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曾被骂“复读机”的鲁豫,这次竟然凭借脱口秀翻红了

内地明星 14 0

时隔两年,脱口秀再次开播。

但很奇怪的是,令人沦陷的却是作为领笑员的鲁豫。

她的那一句“可以按照心情去生长”,瞬间圈粉无数,被网友直呼:

节目组请鲁豫真是请对了!

要知道,曾经的她,可是招来过一堆匪夷所思的声音。

有人嘲笑她是“复读机”。

有人觉得她情商低下,不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人。

现如今,她画风突变,不仅刷新了观众的认知,还被盛赞为“新时代的大局观”。

这样的她,让人不禁唏嘘,难道多年来我们都看错了她?

说起鲁豫,很难不会想到《鲁豫有约》这档节目。

《鲁豫有约》中,她的画风很不讨喜,聊天时,总让嘉宾有种想疯狂逃离的感觉。

听到周迅分享见到知名演员的喜悦时,她直接一句 “我不能想象”,周迅瞬间惊住了。

黄晓明来了,他感慨道:“我这辈子除了幸福,什么都有了。”

结果,鲁豫的“哇哦”,直接让黄晓明尬在了原地。

鲁豫的表现,成了无数观众口中的 “尬聊女王”。

然而,只要追溯她的成长经历,便会清楚地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因父母是国际广播电台地主持人,鲁豫自小就享尽特权,表现出极强的语言天赋。

18岁时,她便考进中国传媒大学。

后来北京为申奥,举办了一场英语演讲比赛,鲁豫脱颖而出,拿下了第一名。

正因为如此,她大学没毕业,就被央视选中,主持《艺苑风景线》,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她能力突出,风格独特,年仅24岁,便荣获了央视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称号。

这样看来,鲁豫几乎是个幸运儿,因为她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艰难,便达到了一个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按照这样的势头,鲁豫本可以在央视大放异彩,站稳脚跟。

可她却在1996年毅然离开,接受刘长乐的橄榄枝,坐进了《凤凰早班车》的演播厅。

鲁豫犹记得,自己每天出门的情景,凌晨4点半的城市,漆黑又寂静,唯一听到的只有皮鞋踩出的咔咔声。

后来,她在《偶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记录了主持《凤凰早班车》时期的感触。

我们都知道,播新闻,不能随意发挥,只能就事论事。但鲁豫却别具一格,开辟了“说新闻”的先河,让资讯节目充满了地气。

这样的成绩,鲁豫开始声名鹊起,迅速成了凤凰卫视的顶梁柱。

然而,比起在新闻界大放光彩,她还有另外的“野心”。

早年间,鲁豫曾看过一档《奥普拉秀》,那时候,她就暗暗发誓,将来拥有一档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节目。

因此,她并未贪恋“说新闻”创下的壮举,而是开始着手搭建属于自己的节目。

2001年,电视谈话性节目《鲁豫有约》开播,她也终于如愿以偿。

虽然有了属于自己的节目,但要想让它真正成为一档国民类访谈节目,还有点距离。

为了提升口碑和收视率,鲁豫事无巨细,从录制的人物资料、采访文案到每一个流程,她都死磕到底,尽可能达到完美。

工作严谨、不容出错是她的信条。所以即使节目播放完仅剩字幕,制片人也不敢松懈,随时盯着手机,等待鲁豫的连环call。

除了工作严谨,鲁豫最令人称道的,是她超强的记忆力和应变力。

节目播出前,她从来不提前和嘉宾串词儿,录制节目也不带手卡不用提词器,每天几十页的稿子全靠硬记,包括字幕里的错别字,她也能毫不费力地指出。

有一次现场连线,奥普拉试图刁难,问道:“中国有八卦小报吗?”

结果,鲁豫一句“中国现在什么都有,但幸运的是中国的小报不及美国的那么糟糕。”就扳回了局面。

她机敏灵活,水平过硬,使得《鲁豫有约》一炮打响,开始从周播改成了日播。

然而,高密度的工作,不但没给她带来声誉,反而为她招来了铺天盖地的非议。

慢慢地,一些断章取义的采访片段陆续流出,“低情商”、“复读机”开始成了鲁豫的代名词。

其实,只要深究,你就会发现,那些看到、听到的并不一定是全部,很有可能都是刻意的。

比如:留守儿童的那段采访,当孩子说起只有馒头和咸菜可以吃的时候,鲁豫问道:“为什么不吃肉呢,是容易放坏吗?”

这段被认为是“现代版何不食肉糜”。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作为专访类节目,大家永远关心的是事情的真相,如果主持人不做引导,孩子们也怎会说出生活的艰辛以及吃不起肉的事实呢。

再比如,采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时,也被说成无脑。

当袁院士表示不认识周杰伦、巩俐等明星时,她一脸惊讶,说道:“太过分了您,竟然连巩俐都不认识”。

这样的表现看似很不专业,但何尝不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讽刺呢?

现实中,很多人把目光都集中在娱乐明星身上,对推动国家发展的科学家们却知之甚少。

因为质疑姚明“会洗衣服“,她被打上了“不专业”的标签。

虽然备受争议,但她却从未解释过,而是让时间说明了一切。

如今,鲁豫作为《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的领笑员,坐在了点评的沙发上。因为懂脱口秀,她的幽默和情感共振,受到了参赛选手和观众的认可。

每个选手的特点、风格以及之前的表演,她都会提前做功课,进行分析和对比。

节目中,山河谈到被同事朋友“嘲笑”、“情绪性进食”、“缺爱”时,鲁豫立刻心领神会,并鼓励道:“不用按照尺寸去生长,可以按心情去生长”。

这一举动,令所有选手安心,因为“她很好,她懂脱口秀,懂选手的表达”。

除此之外,鲁豫还大胆开启脱口秀模式,用自嘲、幽默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遭受非议时,保持沉默;获得认可时,尽情释放。

不管外界评价如何,她都能在喧嚣的世界中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一如她在书中所写:“人见人爱的人多半没有那么好,而那些被群嘲、被狂踩的人,似乎也没那么糟。”

很多时候,外界的声音并非全面,让我们且看且珍惜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