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的兄弟姐妹中,大姐和二姐最投机,五姐和六姐年龄相当,七哥和八哥在一起。
张国荣跟头上的八哥就相差八岁,大姐大他十八岁之多,在年龄层上已是孤立无援了。
"以前的楼房面积都较大,平时都很宁静。就算很多客人来了,我自己人在房里,他们都不知道。
但我也不会大吵大闹说没大人陪这算是无声的抗议吧。"张国荣说。寂寞与否,应该是童年的第一意识。
对于贫富家世,其实并无太多概念。要是非论起贫富来,张国荣算是幸运的。
他从小就能享受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没有经历食不果腹的痛苦。
父亲张活海是洋服店的老板,白手起家创业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香港中环旺铺地段,经营的是好莱坞潮流服装。
"张活海"三个字绣在大招牌上,就是让顾客趋之若鹜的理由。
一次,好莱坞著名演员加利·格兰特来到张活海的店里,要定制两件名贵的上衣,
其中一件必须用顶级羊绒制成,还要求在四十八小时内赶制出来,连料子带工钱一共两千多港币。
两天后,张活海捧着缝制好的两件衣服来到加利·格兰特入住的酒店。待穿上后,张活海问他是否满意,加利表示非常满意。
这时,张活海放心地从口袋里掏出四百港币,坦言由于顶级羊绒缺货,用的是次级羊绒。
本打算如果他不满意,就把收了的钱全数退还。加利很开心,认为张活海是个"诚实的商人",允诺他回去后会多介绍顾客登门。
于是,就有了马龙·白兰度、威廉·霍顿等好莱坞巨星的接踵而至。按张国荣的话说,父亲是一个极其有生意头脑的商人。
名声远扬,加之张活海卖的衣服都是好莱坞最流行的时尚款,众多明星相继光顾。顺理成章地,这家洋服店成为服装界和演艺界的纽带。
张国荣日后便完成了这样的跨界﹣﹣学的是纺织,搞的是演艺。家庭环境未必直接决定个性,却影响着一个孩子的品位。
远离经济核心的地段会孕育出"乡非杀马特",暴发户的子嗣也迷恋穿金戴银。
作为一个洋服店老板的孩子,所接触的时尚文化,当然是最前沿的。见得多了,气质也能被熏陶得优雅,张国荣的审美观就是这样一点点形成的。
他帮父亲送货的那段日子,目睹了香港繁华的浅水湾,脑海里就浮现了开着跑车在街上兜风的画面。
这颇有文艺格调的幻想,在日后也成为现实。"我见过很多气质优雅的人,自那开始便向往生活上的享受。"
"Tailor King"是张活海的绰号,翻译过来就是裁缝之王,但张国荣对此嗤之以鼻,觉得好土,好像外国人都姓King一样。他和父亲的关系并不亲近。
如果换到现世,他足以和无数人"拼爹",还是个有钱、有名望、有手艺的爹,但他们父子的情感是缺失的,这对一个孩子而言是无法补救的。
张活海工作忙碌,一年到头除了节假日很少回家。
张国荣成名后,曾经这样回忆道:"很多人都认为,我小时候不跟爸爸妈妈一起住是不大可能的事。
但偏偏碰巧就这么有可能发生在你们熟悉的我的身上。现在我说这些可以用过去时了,可能就没有那种心酸,没有那种不开心了,
但现在提起来心里还是好像有根刺,其实现在都人到中年了,就不应该太在意自己的过去了。"
父母在中环的店铺有两层楼,他们住在楼下,楼上是工厂,这样在张国荣看来,母亲也是自私的,程度远胜于父亲。
张国荣长大之后,母子两个在宝丰大厦一起住,那个时候就已经觉得合不来,更像是一对普通朋友,保持有礼有节的关系。
出于孝道,张国荣在经济上一直支援母亲。张国荣三十二岁那年,母亲已经年迈。他把母亲接到自己住的来帕路斯海滨的公寓。
在传统家庭中,老母亲和儿子的相处,就算不亲昵成怎样,至少也是温和放松的,偶尔拌拌嘴也再平常不过。
但潘玉瑶还会小心翼翼地问:"能不能借用一下洗手间啊?"
也许两个人都试图付出努力,但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到了这样的年纪,已经不想再费力挽回什么。
即便跟母亲相处的时日远比跟父亲的多出许多,张国荣却说,母亲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不同于父亲。
如果今时今日他不是有所成就的张国荣,这段母子关系怕是会变成另外的样子了。
淡漠的亲情,给张国荣的心理投下了一层阴影,致使他对婚姻关系极其不信任。
"如果相爱,没有这一纸婚姻证明书,一样可以过得很好:如果要分手,有这一纸婚约也改变不了什么。"
他最喜欢的舅舅结婚了,张国荣看着舅母嫁过来,在宴席上号啕大哭,拼命地用手去抓舅母,肝肠寸断的样子让长辈们不知所措。
亲情的缺失究竟能造就什么?它至少会是一根刺,永远扎在心里。所谓原谅,遥遥无期。
当满世界都在歌颂母爱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形单影只的孩子,拥抱着无助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