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农历腊月后,陈超一直在忙着联系春节期间的演出事宜。
“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有很多年没在吴桥过春节了,一直在外面演出。往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我就带着马戏团出去了。”陈超告诉记者,其他人放假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演出的旺季。
6岁学杂技
陈超,今年29岁,是吴桥县铁城镇宁庄村人。
他出生在一个杂技世家,爷爷、姥爷、爸爸、妈妈都是杂技艺人。
吴桥被誉为杂技之乡。在陈超的记忆中,小时候,在他居住的宁庄村,有很多人从事杂技这一行当。
“我身边的亲人、周围的邻居都会一两手杂技。”陈超说,在宁庄村,真的可以说是“上到99,下到刚会走,说到演杂技,人人会一手”。
陈超的爸爸妈妈经营着一个马戏团,常年在全国各地演出。一年到头,他和父母在一起待不了几天,“父母也就是在收庄稼的时候才回家。”陈超说。
6岁的时候,陈超被送到了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系统地学习杂技。
“父母觉得自己是吃‘杂技饭’的,顺理成章地把我送去杂技学校学杂技。”陈超说,自己在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开始了专业的学习。
在学校里,陈超和同学们从基本功开始练起,踢腿、下腰、倒立、翻跟头……
每天早上6点多,他们就起来跑早操、练功。除了固定的文化课时间,陈超一直在练功。
“学杂技非常辛苦。当时年纪小,我并不觉得练功辛苦,就是非常想念爸爸妈妈。”陈超说,那时候,父母回吴桥的时间非常有限。一年他们也就见个四五面。
让陈超印象深刻的一次,父母来学校看他,给他捎了一些好吃的,还给他一些零花钱。
父母走后,他扶着学校栏杆,撕心裂肺地大哭了一场。
在学校里,陈超的表现非常出色。在学校的基本功比赛中,他年年拿第一,经常被评为“跟头王”“爬杆王”。
2008年毕业后,陈超被选入一家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的杂技演员。
“当时,和我一起去的有几十名同学。”陈超说,他们跟着杂技团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去演出,表演“草帽”“爬杆”“地圈”“车技”等,还参与了《曲苑杂坛》节目的录制。
但是,在一次演出中,陈超受了伤,自己也不愿意在外面“漂”着了,就回到了吴桥。
2010年,他开始跟着爸爸妈妈走南闯北,在父母创办的马戏团“上班”了。
跟着父母“跑江湖”
当时,父亲陈华创办的马戏团规模不大,演员就几个人,一场演出最多能容纳200名观众。
每次外出前,陈超总要帮着父母,把棚子、椅子、道具,还有锅碗等装到卡车上,走南闯北“跑江湖”。
每次外出演出的机会,有的是客户联系他们,有的是陈超的父亲陈华自己联系。
演出的场地不固定,有时是在商业广场,有时是在乡镇上,有时是在旅游景点。
陈超一个人“身兼多职”。
他既是搭架子的,又是卖票的,还是演员、主持人……
在学校里,陈超学的节目需要多人一起表演。
而在父亲的马戏团里,经常需要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表演一个节目。他在学校学习的节目,派不上用场。
一段时间,陈超没有合适的节目去演出。
“没有合适的节目,我就主持、卖票,还卖过冰棒、爆米花等。”陈超说,后来,马戏团里的几名演员辞职了,陈超不得不挑起了大梁。
为了能上台表演,他在不演出的时候不断地练习车技、鞭技、变脸……
每当一场演出结束后,陈超会在舞台上多待一会儿,想着自己的新节目,如何能够带给观众更好的体验。
“幸亏我基本功扎实。”陈超说,扎实的基本功是他的资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很快,陈超能独当一面,挑起大梁了。
找场地、接电路、搭架子、卖票、演出、收拾再出发……跟着父母走南闯北。最远的地方,马戏团去到了福建等地演出。
“当时,一张门票也就5块钱。”陈超说,一场演出也赚不了多少钱,一年下来,全家也就剩个几万元钱。
摔断3根肋骨
跟着父母闯荡的时候,陈超也是尝尽了酸甜苦辣。
“一个马戏团要想经营好实在是太不容易了。”陈超说,他们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一言难尽,有逃票的,有打架的……”陈超说,这些事情都要他去一一解决。
表演中,受伤是家常便饭。陈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受伤,是摔伤。
“那是一次特技表演,我断了3根肋骨、伤了左臂。”陈超说。
多年来,虽然他经历了很多的伤病,但这是最严重的一次。他第一次动了手术,在家休息了两个月。
“那次受伤,我有点沮丧,但是团里事情太多。”陈超说,伤还没好利索,他就回到了马戏团。
陈超说,常年跑在外面,自己吃的苦太多太多了。
冬天冷得刺骨,夏天热得汗流不断,他和父母根本舍不得住宾馆,只能睡在拉货的卡车里。
每次外出演出,搬运设备,陈超更是主力。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了,很多力气活只能我去干。”陈超说。
说起吃的这些苦,陈超反而有些风轻云淡,“干什么不辛苦呢”。
有时候,马戏团的生意不那么顺利,也有卖不出票的时候。
让陈超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唐山表演的时候,第一场演出观众爆满,第二场观众就稀稀拉拉了,几十个人,远不及第一场火爆。等到第三天晚上的时候,就来了4个人。
即使观众少,马戏团还是演完了全场。“干就完了!”陈超无奈地录了个小视频诉说这件事,视频里,他笑得很苦涩也很无奈。
当年,曾经和陈超一起学习杂技的同学很多都转了行。
陈超也不时会有这个念头,觉得不想在马戏团干了,不能一辈子就这样了,但又能干什么呢?他笑笑,日子一天天过下去,这个念头被抛在了脑后。
“新团长”
2020年,随着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陈超开始从父母手中接过马戏团。
父母看到了他的成长,也同意了他自己干一摊。成为马戏团的团长时,他25岁。
和父母不同的是,接手后,他开始改善马戏团的环境。
当年,陈超的父亲回忆,老一辈人起家于一辆马车,拉着道具走南闯北,后来就睡卡车车厢或者卡车驾驶室。
陈超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大家在走南闯北的时候,过得舒服一些,让马戏团看起来也更现代一些。
所以他花了大力气改善大家的生活环境,购买了房车、新的卡车等,方便了演员们的休息。
“现如今,观众们喜欢看的节目,不再是简单的蹬技、车技等。”陈超说,他编排了一些新的节目,招募了年轻演员,购置大型演出装置,以“飞车”等特技表演作为招牌节目。
为了改善马戏团的各类设施,陈超花几十万元买了一套灯光系统,又花3万元更新了表演用的音响,还添置了更高级的马戏大棚。演出大棚的座位也从200个上涨到了600个。
“这些年,攒的钱又全部投了进去。”陈超笑着说。
陈超把马戏团取名为“中国吴桥鑫超国际大马戏”。
“各位观众,欢迎光临鑫超大马戏,我们的演出还有5分钟开始。”陈超虽然当了团长,但还会穿着演出服上台主持、表演。
现如今,马戏团有14名演职人员,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在陈超看来,观众们在现场观看演出和在屏幕上看到的场面不一样。每次演出后,观众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陈超也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户。“这两年,我和一些地方的吾悦广场、万达广场达成合作关系。”陈超很自豪。
在走南闯北的时候,陈超慢慢了解到,吴桥杂技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走到哪里,提到自己是沧州吴桥的,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是杂技之乡。很多人都看过吴桥杂技,提到吴桥杂技都竖大拇哥。
前段时间,陈超还参与了一部关于马戏团演员纪录片的拍摄。“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这个职业,了解我们的酸甜苦辣。我觉得挺有意义的。”
陈超现在的心愿是把马戏团做大做强,继续扩大规模,让自己的马戏团走得更远,让更多的观众知道吴桥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