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陈美娜有什么故事?

内地明星 1 0

陈美娜老师,梨园戏国家一级演员 、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

福建泉州素有“戏窝子”之称,自古戏曲班社如林、各路名角更是层出不穷。陈美娜,福建泉州人,国家一级演员,1978年考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师承梨园戏上路流派名角许书美,并得以姚苏秦、施织、黄雪娥等前辈多方指导,擅演大旦、老旦、花旦。自己是78年进入梨园戏剧团,那个时候自己已经21岁了,什么机缘讲来就话长了,本来自己是有一个阶段是在当小学的代课教师,后来有个机缘就是在永春有一个高甲戏剧团、刚好缺演员,自己就去应试了,自己是临时工,自己差不多去了有将近三年,后来刚好梨园戏就到我们这个福建省闽南地区招收学员,自己就去报考了,因为那个时候刚好是梨园戏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那个时候正要吸收一批就是说年纪比较大一点、然后接受能力比较强,然后可以早早的上舞台、跟这些中年演员可以搭戏,所以自己有一定的底子,所以对自己的考试来讲、是比较简单一些,后来就被录取了,自己就正式来梨园戏剧团、开始做学员,开始学戏。自己考入梨园剧团的时候,家里是非常赞同、非常支持的,对于自己来说、可以说是梦寐以求的,为什么说梦寐以求、自己也考了歌剧团,差不多同一个时间段就收到了两张录取通知书,这个就要抉择了,看你要进歌剧团、还是要进入梨园戏剧团,后来自己想了想、我还是喜欢梨园戏,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梨园戏这个剧种。那个时候我们来学戏,一开始就是学科步、学一些形体,如果说入门的启蒙老师就是黄雪娥老师,她当时是在教我们这一些旦角的科步,吴幼清老师也有教我们的彩旦科,还有许天相老师教我们一些形体上的,而真正学戏、自己的老师叫许书美,他是一个男生,他演什么角色都演得很好,他可以演旦角、演生角、演丑角,都演的惟妙惟肖,当时就是这个许书美老师就教了自己一个戏叫《苏秦还乡记》,我们现在简称叫《苏秦》,还有一个《吕蒙正》、也有叫《吕蒙正破窑记》,这两个戏是他最经典的,对自己的帮助也最大。享有“宋元南戏活化”声誉之称的梨园戏,是以晋唐古乐南音为基础的泉州地方声腔古剧种,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对于陈美娜来说、要从高甲戏转到梨园戏科范程式和唱腔,着实花了一番功夫。从高甲戏转换学梨园戏,是要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一个过程,因为在高甲戏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学什么科步动作,来了梨园戏是重新才学科步动作,因为毕竟两个剧种的表演形式是不一样的,高甲戏对自己最大的帮助还是形体上的一些帮助,因为高甲戏它有练一些刀枪、有一些把子功,后来自己有很多反串的一些戏、跟在高甲戏的阶段学的这东西是分不开的,自己来的时候已经21岁了、年龄也是偏大了,自己觉得说、我要比常人要多花很多功夫,要比别人还要更用心去学习、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基础的要点,才能比较快的上舞台表演,所以早上练功自己都起得比别人早,然后空余的时间学习、自己也比较用心,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所以后来就比较早的上舞台、担任了一些一号人物,还算是说挺幸运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梨园戏分为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七子班三个派别,各有号称“十八棚头”的专属保留剧目,其行当设置沿用宋元南戏旧制,陈美娜在进入演员训练班后,跟随许书美、黄雪娥等梨园戏名师学习大旦和老旦的表演行当。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不懂得说我要选择什么行当,都是老师傅他从一批学员在学的当中、判断说大概这个学员他学什么行当、对他比较有利,所以自己那个时候、师傅们就觉得说我学青衣、这个行当很适合我,所以那个时候都是以青衣的行当先学戏。青衣的行当、其实也就是大旦的行当,像大旦,这个叫螃蟹手,要安心走;小旦它是绝不可以用安心走的,我们叫做垂手走、或者叉腰走,这个是小旦和大旦区别,青衣它演的戏路呢、经常会演的是比较悲哀的,民众是这样认为了,其实不是这样认为的,自己举个例子、像我们《苏秦还乡记》,它是以青衣这一个行当来演的,那他第二场叫《提灯》,就是他丈夫离家出走、到他三叔公家里读书,妻子找到他、到家里半夜三更,找过去的时候、他丈夫不理她,她要取得丈夫的欢心、还要逗他,这场就不是以青衣的行当来表演了,这一场要以那种花旦,还有一种我们叫二继旦、其实就是有那种花旦的那种比较活泼开朗的那种性格,不是原有青衣行当那么稳重、那么矜持,所以其实青衣是很全面的一个旦角的这个行当,像我们传统戏、一般都是一步科、一句唱,学的时候都是老师傅口传身授,等到你学到了他这些程式化的东西,这个除了说是你模仿了外在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内在的东西,你平时要积累、要观察生活,要去细心的体会说、生活中的这个人物如果遇到这个场景,他的内心的表达是什么样的,这个就不是可以那么简单模仿起来的,说实在的、一个戏,你从年轻的时候演、演到五六十岁,每一场演出、自己都觉得有某些地方有不一样、有提高,不然你从头开始学、一直到老,你还是原本那个样,那你呢只会走下坡,你如果没有细心的再去体会、再去提高,那你这个人物就没有活力,有时候演员互相搭配、会激发你的那种感情,我这里应该怎么样有一个变化,反而会对角色有帮助,有时候也会激发你的创造力。

梨园戏可追溯历史足有800余年,其剧目题材自诞生孕育、发展到现在,愈发丰富,有扮演民间故事的传统戏,有描写忠孝义节的古装戏,也有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而生动传神、根植于民间艺术土壤的现代戏也是其中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剧目门类。梨园戏按现在来讲比例,传统戏的比例是占大量,或许观众近些年没看现代戏,可能会认为说梨园戏是不是不会演现代戏,没有,梨园戏的现代戏还非常精彩,自己入团后也有演过一个现代戏,叫《枫林晚》,一开始还不敢接受,因为那个时候自己才二十几岁,那要演了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一来自己没演过,二来年龄差距又那么大,三来又是现代戏、不好演,所以当时、自己真的无从下手,后来还是领导一直鼓励、他说你有塑造人物角色的这一个潜力,我们看好你,后来就接手演了这个戏,还得了省里面的一等奖,当时还很风光,现代戏当时汇演的时候、全省还定了说我代表全省的青年演员在那个大会上发言,当时还觉得说非常荣幸,那也是跟这个戏的缘分吧,当然你演老旦,你的声音跟年轻的小姑娘的那种声音那是有区别的,还有跟你演现代戏、跟演古装戏,声音也有区别,你就不能调高音,这样跟你的年龄段就不搭,所以自己当时就很苦恼,自己就经常上街注意观察人家老年人是什么样的体态,然后就会找一些我的原型来借鉴,《苏秦》跟这个《吕蒙正》、是自己觉得最满意的两个角色,因为它里面、不管人物性格或者说是我们程式化动作的表演,这两个角色都能让你表演的淋漓尽致,说起来、如果说老旦这个角色比较满意的。还有一个我们有一个戏叫《朱弁》,《朱弁》里面有一段折子戏叫《裁衣》,裁衣里面也是讲孝,就是婆媳两个的关系,这个戏其实老旦的戏不多,其实演员戏份更少、你更难演,你戏份多、你某些方面你没达到,但是你整个戏立起来,某些方面可以补充你不足的地方,戏少、你一没到位,一晃就过去了,没有弥补的余地,但这个戏我们两个婆媳搭配的很默契,所以我们那个剧作家王仁杰,他说我每每看到你们这个戏,没有一次不掉眼泪,自己当时也非常感动,说这个角色还是有受认可的。当然自己后来还有演很多像老旦之类,观众比较认可的,我们那个戏叫《丁兰刻木》,《丁兰刻木》是讲孝,那这个母亲是丁兰的母亲、也算女主角,一号人物,我们剧作者他当时说他要选这个演员让他觉得比较有把握性的,自己退休了、团里面也不好说 以行政命令说你非来演不可,当时我们的静萍团长就给这个剧作家,她说、要不你这样吧,你到她家里你去说服一下,看她同不同意,后来剧作家就到家里来,就一直说服自己,他说毕竟是他的处女座,说要帮助他,自己觉得这也是应该的,现在剧作家非常缺、我们要扶他一把,不管说成功与否、自己就跟他说,我也没有十分把握说我能演好这个角色,我也只能是忐忑的心、我也是试一试,不成功也算我尽了一点心吧,就这样自己接下这个角色。后来这个角色汇演的时候、又得了省里面的一等奖,其实自己不单演这些,自己七七八八我什么都演你知道吗,自己也演过彩旦,反串了很多,我们有一部戏叫做《五品夫人》、那个是移植戏,我们到乡下演出很受欢迎,有一次在一个晋江东石那个地方演、后来那个村主任找上自己,她说你这个戏太好了、太可爱了,那个是有彩旦的成分、有花旦的成分在里面,还要女扮男装,反正其实自己什么行当都演,自己觉得这样很好,一个演员不要锁死在一个行当,你锁死行当、你这个戏路就无法拓宽,所以演员、自己觉得别去计较那个大小角色,你要什么都去尝试、什么都去演,其他行当你要去多接触、这样对演员是最好的一种创造人物性格机会,梨园戏表演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形式和原生态的舞台艺术,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各个行当均受其严格规范,整体上颇有宋元古南戏之传统法度,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且歌且舞,梨园戏深受大众的喜欢,最突出的当然是表演了,我们梨园戏有一整程式化的、我们叫十八步科母,你无论走到哪个地方、这些程式化的表演就非常吸引人,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我们的音乐,我们的程式化表演、加上我们的音乐,单这样搭起来、都非常吸引人,像我们一开始把梨园戏推出去的时候、到上海,到北京,到天津,到苏州,杭州各地去演出都非常受欢迎,还引来了一大批的戏迷、他们都看得津津有味,都觉得说非常有特色,当然接下来就是综合艺术了,各方面你的剧目剧情有自己的保留的一些剧目非常经典,各个方面这样综合起来,所以形成了梨园戏,现在在全国在世界各地有很多梨园戏的忠实戏迷,就是因为我们的剧种你不看,当然你不知道梨园戏是一个什么样,但你只要有用心看,你一次不怎么样,二次三次你就会着迷,可以说我们的这个剧种雅俗共赏,高雅的专家的他看了觉得说非常有研究价值,一般下里巴人他看了、他也觉得好看,以前我们去下乡演出、有很多乡下的观众,戏迷他都风雨无阻,都非常喜欢梨园戏,其实你这个戏如果说单是在一些小众面、你这个剧种就不能走得很远,你还是要大众化、大家都喜欢,才能永久存活,你看梨园戏能保留到800多年的历史、一定是有它的渊源,有它的存活的这种渊源在里面,所以它才能走这么远。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