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的遗憾抉择:西施的美,不仅在于她的容颜,还在于她面对美人错失的抉择。
有人可能会说选角只看脸,但其实这次却让导演王扶林犯了难。在87版《红楼梦》选角时,他看好的那位"最美林妹妹",竟然与这部后来被奉为经典的电视剧擦肩而过。
让王扶林念念不忘的,是那个曾以《西施》一剧惊艳全国的董智芝。那个年代,董智芝被誉为美人翘楚。
这位上海人从小家境优越,开始学习芭蕾,并在当时持续学习了长达五年时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她顺利考入了上海舞蹈学院。
这样的经历在当时被视为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配置。
董智芝颜值是真的能打,明眸皓齿,五官大气精致,往那一站就是气场全开。这样的神仙颜值,不去演戏真是可惜了。
她的确是很快就被影视剧组看中,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
《西施》这部剧使演员董智芝一战成名,她在剧中美得让人无法自拔,被观众誉为"最美西施"。自此之后,她影视剧邀约纷至沓来,如《唐明皇》中的元秋儿、《风流乾隆》中的肖菱,每个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
就连挑剔的导演都被她的古典美所震撼,更何况是观众。
王扶林在海选林黛玉时,仅在第一眼便相中了董智芝。他认为董智芝不仅拥有绝美的外貌,娇弱中带着倔强的气质更是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如出一辙。
要知道,王扶林当时为了找到适合的演员,整整花了一年的功夫走遍全国各个地方。被他看中的人可不多。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尽管王扶林真诚地向董智芝抛出了橄榄枝,但是董智芝却婉言拒绝了。拒绝的理由令人心疼——该剧预计要用三年的拍摄时间,然而对刚刚崭露头角的董智芝来说,三年的时光太珍贵了。
“三年啊,我想了好久好久。”董智芝在日后的回忆中坦言,在那个年代,一部剧会占用演员三年的时间,这个决定的确非同寻常。
”董智芝在日后的回忆中坦言,在那个年代,一部剧会占用演员三年的时间,这个决定的确非同寻常。
但这个决定使她错失了这部被誉为"无法超越的经典"的影片。
现在回头看,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董智芝的美,是那种一眼就能让所有人惊艳的美,但林黛玉所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惊艳,还需要那份让人看一眼就会心疼的气质。
而这个特性,恰好被一个默默无闻的姑娘全占了。
一纸寄情,素人的惊艳亮相
在王扶林为林黛玉选角而发愁时,一封令他眼前一亮的意外来信抵达。信件是来自一位名为陈晓旭的女孩,信中夹有一张明信片背面写着一首凄美的小诗。
实话实说,这姑娘的颜值不能和董智芝相比。但是,王扶林看着她的照片,竟然愣住了。照片中的那双眼睛,透露出的忧郁,和她与生俱来的惆怅感,莫名的戳中了他心中对林黛玉形象的所有想象。
王扶林对林黛玉极高的要求源自于他对角色的深入研究。他他反复阅读原著,打造出一个既病弱又倔强的林黛玉。这其中还包括了她的说话方式,弱弱的身体。
要演出这样的角色,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实力,而不是仅仅依靠外貌的优势。
“我对林黛玉这个角色研究了整整一年,你知道吗?”王扶林后来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说道。当时有许多专业演员来试镜,有的演技高超,有的容貌出众,但却没有一个能让他眼前一亮。
陈晓旭的出现简直就是个意外中的意外。她并不是专业的演员,也没有表演的经验,更不是科班出身的。但正是她的那封信、那张照片和那首诗,让王扶林看到了一丝希望。
当然,也有不少红学专家对这个选择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陈晓旭的相貌与原著中描写的"稀世之俊美"相去甚远。
然而,王扶林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他看中的正是陈晓旭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那股忧郁气质。
"你看她站在那里,不说话的时候,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王扶林如此形容初见陈晓旭的感觉,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是无法靠演技装出来的。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凭借一封信、一张照片和一首诗,战胜了众多专业演员,成功地走上了演绎林黛玉的道路。这个选择不仅改变了陈晓旭的人生轨迹,也为后来的87版《红楼梦》成为经典埋下了种子。
三年打磨:经典的蜕变
当董智芝因为"三年太长"而选择放弃时,没想到正是这漫长的三年成就了另一个无可替代的林黛玉。
陈晓旭在接这个角色的时候,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她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也没有多少表演经验,连最基本的台词功底都需要从头学习。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素人,凭着一股倔强的劲头,开始了自己的演艺蜕变之路。
"演技可以培养,气质却装不出来。"这是王扶林导演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整三年的拍摄时间里,剧组给予了陈晓旭最专业的演技培训。
从每一步的走路姿态、到每一句话的说话语气,以及眼神的表达、情绪的控制,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打磨。
有趣的是,陈晓旭的“不够漂亮”反而成了她的优势。她那淡淡的忧郁感,加上清瘦的身形,意外地符合了林黛玉“弱柳扶风”的人设。
这是王扶林都没预料到的惊喜。
"从她念台词的时候那楚楚可怜的感觉看,她似乎是天生就懂林黛玉的心事。"剧组的老师们一致认为,陈晓旭似乎天生与林黛玉的精髓有着特殊的联系。
虽然她的演技还需要磨练,但是她与角色之间的默契是其他演员无法比拟的。
三年的时间,对于董智芝这个当红的演员来说,可能是事业发展的一段艰难期,但对于陈晓旭来说,却是她人生最珍贵的沉淀期。
她对每一个细节的深入打磨,以及每一场戏的精心揣摩,使得她在表演上逐步接近林黛玉的感觉。
最终,87版《红楼梦》播出时,观众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在演林黛玉的演员,而是一个真实的林黛玉。这种角色与演员的完美融合,证明了王扶林导演当初的独具慧眼。
三年的时间,在陈晓旭身上仿佛磨出了一把绝世好剑。当其他剧组的董智芝正在打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时,陈晓旭却在这三年时间里,塑造了一个永恒的林妹妹形象。
容貌与气质之辩:气质比容貌更重要
"王扶林说董智芝比陈晓旭漂亮。"这句话听起来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但是,深入思考一下,这恰恰表明了选角背后的深意。在王扶林看来,林黛玉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美人,更是一个有灵魂的角色。
董智芝的美,是那种惊艳的美,明艳大气,一出场就足以吸引众人的眼球。
但林黛玉需要的,是那种让人看一眼就想去怜惜的美丽。
"你能把这个角色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并不是因为你的演技有多高超,,而是因为你像这个角色。"这是王扶林对于选角的标准。
虽然陈晓旭的容貌比不上董智芝,但她独有的忧郁气质,特别是那柳叶细眉,一点朱唇,鹅蛋脸上那双略带忧伤的眼睛,都让人感受到林黛玉的心事。
提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董智芝美若天仙,为什么不能演出林黛玉的忧郁呢?这就要涉及到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的问题了。
董智芝的气质过于明艳,那种与生俱来的大气感与林黛玉的柔弱形成了微妙的违和。
有趣的是,陈晓旭的"不够漂亮"实际上反而成为了她的一个优势。当观众第一次看到她时,不会被她惊艳的美貌所吸引,反而直接被她那忧郁的气质所吸引。
这种感觉超越了外貌的理解,像原著中所描写的"心有林妹妹"一样,表现出了一种更深刻的共鸣。
"演技可以训练,但气质是装不出来的。"这话用在陈晓旭身上再贴切不过。她不需要刻意去演绎林黛玉的忧郁,因为她本身就带着这种气质。
因为这就是林黛玉,所以观众们并不在意她是否"不够漂亮"。
因此,当王扶林说董智芝比陈晓旭漂亮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颜值比较,而是强调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角色塑造中,契合度远比单纯的外貌更重要。
陈晓旭的成功就是这个道理的最好证明。
林妹妹的永恒经典,无法被复制。
时光飞逝,转眼多年过去,《红楼梦》已被多次翻拍,然而,尽管每一版的林黛玉都在尽力诠释这个角色,但人们发现,陈晓旭的林妹妹仍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以新版《红楼梦》中的蒋梦婕为例。同样是二十来岁的年纪,且接受过专业的演技训练,但她的表演却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
说实话,她的演技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也不是说她不漂亮。只不过她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完全展现不出林黛玉那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
有人以为这是因为陈晓旭版本的林黛玉形象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这恰恰揭示出一个问题:林黛玉这个角色并不是演技可以完全驾驭的。
那种"一步三咳"的病弱以及"弱柳扶风"式的娇弱,如果只是单纯的模仿,反而会显得矫揉造作。
回头看陈晓旭当年的表演,她把林黛玉演绎得淋漓尽致,因为她本就是林黛玉。那种深入骨髓的清冷,眉眼间的哀愁,举手投足间的孤傲,都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不是刻意装扮出来的。
纵然过去了这么多年,她依然是观众心中"天选林妹妹"无可替代的角色。
现在的观众常常说:"只要一看到陈晓旭,就会想起林黛玉。"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她成功塑造的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这位演员的深度演绎让她成为了众多人心目中的"白月光",也塑造了一个无法逾越的经典形象。
所以,王扶林当年在董智芝和陈晓旭之间的选择,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美丽固然重要,但要创造出永恒经典的角色,需要演员与角色在灵魂层面产生共鸣。
真正的"天选",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