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现身河南农村听豫剧了,旁边是文联主席刘震云,围满了群众

内地明星 4 0

文化可以令人沉醉,也能让人乍舌。这不,大咖们云集在一处农村,就为了欣赏一段豫剧。一听说张国立、刘震云都来了,我就忍不住一探虚实。

走进村里,就好像是按下了时光机的暂停键,周遭仿佛返璞归真。在一处临时搭建的戏台上,一群身着戏装、浓妆艳抹的演员,正在滚动演绎着一幕幕戏剧场景,其间伴有簧管铮铮而响,板鼓锵锵做伴奏。观众席上,除了一些衣衫朴素的村民之外,就连张国立、刘震云等文化界大腕也赤条条地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这一切。就连老戏骨张国立手里,也捧着一本厚厚的剧本,随着台上演员表演,跟着对着。

别看戴着大老远就能认出的人在场,我却觉得气氛很亲切、干净。现场没有激昂的追捧,全场观众都恍若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只有人们在出神地沉浸在戏曲的旋律之中,暂时忘记现世的烦嚣。面对这出久经岁月打磨的精品,连腕儿上挂着的表都显得廉价。

是的,能令张国立、刘震云等文化名流趋之若鹜的并非什么时下的网红剧,而是东有名堂、源远流长的豫剧。对于豫剧的魅力,刘震云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过评论。他说,豫剧讲究入木三分、声腔高低有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音准把控到了极致,使人耳目一新。刘主席还解释说,虽然台词通篇用的是方言,可一经演绎,它那雍容华贵的气质就跃出。

其实,当天我正好赶上豫剧大师贾廷聚的纪录片拍摄,张国立和刘震云就是为了见证这一幕而亲临现场。要说起贾大师,我想很多地道的河南人都该识之久矣。他自十四岁登台开始,已在舞台上耗费了六十余载光阴,将这门艺术坚持到了化境。一开腔,那沧桑低回、如泣如诉的味道就扑面而来,给人以穿越百年的错觉。

在观摩演员助阵的戏曲片段中,我见识到了一个小村庄如何上演一出气吞山河的宏大戏剧。乡间的一亩三分地,仿佛就是三军用命的沙场;驮着麻袋的壮小伙子,在舞台上也能成就一代枭雄英豪。就连我也不由嗓子一紧,忘乎所以地投入其中,成了那千军万马临阵狭路中的一员。

这份神奇体验,来自于劳苦大众的无上智慧结晶与创造力。一个普通的大汉,只凭一口浓重的乡音,就能将现实与想象的次元重重叠合,让人如临其境。这种扯着嗓子,咆哮山野的表演形式,更令整台戏剧充满磅礴力量。不讲究层层雕琢的谄媚姿态,生动有力的原汁原味,大概这就是豫剧打动了无数人的原因吧。

我向身旁一介乡绅询问,他说豫剧在农村一直流传,即便通讯网络如今无处不在,乡亲们年三十还得看一场免不了。那苍劲有力的腔调,简直就如同一剂农家伤药,能医治工薪阶层日复一日辛劳后的疲惫,成为最朴实无华的生活情调。

看来,这份文化就像满池浓郁的老酒窖,越陈越香。它是乡民质朴、热忱生活的艺术缩影,也正是这份纯朴醇香,才引来一干世俗功名簇拥而至。我说不出什么高雅的闲言冷语来评价这份民间艺术,它就是从生活本身汲取养分而成长的、发人深醒的情怀寄托。它让人发自肺腑地咆哮一吼,却又令人如释重负地拍手称快。

这场神奇的再次邂逅,是一场文化交锋中的大获全胜。在人与人的对话里,农村在向城市诉说着她的气节和铮铮傲骨。顷刻之间,城里繁华与农村质朴的距离就此拉近,收场之时,全场起立鼓掌。虽是别离,各怀一腔热血;尽管阶级有别,却都是唇亡齿寒。当地人感慨生活,远道而来的客人感悟人生,一出悲欢交集的豫剧,将来往的行旅结伴同游。

是夜深沉,我趁乡音未改,草草为这场游历作下小结。我道,何惧春华秋实不经世事的扫荡,只要手中紧握着根由来已久的文化火炬,就永不至于为夜色所惑,为世俗所忘。在无路可去的深夜,总还有这些慷慨悲歌能指引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