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天乐社于汉口吉庆街举办“师恩难忘”相声专场,缅怀已故著相声名家杨志刚先生。徐永刚作为杨志刚先生的得意门生以及天乐社的掌舵人,站在舞台上,忆往昔岁月。
武汉天乐社创始人徐永刚(左)与“捧哏”给听众说相声。图/九派新闻
九派新闻了解到,徐永刚出生于天津,足迹遍布合肥曲艺团、部队文工团,直至2005年退伍后,毅然选择在武汉开辟相声的新天地。
坚持磨砺十七年,天乐社也不断成长,凭借演员们扎实的功底与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天乐社在武汉的曲艺领域崭露头角,徐永刚也多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对相声艺术的热忱。
【1】“对相声爱得深沉,不能因听众少就放弃”
据其所述,回首2007年,徐永刚怀揣着对相声的执着与热爱,在汉口解放公园播下了天乐社的种子。
当时,由于市场情况不明朗、受众群体不大、经营成本较高,天乐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仅有5位固定相声演员,甚至需要自掏腰包补贴演出。
“只因对相声爱得深沉,怎能因听众少就放弃?定要让相声的舞台永远为爱好者敞开。”徐永刚告诉记者,他的信念从未动摇。
在他的乐观坚持下,相声场次听众数量从最初的稀少,逐步发展到如今每场几十人,节假日更是座无虚席,最多可容纳一百二十多人。
不得不提的是,在天乐社的舞台上,青年演员们的成长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徐永刚向记者透露,天乐社80%的青年相声演员最初都是台下忠实观众,因对相声的热爱而拜师学艺。他们从最初的台下观摩,到刻苦练习基本功与传统经典相声节目,在师父认可后登上舞台。
【2】“相声艺术面临时代挑战,但在探索创新之路”
其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各类新潮艺术蓬勃兴起,社交媒体与短视频迅猛发展,大家娱乐休闲时间随之碎片化,相声有在边缘游离之态。
但徐永刚坚信,相声是文化瑰宝,为了让相声与时俱进,天乐社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
他向记者表示,一方面,天乐社精心融合国学元素,推出如《大话西游》《细说论语》《八卦漫谈》等经典节目。在《大话西游》中,徐永刚与搭档李翔通过巧妙演绎,将名著中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节目中,他们对西游记人物名字深意的解读,如孙悟空等三人名字背后隐藏的哲理以及与生活的微妙联系,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收获启迪,节目一经推出便备受赞誉。台下观众常常听得入神,结束时仍意犹未尽,高呼“还想听”。
另一方面,天乐社注重地域特色的融入,坚守“通俗而不庸俗”的原则。考虑到武汉的地域环境与受众差异,在节目中巧妙穿插武汉方言,结合武汉特色文化创作相声段子。例如《对春联》节目里,“热干面糊汤面凉面,面面聚到一碗”“欢喜坨红苕坨肉坨,坨坨都来两个”这样富有武汉美食特色的对联,搭配诙谐的横批,如“越吃越胖”“绝不减肥”,引得台下观众笑声不断,掌声雷动。
徐永刚展望未来时说道,“希望继续探寻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期待让相声艺术的魅力感染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