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司马南老师视频节目整理,内容有删改)
著名编剧汪海林有一个观点,他表示从来没有这种情况,偌大一个国家20岁到30岁的女演员没一个会演戏。人家毕竟是圈里人,他居然是这种评论。
关于男演员,他说得就更严重了。他说踢足球找不到男人,在演艺圈里能演男一号的,特别爷们儿有肌肉的“行走的荷尔蒙”,同时又有内涵的男演员找不到了。比如性格坚毅的,身体强壮的,充满野性,攻击力强的男演员,类似张丰毅、张涵予、胡军这样能演工农兵的男一号基本绝种了,反过来能演纨绔子弟、公子、少爷的书呆子、娘炮比比皆是。
汪海林说他不是贬低谁,现在筹备一个项目,九零后的男演员几乎没人可选。有人说他说的有点绝对,上戏、中戏、北电、国戏还有那么多综合院校的表演系,选不出来那种人吗?汪海林有个说法,他说每个班最娘最瘦最虚的红了,没有资本选择班上最强壮最彪悍的,几年就沉没了。
所以说到底还是资本作祟,资本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张涵予、张丰毅这类的一线演员,找起来很难,这是不是个问题?大家的感觉和汪海林的想法一致吗?
我觉得他说的话有点太干脆,太斩钉截铁,我都不敢这么说,我甚至不敢这么想,但是他说了以后我又有一种快意,我心里认为他说的有那么一点道理,您觉得呢?
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到底是不是汪海林说的,确实是他。过去不是说剧组里的导演潜规则女演员吗,现在变了,现在是流氓导演潜规则男演员,说到底是中国刮起了男性阴柔风。多元化不是目的,多元之后挣钱才是目的。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血脉喷张的小伙,很壮实很爷们,当年在江湖上跟各种骗子做斗争。现在我70岁了,我发现我越来越中性化。俗话说“人过65,不分公和母”,我确实有中性化倾向,这不小心被汪海林说中了,但是老了能怎么办。司马南中性化,这是自然规律,但是影视圈这种男人阴柔之风刮起来,此风不可长。
现在好片子出的少,不光是演员问题,首先是剧本的问题,剧本是一剧之本。为什么有的大演员江郎才尽,找一些过去的“饭盒”再装点稀饭,为什么创造的才能没有了?本子过不了关,脑子不好使了,脱离社会就写他们圈子里那点事儿,根本就不接受真正的社会矛盾。什么是好本子?判断也是个问题。
按照汪海林所说,专业判断有难以逾越的天堑,也就是专业壁垒。很多人认为只要平台觉得可以,剧本好坏见仁见智,没什么标准。
还有的人搞得更复杂,为了筛选好剧本,组织庞大的团队,使用AI、各种机器人、ChatGPT,设计各种评判标准,需要这么这么复杂吗?汪海林说其实在专业人士那儿,翻几页剧本就能判断好坏。问题在哪?搞不懂评过来、评过去打分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搞成这样干嘛?仅仅是剧本行业的事吗?只是演艺圈的事吗?很多领域不都是这样吗。
对专业人士来说,判断一个主教练行不行真的很容易,跟选导演一样,可能是个好导演,但是给他的题材不合适,风格不合适,是不是还选择跟他合作呢?所以制片人自己没有专业性,不能判断,就会胡来,还不如干脆说谁有名我请谁,谁贵我请谁,不要最好,只要最贵。这是谁的逻辑?这是煤老板的逻辑,没准煤老板还更靠谱一点。
关于汪海林的说法,我有一个见解。我曾经发明过一个词儿,叫“网感”。谁是什么面目,谁扮演什么角色,谁是大尾巴狼,一望便知,屡试不爽。网感哪来的?实践当中来的,类似于经验主义的理性直觉模糊判断。
倒是有些人从来对网络不了解,上来之后玩概念、讲推理,一大堆量化指标,搞了一大堆数据模型,管用吗?不管用。谁网感强?隔壁王奶奶网感就很强,一搭眼就知道你小子怎么回事,隔壁王奶奶一搭眼胜过万千形式主义的所谓专业评论。
大家说挑剧本是不是这样?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是不是也是这么一个理呀?中国男足是不是也有点类似的情况?您怎么看,请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