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黛玉候选人,论容貌,陈晓旭稍逊一筹,连“宝珠”都这么漂亮

内地明星 4 0

你还记得87版《红楼梦》那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林黛玉吗?那谁又能想到,陈晓旭能成为林黛玉,就靠那封改变了她命运的自荐信呢。

那会儿《大众电影》刊登了寻找"宝黛钗"的消息,全国上下都沸腾了。剧组收到了无数信件,但王扶林导演一一看过后,却连连摇头:合适的太少了。

正在这时,一封独特的信引起了导演组的注意。这是一个18岁女孩写的,内容不仅有对《红楼梦》独特的理解和对林黛玉的人物分析,还附上了她自己的小照片和一首小诗。

要知道,那个年代能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年轻人并不多,更别说还会写诗了。陈晓旭就是那个年代能读过《红楼梦》原著,还会写诗的女孩。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并不顺利。尽管陈晓旭的气质与林黛玉非常相似,但王扶林始终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用他的话说,林黛玉应该更漂亮。

相比于另一位候选人张静林,陈晓旭的容貌确实稍显逊色。

有一次,王扶林好奇地问陈晓旭:“如果不当林黛玉这个角色,你会选择演哪个角色?”

这个姑娘毫不犹豫地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去演别的角色,大家只会觉得那只是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

他的言行流露出一种倔强,却又让人感觉到他的真诚。

正是这份执着打动了王扶林。整个选角过程中,王扶林一直强调"像"的标准,而非演技有多好,而是从骨子里就得像。

最终,他选择了把气质放在了容貌之上,放弃了更漂亮的张静林,选择了陈晓旭。

这一选角决定,塑造出后来被无数人誉为“最美林黛玉”的演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选角组万万没想到,连后来饰演宝珠的王晓洁,也美得让人惊艳。

这封自荐信不仅开启了陈晓旭的“林黛玉之路”,更为87版《红楼梦》成为经典埋下了种子。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分析了陈晓旭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聊一聊几位其他候选黛玉的传奇。

当年《大众电影》杂志一刊登选角启事,在全国引发了巨大的追梦热潮。信件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多到无法计数。可惜的是,在数以万计的来信中,能让王扶林导演眼前一亮的却寥寥无几。

无奈之下,王扶林派出三路选角导演,全国各地去找演员。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静林的故事,她是一位专业演员,之前在《四世同堂》中出演小文太太一角,她的明眸善睐和出色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

就容貌和演技而言,王扶林认为该女演员比陈晓旭略胜一筹。然而,该女演员骨子里却透着一股“疯丫头”的劲儿,与《红楼梦》中的黛玉形象不符,因此最终只让她出演了晴雯一角。

张静林一听王扶林让她演的不是黛玉,马上要走,王扶林只能连哄带劝:"晴雯这个角色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没人比你更合适了!"最后张静林勉强答应了,不过她还提了个条件——不跟组。

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晴雯出场不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宝玉身边出现的总是袭人和麝月。

再来谈谈胡泽红,她性格活泼开朗,为了扮演林黛玉,硬是在培训班里“装”文静。没想到有一天去圆明园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看着和蔼的大叔,她忍不住与其热火朝天地聊天。

回头一看,才了解那位大叔竟是王扶林老师本人!这下可惨了,饰演林黛玉的角色被改了,变成了惜春。

最戏剧性的要数沈璐了。她出身于正宗的评剧世家,外公是马金贵大师,母亲马银珠还曾出演过评剧版的林黛玉呢!化妆后的沈璐,眉眼清秀,颇有几分评剧名家的风采。

结果在一次联欢会上,这姑娘跳了一段热情奔放的迪斯科。此外,她在协助邓婕表演时,将秋桐演绎得栩栩如生,王扶林对此非常满意,拍案叫绝地说:就是她了!从女一号到"坏女人",这种落差令人难以接受。

沈璐对此感到非常失落,当场决定回东北,但经过王扶林的耐心劝说,她才决定留下来。

张蕾就更可惜了,她有着国色天香的外貌,气质忧郁,简直就是天生的林黛玉。可惜她年龄有点大,如果再演三年更不像话了。

再加上她准备出国留学,只好演了个秦可卿。

后来戏还没拍完呢,人就出国了,没了音信,只能找了个长得像的夏丽蓉来顶替。

最后我们来说说王晓洁,这个存在感最低的黛玉候选人。她的气质与黛玉颇为相似,然而腮帮子较大,最后她饰演的是宝珠。

我们没想到的是,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丫鬟,一出场却美得让所有人都惊艳不已。

天啊,原本都是冲着林妹妹来的,可是没想到每个人都有那么丰富的故事。这哪是选角啊,简直就像是一出活生生的大戏!你看,这87版的《红楼梦》为什么这么经典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选角,太讲究了,一看就知道导演和制片人是用心去做的。

王扶林导演最妙的一个想法就是让演员和角色谈恋爱。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跟你解说。

选好演员容易,但是怎么让他们真正成为大观园里的人物呢?王扶林不惜下血本,直接开办了两期培训班。

王扶林二话不说,请来了一群红学大师,手把手带着演员们研读原著。当时的演员们很多甚至连《红楼梦》都没读过,谈不上理解角色了。

于是,培训班第一期就变成了一个小型的红学研究所。

不只是阅读,还需要写人物小记、分析角色性格、了解时代背景来深入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精神内涵。

到了第二期培训班,学员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创作空间,能够自己从书中找灵感,然后挑选一个角色做成小品表演给导演看。

符合要求就给你角色,若不适宜就尝试其他角色。

演员们就这样每天跟着角色"约会",一遍遍地揣摩,一次次地尝试。用王扶林的话说,这就是在跟角色"谈恋爱"——得让演员和角色互相了解,互相欣赏,最后水到渠成地"在一起"。

这个方法虽然看起来很浪漫,但其实要求是相当高的。每个候选人都必须经过反复比较和层层筛选。以林黛玉为例,她需要和六个候选人进行一次次的戏份展示和打磨,直到找到最适合她的那一个。

尽管这样做很费时费力,但是效果却是出奇的好。你看87版《红楼梦》里的每个角色,看着就像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连眼神、语气都恰到好处。

这部剧的选角可不只是在选角,而是用心去"养"角。这部剧之所以能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选角这一关就是其中的原因,让后来的剧组望尘莫及了。

这些备选黛玉所经历的遭遇,可谓曲折离奇,犹如《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大观园故事一般。

最令人意难平的莫过于张静林的晴雯之路。她原是为了当女一号而来,却因为意外只能演晴雯。若非王扶林那句"这角色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没有人能比你演得更好",张静林怕是早已愤而离场。

即使晴雯留下,她答应了的条件也只是"不跟组"。这就是为什么在1987年版本里,晴雯的戏份不多,每次出现都像是个惊喜。

再说说沈璐吧,从林黛玉到秋桐,这反差来得太突然了。关键是她演秋桐还演得有模有样,剧组的人看回放都喊:"快来看沈璐的秋桐了!"可想而知,当时沈璐的心情有多复杂。

一气之下卷铺盖跑回东北,这戏码说出去都没人信。最后王扶林软磨硬泡,先是托人带话,后又写信,才把这位“大小姐”请了回来。

张蕾的故事让人感到惋惜。她曾拥有国色天香的美貌和出众的气质,只是年纪稍显大了一些。后来她终于接受了秦可卿的角色,却没能在演出结束前出国。

这下可难坏了剧组,后面还有秦可卿的戏份呢!最后只好找了个长相相似的夏丽蓉来救场。这么一来,同一个秦可卿居然有两张面孔,也算是《红楼梦》拍摄史上的一个小插曲了。

想一想这真是神奇,原本是冲着林黛玉来的姑娘们,最后每个人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角色。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愿以偿,但她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为87版《红楼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这大概就是命运的巧妙安排吧,就像大观园里的姐妹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回头看87版《红楼梦》的选角过程,会发现这个过程就是一部"匠心记"。

回想一下,现在有哪个剧组还会如此大费周章地海选演员呢?有哪个导演会为了一个角色,让演员们反复试戏,甚至开两期培训班呢?更别说还请来了红学大师给演员们上课,让他们从头到尾把原著啃透。

王扶林导演的坚持,在当时看来或许有点"傻"。他选择不用现成的明星,而是全国海选;当看中的演员想走,他却坚持让他们留下来;即使演技好的演员,没有与角色气质相符,他也不会使用。

这些"傻"劲儿反而成就了这部无法复制的经典。

陈晓旭的容貌并非是最美的,但她演的林黛玉却是最传神的。张静林虽然没有参加全部的拍摄,但她演的晴雯却让人难以忘怀。

胡泽红性格活泼,反而成了最贴切的惜春。

沈璐饰演的秋桐虽然与黛玉不同,但她的演技更为出彩。就连饰演宝珠的王晓洁也美得让人惊讶。

这根本不是在选角,而是在为每个角色找他们的“命定之人”。

再看87版《红楼梦》,剧中每个人物,似乎都是从书中走出来一般。这份经典,不是靠噱头与流量,而是导演对原著的极致追求,是对每个角色的用心打磨。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热衷于讨论这部剧,仍然感叹演员的出色表演。因为,他们不仅在表演方面深入骨髓,更是真正地走进了大观园的世界,成为了那个时代我们心目中最为难忘的《红楼梦》。

向87版《红楼梦》的全体创作者致敬,向王扶林导演致敬,向所有为这部经典付出的人致敬!

标签: 陈晓旭 黛玉 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