩子对京剧的喜爱。

等儿子上了初中后,他对京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迷恋上了它。但是由于他们夫妻俩都处在忙碌之中,无法为儿子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指导,只能让儿子自己通过光盘学习。

同事们表示,"你的儿子拥有如此天赋,为什么不尽量培养他呢?"然而,他们夫妻俩则认为,让孩子好好读书,过上安稳的生活就足够了。

这一耽误,成了刘长瑜心中的永久遗憾。儿子在27岁那年,辞去了公司的工作,在公园里为京剧爱好者拉京胡伴奏。

他这京胡拉的挺好的,我跟你说,还挺吸引人的,经常能吸引一大堆人来看他拉京胡。

后来大家才知道,那个在公园里拉京胡的年轻人竟然是京剧名家刘长瑜的儿子。这话传到了刘长瑜的耳中,他的内心比被刀割还要痛苦。

每当想起这件事,刘长瑜就会非常懊悔,她曾多次向儿子道歉,认为自己这个母亲做的不够到位。

儿子却对父母说:“我理解你们的想法,看到你们为京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我感到十分骄傲。”

刘长瑜心中一直十分内疚,儿子越是懂事,她越是痛苦。如果当年她能够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在儿子身上,现在的结果是否会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必将永久地困扰着她。

这可能是许多艺术家的通病,他们为了追求艺术,投入了太多的心血和时间,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最重要的亲情。这种愧疚感恐怕会伴随刘长瑜一生。

如何开始艺术之路

刘长瑜的戏剧人生要从1951年讲起。那年她还不到十岁就报考了中国戏曲学校。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这个后来成为了京剧名家的人,起初在学校里差点被退回去了。原因也很简单,只不过因为她太调皮了,很多老师都不愿意收留她。

这位名叫王瑶卿的校长眼光十分毒辣,从众多学生中看出这个孩子有着可塑之才,所以她坚持留下了她。

刘长瑜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波三折。她虽然调皮,但头脑非常聪明,老师教一遍,她就能领悟到精髓。要知道,她从小就是体弱多病,瘦瘦小小的一个人,在戏校的生存环境并不轻松。

她为了坚持每天练功,每天都要付出大量的体力

最让人羡慕的是,1958年,她得到了京剧大师荀慧生的亲自指导。在荀慧生的悉心教导下,她学习了青衣、花旦、刀马旦,尤其擅长花旦。

《辛安驿》和《红楼二尤》这些经典剧目,都是那个年代打下的基础。

1959年,刘长瑜从戏曲学校毕业被分配进了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她不仅自己上台演出,还在母校兼职教课,如此实力无人能敌。

此后,她在雪艳琴、李玉茹、童芷苓、俞振飞等名家的指导下, 艺术造诣日益提高, 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刘长瑜看似平坦的学艺之路,实际上每一步都是她用汗水换来的。她不仅勤奋学习,刻苦练习,还善于吸取各家所长,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这些年的积累,为她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刘长瑜的成功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