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艺术家才旦卓玛的名字许多人可能不熟,但提到她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等热门民族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
才旦卓玛的一生正如作品《翻身农奴把歌唱》那样,从不识字的普通农奴女,到一代人民歌唱艺术家,她的人生是幸运的。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才旦卓玛辉煌的背后,还有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境遇。
才旦卓玛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在旧西藏,农奴制度让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限制,农奴们世代为奴,几乎没有自由。他们的命运被牢牢绑定在土地和主人身上,几乎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这种制度让大多数人过着艰苦而没有希望的日子。
农奴主,只占西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五,却掌握着绝对的权力,他们可以随意处置农奴,视人命如草芥。老照片里,农奴主残暴的嘴脸令人不寒而栗,被砍去手脚的农奴,无声地控诉着那个时代的罪恶。
即使是孩子,也无法逃脱这残酷的命运。天真烂漫的年纪,本该是嬉戏玩耍的时光,却被沉重的铁链拴住,禁锢在土地上,他们的童年,没有欢笑,只有无尽的劳作和恐惧。
而对于年迈的农奴,更是雪上加霜,当他们失去劳动力,就会被无情地赶出家门,流落街头,任其自生自灭。到最后,他们只能面对饥饿、寒冷和疾病。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的出现,给农奴们带来了希望和新的生活。百万农奴获得了自由,他们第一次明白,自己不再是被随意奴役的牲口,而是国家的主人。才旦卓玛,就是这百万农奴中的一员。
解放,对于她来说,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命运的逆转。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感受到了梦想的可能。才旦卓玛从小喜欢唱歌,唱歌是她的心灵慰藉,也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旧西藏,她只能偷偷地唱歌,不敢让农奴主听到。解放后,她终于可以自由地歌唱了。她常常跑到附近的文工团,观看他们的排练,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她被那些动听的歌声深深吸引,心里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站在舞台上,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
19岁的时候,才旦卓玛的命运发生了转变,她意外被文工团挑中,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她明白这是个改变人生的机会,所以特别珍惜,努力学习。为了提高歌唱水平,文工团送她去陕西学习。
从小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她,第一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激动。半年后,才旦卓玛迎来了更大的机会。上海音乐学院为了培养西藏的音乐人才,专门设立了民族班。经过层层选拔,她凭借出色的嗓音和对音乐的热爱,成功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
虽然她不识字,不懂乐理,但她对音乐的热情和天赋打动了评委老师。她知道,这是党和人民给她的机会,她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辜负这份期望。
在上海音乐学院,她遇到了对她影响深远的导师王品素。王老师悉心指导,帮助她克服了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并将她独特的嗓音打磨得更加圆润优美。才旦卓玛的音乐生涯从这里开始了。
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习经历,让才旦卓玛的音乐道路更加扎实。毕业后,她用歌声表达对党和人民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新生活的热爱。《唱支山歌给党听》让她特别感动。歌词里的感情让她感同身受,特别能理解对党的感激之情。
她唱这首歌时充满感情,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她用这首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她的名字也开始被人们所熟知。随后,她因为演唱《翻身农奴把歌唱》和《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变得家喻户晓,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歌唱家。
她的歌声,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时代的回响,唱出了西藏人民的心声,也唱出了新中国的蓬勃朝气。
随着才旦卓玛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她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她出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她的歌声响彻世界各地,将中国文化和西藏的独特魅力带给了世界。
在一次周总理访问印度尼西亚的活动中,才旦卓玛特意准备了一首印尼歌曲,展现了她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学习的态度。周总理对她的歌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也提醒她要更加注重咬字的准确性。
尽管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才旦卓玛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西藏。她回到了西藏歌舞团,扎根基层,为家乡的人们歌唱。
她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地方,用歌声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也从草原牧民的歌声中获取灵感。在拉萨的个人演唱会上,她唱了31首歌,其中27首是藏族歌曲,展现了她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她还去过海拔4700米的高原兵站给战士们演出。虽然那里氧气稀薄,但她依旧坚持唱歌,用歌声温暖了战士们的心。才旦卓玛的歌声,早已超越了艺术的范畴,成为了连接党和人民、连接西藏与世界的桥梁。
才旦卓玛的丈夫南加多吉是青海的藏族人,曾经在解放军18军当兵,后来跟着部队去了西藏。他们的相识,源于家乡人民对解放军的信赖。经人介绍,才旦卓玛与南加多吉相识相恋,最终走到了一起。
婚后,南加多吉成了才旦卓玛最坚强的依靠,因为演出忙,经常不在家,家里大事小情和孩子的教育都得靠南加多吉一个人打理。他一直在背后支持妻子,把家里照顾得妥妥当当,让才旦卓玛能够放心去追自己的梦想。
然而,在才旦卓玛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年轻的女儿却不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心的事,让才旦卓玛难过极了。虽然受到了打击,但在丈夫的陪伴和鼓励下,她慢慢走出了悲伤,重新振作了起来。
她将对女儿的爱,转化为对艺术的更加执着的追求,用歌声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在庆祝自己从艺50周年的画册里,她坚持要放一张抱着女儿的照片。这张照片,成为了她对女儿永恒的怀念。
2021年,她参加了东方卫视春晚,与年轻的艺术家们同台演出,用歌声传递着时代的薪火。
2023年,一部讲述她精彩人生的纪录片正式开拍,记录了她的人生故事和艺术成就。
她从农奴变成歌唱家,既反映了旧西藏的黑暗,也展示了新中国的崛起,更体现了她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她对艺术非常执着,对人民充满深情,对社会也奉献了许多,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她这一生,奋斗不停,奉献无数,传奇满满。才旦卓玛的名字会永远留在人们心里,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标杆。她的歌声,将继续回荡在雪域高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信息来源:
光明网——《才旦卓玛:从农奴到人民艺术家》200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