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希娟、白淑湘、薛菁华,试问谁是你心中最难以磨灭的“琼花”?

内地明星 2 0

1960年,当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公映后,那海南岛的奇特景观,以及洪常青、吴琼花的飒爽英姿,就像一股清新的风,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中。那“向前进,向前进”的红色娘子军连歌旋律,更是响彻中华大地,激励着无数人的心。

祝希娟,1938年出生于江西赣州的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童年伴随着书卷气和父母的殷切期望,后来举家迁往了繁华喧嚣的上海。1950年,当祝希娟还是一名初中生的时候,命运之轮悄然转动,她在昆仑影业公司的影片《为孩子们祝福》中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小角色。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两个镜头,但那首次触电的经历,却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让她对表演这门艺术愈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着这份热爱和努力,她后来顺利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正式踏上了演艺之路。

1959年,对于祝希娟来说,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当时,她还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一名学生,却已经被导演谢晋慧眼识珠,选中出演电影《琼岛英雄花》的女主角吴琼花。这部电影后来更名为《红色娘子军》上映,一经播出,便引起了轰动。祝希娟凭借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现,一举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百花”影后,以及在1962年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中最年轻的入选者。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演技的肯定,更是对她未来演艺生涯的无限期许。

1960年,祝希娟毕业了,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投身电影事业,还是转向舞台?电影和舞台,这一对姐妹艺术,都让她心醉神迷。回想起小时候,昆仑影片公司为了拍摄《为孩子们祝福》,登报招聘小演员时,她不声不响地站在墙角边,却意外被导演赵丹选中。拍摄那天,水银灯像神话中不灭的天灯,明亮而神奇,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演过《红色娘子军》后,她更是荣获了第一届“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称号,电影的魅力不言而喻。

然而,舞台对她来说,也有着别样的吸引力。解放前夕,祝希娟的姐姐在复旦大学念书,参加了进步演剧活动。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航船,大学生们冲破阻力,排了一个歌舞剧。姐姐把她带去,让她扮演剧中的自由神。大学生们用白被单裹在她身上,戴上纸做的花冠。在全剧结束时,她的任务是将火把点燃起来。当她快乐而自信地举起火把时,欢呼声四起,大学生们高兴地把她抬了起来,幕就闭了。那一刻,聚光灯、火把、花冠、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仿佛把她带进了仙境。那种迷人的感觉,让她终生难忘。

《红色娘子军》之后,祝希娟虽然拍片不多,但她却更多活跃于戏剧舞台,尝试扮演各类角色,不断锻炼自己的演技。1963年,她参演了电影《燎原》,在这部讲述刘少奇领导的安源大罢工事件的影片中,她扮演了单纯善良但有着悲剧命运的秋英。1964年,在赵丹主演的影片《青山恋》中,她又扮演了伐木场的“假小子”山雀。每一个角色,她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

1984年,祝希娟的人生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她参与创建了深圳特区电视台,并担任了副台长一职。后来,她还兼任了电视台的主持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台柱子”。说到这里,祝希娟感慨万分:“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我们刚到深圳的时候,单位还不到100人,环境很简陋,周围都是农田和芦苇。我们在农田边上扎起两排铁皮房子,就开始工作了。三个月后,电视台就对外试播了,我也当上了第一位节目主持人。当时那种高兴劲就别提了!”

1998年,祝希娟退休了,她暂别了深圳,移居到了大洋彼岸的洛杉矶。然而,她的演艺生涯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在这期间,她还主演了一部美国电影《送你送到小城外》。这部电影着重剖析了文化差异和年龄代沟所导致的问题,表现了传统家庭中的奉献精神,以及一个人的道德被家庭中的个人意识觉醒所替代的过程。该片被选为2002年度亚洲太平洋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导演也因此获得了2002年度圣路易斯国际电影新兴制片人奖。

这次拍摄经历让祝希娟收获颇丰。她不仅学到了很多如何当好制片人的知识,还对制片人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从美国再次回到了深圳,继续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影视事业。

近几年,祝希娟先后在《暗算》《大明王朝》《根在中原》《命运》《寻找成龙》等影视剧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她的演技依然精湛,每一次的表演都让人眼前一亮。她说:“只要还有精力,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影视方面发挥余热。现在社会属于年轻人,我也相信,在他们的坚实努力之下,我们的影视艺术将永远向前进!”祝希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她用自己的热爱和坚持,为中国的影视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而说起中国的芭蕾舞,就不能不提白淑湘。她是我国第一代芭蕾舞舞蹈艺术家,也是“洋为中用”的代表者。一提起白淑湘的名字,我们的眼前就浮现出当年一幕幕的景象。她在《天鹅湖》里扮演的奥尔杰塔——奥吉丽雅,以及在《红色娘子军》中饰演的琼花,都像是纪念相册似的,一张张地在手中翻着。

白淑湘的芭蕾之路,可以说是一段传奇。她还在孩提时代,就从沈阳儿童剧院考进了北京舞蹈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一九五八年),她就投身中国芭蕾事业。在前苏联专家彼·安·古雪夫的精心指导下,她参加了《天鹅湖》的演出,并十分出色地扮演了其中的女主角。这初涉芭蕾领域的第一代中国芭蕾新苗,一举轰动了国内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芭蕾明星。

白淑湘的舞蹈,既有西方芭蕾舞的优雅和技巧,又有中国文化的韵味和内涵。她用自己的舞蹈,诠释了“洋为中用”的真谛,让中国的芭蕾舞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而《红色娘子军》这部革命芭蕾舞剧,更是让她的舞蹈生涯达到了巅峰。她饰演的琼花,勇敢、坚韧、不屈不挠,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那段光辉的岁月里,白淑湘在芭蕾舞台上留下了无数璀璨的足迹。在《天鹅湖》、《吉赛尔》、《巴黎圣母院》、《希尔薇娅》等世界著名古典保留剧目中,她饰演过众多重要角色,每一次都获得圆满成功,赢得了世界芭蕾舞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重视。她的舞姿轻盈如羽,情感细腻入微,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陶醉其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那是一个充满创新与勇气的年份。白淑湘与我国著名芭蕾舞编导李承祥、蒋祖惠等一群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勇于尝试,共同制作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这部舞剧以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成功地奉献给了中外观众,取得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深远效果。在那个年代,能够突破外国古典芭蕾的局限和框框,大胆尝试将中国元素融入芭蕾艺术,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突破。白淑湘和她的同事们,经过不懈地追求和努力,为芭蕾中国民族化开辟了一条可借鉴的途径,也让《红色娘子军》成为了“洋为中用”的典型代表作。她的艺术成就和品格,无疑是中国芭蕾舞蹈的珍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芭蕾舞者不断前行。

为了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白淑湘在42岁时开始学法语,1982年赴法国进修。从里昂到戛纳,从罗浮宫到枫丹白露,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外国芭蕾艺术的营养。1983年以后,她又学习了英国、丹麦等国的芭蕾流派,排演了《仙女们》、《堂·吉诃德》等经典剧目。有人说,她50岁那年离开了舞台,但其实她一直演到了65岁才正式离开芭蕾舞台。直到现在,她也没完全退休,仍然在为中国芭蕾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说起《红色娘子军》,就不能不提薛菁华。她在舞剧中扮演的女主角“琼花”,成了一代人深深的回忆。1971年,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被搬上银幕,薛菁华出演的吴清华(由吴琼花改名),更是让她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红透国内外的“芭蕾舞明星”。

大幕拉开,昏暗的灯光下,恶霸地主南霸天在阴森的土牢内,薛菁华扮演的贫农女儿吴清华被大锁链绑吊在柱子上,老四奉命将她卖掉。那充满抗争情绪的音乐响起,吴清华一个“弓箭步”挺立牢门,飞起一脚踢倒老四,冲破牢笼,消失在茫茫黑夜中。这一幕,是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序幕,也是整部剧最引人入胜的开场。

薛菁华在电影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瞬间,其中,吴清华与老四搏斗、与团丁对打的两段双人舞,更是整部剧的灵魂。这两段舞蹈,构成了吴清华生命成长的过程。她打破枷锁、冲出牢笼,反抗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全靠丰富的舞蹈语汇来表现。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1945年的上海,一个充满活力与梦想的城市,薛菁华就在这座城市的泰兴路上诞生了,她的家离美琪大剧院仅仅100米之遥。小时候,薛菁华常常跟着妈妈去那儿看戏,那些五彩斑斓的舞台、悠扬动听的旋律,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不仅如此,她还迷上了电影,那光与影的世界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

有一次,在看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时,薛菁华被里面几分钟的芭蕾舞《天鹅湖》镜头深深吸引。那轻盈飘逸的舞姿、优雅动人的旋律,让她觉得特别新鲜,从那时候起,她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她想穿上那双红舞鞋,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薛菁华小时候学过一些舞蹈,但都是水兵舞之类的简单舞蹈。然而,这并没有浇灭她对舞蹈的热爱和追求。1956年,薛菁华的妈妈从报纸上看到北京舞蹈学校招生,而且是苏联专家办学。妈妈觉得芭蕾能培养气质,就带着薛菁华去报名。报名费才两毛钱,但对于薛菁华来说,这却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来报考的孩子有上千人,竞争异常激烈。考试时,老师量腿、看腰的软度和胯的开度,还要看脚背。脚背要漂亮,伸出去像个小粽子那样最好。薛菁华先天条件佳,身材匀称,柔韧性好,被顺利招录。这年9月,32个上海娃坐了3天3夜的火车,满怀憧憬地来到了北京舞蹈学校,开始了他们的芭蕾之旅。

当时薛菁华才11岁,离开熟悉的家和亲人,她很想家也很想父母。而且,芭蕾舞训练特别残酷,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练习。她的10个脚趾都被磨破了,血淋淋的,疼痛难忍。那段时间很难熬,但懂事的薛菁华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她知道,只有经历过这些磨难,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央芭蕾舞团排练了《天鹅湖》《吉赛尔》《泪泉》等外国芭蕾舞剧。薛菁华最初是跳群舞和群鹅的,她站在舞台上,虽然只是众多舞者中的一员,但她却格外珍惜每一次上台的机会。她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奏,努力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舞蹈中。

在排演过程中,薛菁华遇到了不少困难。试镜时,她曾因“长相太秀气”而遭质疑。化妆师只能给她贴上两道粗眉毛,还在嘴里塞两片苹果,让她显得更丰满、英武。为了演好娘子军,主要演员们下基层、去农村种地干活、进军营严格训练。天天跟着部队摸爬滚打,一个个动作练起来,渐渐就有了“军人”的样子。薛菁华也用充满力度和激情的表演,把逃出南霸天地牢的野丫头转变成革命战士的经历描摹得动人心魄,折服了无数观众。

1981年,薛菁华和与她相恋多年的男友陈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两人生下了一个女儿,组建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生活过得十分温馨。后来,丈夫调到香港工作,薛菁华又带着女儿跟丈夫去了香港。在香港,她继续着自己的舞蹈事业,在香港芭蕾舞团担任专职导师。同时,她还在深圳艺术学校担任芭蕾舞系主任,为培养更多的芭蕾舞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近些年来,薛菁华一直在低调地从事着教育事业。她深知,芭蕾舞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她用心教导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舞蹈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教学之余,她偶尔会受邀参加一些节目,出席一些大型活动和晚会。在舞台上,她依然保持着那份对舞蹈的热爱和执着。她会和观众分享当年演出时的一些趣事,让那些美好的回忆再次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时光荏苒,转眼间薛菁华已经79岁了。但她依然精神矍铄、风采依旧。她说:“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情,跳芭蕾舞,教芭蕾舞。”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饱含了她对舞蹈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用自己的舞蹈诠释了生命的美丽和力量,也为中国的芭蕾舞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