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对话田晓菲|「早慧才女」非所望,终盼人生「老更成」(二)

内地明星 2 0

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感觉时间被拉长,有时又感觉被压缩。例如,由于高中阶段的缺失,数理化水平停留在初中,但也因此提早开始了大学生活。

在北大度过的四年是充实的黄金时代,活跃开放的环境、融洽的室友关系、跨学科的交流以及丰富的团体活动,都构成了珍贵的回忆。

关于与诗人海子的交往,坊间流传着一些美好的故事,例如海子对诗歌创作的肯定和鼓励。然而,这些故事并非事实。

虽然身处同一时代,但从未与海子有过任何交往。诗歌创作并非减肥,何谈坚持?

在北大求学期间,对未来的规划逐渐清晰。从小对文学的热爱,最终确定了从事文学相关职业的目标。

因此,选择在北大英语系学习英美文学后,继续申请海外留学深造世界文学,并在博士阶段选择了比较文学,将对不同国家文学的兴趣结合起来。

无论是北大求学还是海外留学,学术研究中总会遇到瓶颈。每次开始写作时,面对空白的电脑屏幕,写下第一句话总是最艰难的。

学术写作与文学创作有所不同,虽然两者都需要经验积累,但研究态度和创作理念有所区别。

在学术论文或书籍的写作中,既要保持学者的严谨态度,也要秉持作者的创作理念。学术著作不仅要有丰富的资料和深入的研究,更需要有思想、观点和论点,而非仅仅是枯燥的资料库。否则,文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目前,研究的重心是中国古典文学。现代人研究古典文学,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优秀内容。

学者如同穿越时空,但与历史小说家不同,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背景,才能真正回到历史语境中。学者像桥梁一样,将古典文学的精髓传递给大众。

研究成果应该具有思想和观点,避免枯燥无味的资料堆砌,才能吸引更多人阅读学术著作。乱世迷思:从时空距离到文化冲击

某些事情的乏味感有时近乎本能。清晰而生动地表达这种感受,并完整地呈现其背后的逻辑推理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这种表达的困境,如同写作瓶颈,常常阻碍思路的流畅推进。在学术研究,尤其是文学写作领域,新的启发不断涌现。

过去认为研究某种文学就必须身处其对应的文化土壤,但后来意识到,研究古典文学更需要考虑时空的距离。无论身处何地,与古典文学产生的时代都同样遥远。

现代人与古人的距离远比现代人彼此之间的距离更遥远,也更难以跨越。尽管现代社会的不同国家的人们共享着技术、观点、信念、流行文化和食物等诸多方面,但与古代,例如唐朝人的共通之处却少之又少。

个人尤为偏爱研究魏晋南北朝、晚明、晚清等乱世时期,这些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曾著有一本关于游记文学的书籍,选取了六朝和19世纪这两个时间点进行研究。

书中描述了一个人们阅读大量翻译作品、频繁出国旅行、接触不同文化和语言,并由此产生大量翻译作品,最终导致文化和社会发生剧烈碰撞的时代。这既可以用来描述晚清、现代、民国,也可以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些时期的共同点在于,熟悉的事物消失或被外来的陌生事物所改变,人们的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尽管这种冲击激烈而猛烈,但这些时期也往往是创造力最为旺盛、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

动荡并非仅指战争,也指人们熟悉的信仰和观点被新的事物所颠覆。无论接受还是排斥这种改变,世界已不再静止,而成为一个动态的世界。

正是这种动荡的时代,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最近阅读了《陈记录》,深感其精彩。书中“教书如浮沉”的观点,精辟地揭示了教书的悖论。

教书如同尘土,只有当你开始清理、注意到它时,才会发现问题的无穷无尽。

标签: 鲁豫 田晓菲 早慧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