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非中国籍,却穷极一生只为中国代言

内地明星 5 0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

至少有一亿人听过这个名字

她写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但用的主要都是英语和法语;

她一提起周恩来总理,

就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她是英国国籍,

却一次次地告诉别人

自己是中国人。

如同她名字的音译“汉属英”

她,叫韩素音。

韩素音出生在一个跨国家庭

她的父亲周映彤

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

被派到比利时攻读铁路与采矿专业

认识了比利时贵族出身的玛格丽特小姐

异国婚姻加上有色人与白人婚配

双方的家庭都强烈反对

1913年,周映彤带着玛格丽特

私奔到了中国

两人在铁路部门找到了工作

韩素音与父亲周映彤

那个年代中西方结合的家庭

在中国十分罕见

长着与中国人面孔大为不同的

玛格丽特常常遭到排挤和嘲笑

残酷的现实给这段爱情带来了考验

她讨厌这里,天天吵着要回欧洲去

还好每次都被丈夫挽留下来

韩素音母亲玛格丽特

铁路修到哪,家就搬到哪儿

1917年9月12日,

被调到河南信阳工作的周映彤,

迎来了他的女儿韩素音。

韩素音的一岁像

韩素音还有

一个哥哥,两个妹妹

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

血缘和文化的双重矛盾

他们在家讲中文,出门学英语

吃欧式早餐,中式午餐,混合式晚餐

上午穿着中式服装

带着毛笔和铜墨盒上中国学校

下午又去法国修道院学校……

童年的韩素音(左一)

那个年代混血儿的身份

给她带来的不是骄傲

而是歧视和孤立

少女时不仅被中国人看不起

也被白人看不起

韩素音从小就在母亲的讥讽

和邻人的嘲笑下长大

她的母亲希望子女们

未来回到欧洲去

所以禁止子女们学汉语

然而韩素影从小

就对汉语有浓厚的兴趣

倔强地表示一定要学习这门语言

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1928 年韩素音(左一)全家福,北京

韩素音15岁的时候

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她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为了赚取进入医学院的学费

她进入了北京协和医院当打字员

1933年她终于考进燕京大学医学预科

1935年,她获得去比利时留学的机会

不过她母亲怕她

拿不到奖学金,不同意

当时她语出惊人

要是拿不到奖学金

我就在天津做妓女

终于如愿以偿,她拿到了奖学金

回到母亲的家乡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

身在布鲁塞尔的她得知消息后

奋不顾身地走上大街

声援中国抗日,示威游行

她还写了许多抗日文章

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

短短七个月的时间

她在法国和比利时

做了128次抗战演讲

1938年,韩素音决定回国

她和那个大时代

大多数的海外爱国青年一样,

放弃赖以继续学业的奖学金和

做医生的美好前途回到中国

她写道:“中国,中国是我的骨肉,

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

于是,她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在海轮上

她遇上生命中的第一位丈夫

从欧洲归来的

军官学校毕业生唐保黄

他英俊挺拔,炽烈的爱国理想

令他更显得高尚不凡,

甚至很像中国的化身

他深深吸引了韩素音

于是他们相爱了

1938年10月初

他们到了当时全国抗战中心武汉

在那里,两人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韩素音觉得很幸福,

她以嫁给了纯正的中国人而自豪

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

噩耗便传来:日军即将攻打武汉

唐保黄效力于国民党军,因上级命令

他不得不跟随军队先行撤离

韩素音就这样被独留在了武汉

没想到,唐保黄为了救她

不惜违抗军队的命令,途中擅自离开

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返回武汉来救她。

“我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

没有人比他待我更好了。”

但唐保黄毕竟还是个

传统封建的中国男人

他希望妻子做一个

中国式的贤妻良母

而韩素音注定成为不了那样的女人

她从小受的是中西交融的教育,

追求精神独立和自由,

不愿被任何人随意摆布。

面对丈夫的专制、谩骂和殴打

两人在感情的路上渐行渐远

而这段婚姻也被韩素音归纳为

“神经分裂式的家庭生活”

韩素音与丈夫唐保黄及友人

战争期间,她在

成都的医院中当助产士,

同时,开始写她的处女作

《目的地重庆》。

这本书以抗战为题材,

讲述了她在中国,

参加抗战的亲身经历。

1942年年末,

她的处女作《目的地重庆》,

在美国正式出版了,

这本书受到热捧,

竟在美国卖到脱销。

《目的地重庆》 法文原版

这部小说彻底激怒了她的丈夫:

他认为女性不该这般抛头露面,

他大骂她不守本分

之后,韩素音随丈夫来到英国,

1945年唐回国时韩素音

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医科学业

唐保黄已经于1947年战死东北战场

她拒绝回去参加葬礼,

理由是要准备毕业考试。

10年的婚后生活,

是韩素音受尽屈辱的10年,

她把这10年比作令人窒息的无鸟的夏天。

1948年,韩素音在英国取得医生资格,

接着在皇家自由医院担任了一年住院医生

那时,中国革命正在取得节节胜利,

她再也不想在英国“享清福”了,

打算回到中国

但是她还没有申请到新中国的护照,

只好选择先停留在了香港,

她说:

“在香港我可以闻到从大陆来的尘土,

感受到从大陆来的气息。

要是留在英国,我就会枯萎,

成为一具毫无生气的活着的木乃伊。”

1950年代的韩素音

香港工作时,

韩素音在一次宴会上邂逅了

《泰晤士报》战地记者伊恩·莫里森

两人一见钟情,陷入热恋

但伊恩已是有妻室的人

而且妻子并不打算与他离婚

无奈伊恩展开猛烈的追求

他不断地给韩素音写信

一天一封甚至是两封

最终韩素音还是耐不住伊恩的痴情

她动摇了

然而好景不长

三个月后的朝鲜战争

带走了伊恩的生命

小说《瑰宝》外文版书封

于是她坐到打自己前

开始写她的第二部小说《瑰宝》

写下了两人的这段感情

用日记的方式袒露了和伊恩的爱恋

小说出版后取得空前成功

有出版商这样形容《瑰宝》的畅销程度

在英国公交车上

每3个人中就有

一个人胳膊下夹着这本书

1955年,由《瑰宝》改编的

电影《生死恋》

获得了第28届奥斯卡最佳歌曲、

配乐和服装设计3项大奖

这部作品也奠定了

韩素音在欧美文坛的地位

1952年,与康柏的婚礼

这时眼看她的香港护照就要过期了

新中国还批准新的护照

台湾那边虽然向她抛来橄榄枝

但她又不想去

最后为了女儿和护照

1952年,她嫁给英国出版商人康柏,

加入英国国籍,改名伊丽莎白·康柏

不过这段婚姻很快也以分手告终

既然不能进入中国大陆,

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

为新中国尽绵薄之力。

她不停地在香港、新加坡、

马来西亚、尼泊尔、印度等地辗转,

一边行医,一边搜集整理,

亚洲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每到一个地方,就积极为中国做宣传。

1956年1月,韩素音接受

印度总督的邀请

去新德里度假

在印方提供的参观项目中,

有一项是参观公路风

向导是个皮肤黝黑、外形魁梧的印度人

接触中,韩素音发现,

他聪明和蔼,并且热爱着中国

于是,她给他取了个中文名字:陆文星

前往孟买的时候

韩素音获准回国访问探亲的好消息

陆文星便为她准备行囊,

并且深情地说:

“请去吧,20年不见我也会等您的。”

韩素音与第三任丈夫陆文星

他总是如此,

对她的言行,从不干涉,

并且全力支持她的创作,

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尽可能地体贴她,

他让韩素音重新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好

她说:“只要他在身边,

就会感到有无穷的力量。”

就这样,陆文星成了她的第三任丈夫

1956年,她终于踏上了,

令她魂牵梦萦的中国大地,

她在中南海西花厅

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

两个小时的会见

韩素音成了周恩来的铁杆粉丝

“他非常英俊,

他的一举一动都很柔和……

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她甚至说:

“如果周恩来要我去死,我也会去死的。”

周总理和邓颖超还邀请她去家里做客。

他们围坐在一张圆桌旁,

像家人一样边吃边谈。

周总理一口气和她谈了三个小时。

当谈及中西方的关系时,周总理说:

“西方不了解中国,要经过很长时间,

才能接受中国的观念。”

邓颖超与韩素音

她坚定地回答道:

“中国和西方需要有一座,

相互了解的桥梁,

兼通中西方文化的我,

显然很适合做这一座桥梁。”

她和周总理说,

自己要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她早已将此作为了自己毕生的信念。

1971年9月7日

重庆设晚宴招待韩素音陆文星夫妇。

在特殊年代,

韩素音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青睐,

她用英文写就的作品像一个个窗口,

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可能

不过,她也因此受到一些非议,

认为她是红色中国的传声筒

她写的有关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

《亚洲的风雷》《2001年的中国》》……

这些著作被译成各种语言,

成为一个出口,

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和优雅流畅的文字,

为西方的读者们,

展现了一个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英雄传统的中国。

除此之外,

她每年都要花上一半以上的时间,

在世界各地奔波,演讲,

如此努力就是为了,

让世界上的其他人更多地去了解中国,

减少他们对中国人的偏见,

为中国在海内外赢得了众多的支持者。

中国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绝,

她因为身份特殊,认识的朋友又多,

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

上世纪 50-70 年代,

她与陆文星多次来到中国,

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

她还担任过周恩来和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特使,

为后来引爆世界的中法建交,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毛主席立传

1972年

她为毛主席出书立传——

《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

她对毛泽东的评价也非常高

与邓小平同志会面

然而为此,

她却遭到了西方的抵制。

被西方媒体无情地攻击,

甚至还被美国中央情报局列入了黑名单。

因为亲华,因为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因为写了许多介绍中国的书,

她曾遭受过来自西面八方恶劣的攻击。

就连走在大街上,

都会有人突然冲出来咒骂她。

身边的人都为她抱不平,

她却一笑了之,淡然地回答:

“我觉得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我的行为,

但这没有关系,如果10亿中国人喜欢我,

觉得我在做好事,

我不在乎有几个外国人不理解我。”

每当有媒体采访她,

询问她的政治立场,

她都会坚定地说:

“我是一名中国人”。

她始终将自己视为中国人,

并毕生努力去

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国人。

1976年,周总理逝世了…

“ 时至今日,想起他,

想起当时我们会面的情景,

我就感到无限哀伤,无比凄凉。

听到他逝世的噩耗时

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

甚至超过了我父亲去世时我难过的心情。”

为周总理写传

90年代,韩素音为周恩来

写了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

作为一个记录者,本应客观地、

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对待研究对象,

但是对周恩来,她做不到。

她笔下的周恩来,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书中处处都流露出她对周恩来的崇仰之情。

她在瑞士的家中,

唯独只挂了周恩来的照片,

每当提到周恩来的时候,她都想哭,

并时常嘴上叨念:

“他没有遗产,没有儿女,

骨灰撒向祖国的山河土地;

但他拥有热爱他的人民,

人民的颂词就是他最好的墓志铭。”

陆文星与韩素音

1997年之前,韩素音每年来中国一两次

自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

她没能再回国

但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情况

访问内地

并在中国创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至今在翻译界属于较权威的奖项,

也使很多中国学子得以走上翻译这条路

为中国翻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晚年的韩素音和陆文星

90多岁时,她曾写道:

“我虽客居烟波千顷的瑞士莱蒙湖畔,

又因身体原因,

十余年没有回到中国看看了,

但这丝毫不能冲淡我对她的感情。

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

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

2012年11月2日,

韩素音在瑞士去世,享年96岁

西方著名学者伯特兰·罗素说:

“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

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

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说:

“我曾在南特和巴黎

询问十名受过高等教育、

职业不同的法国人,

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

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韩素音。”

英国《观察家报》曾评价

韩素音的个人历史写作:

“把自传与现代中国历史融合起来”的

写法“造就了一部杰作。”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比温柔更强大的力量,

这是韩素音一生最经典的语录,

温柔的她也曾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

在世界的舞台上

暗藏着一股强大的中国力量,

这样一个执着痴迷的爱国者,

这样一个特殊的中国人,

我们应该记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