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饭圈”进入“怪圈”

内地明星 10 0

流量经济时代,“饭圈文化”愈演愈烈,“饭圈”在为一些行业带来流量的“泼天富贵”的同时,也裹挟着网络戾气泥沙俱下,甚至反噬行业生态、公共环境,给社会治理出了一道道新难题。

“天下苦饭圈久矣”,不能让“饭圈”进入“怪圈”,是时候该念念“紧箍咒”了。

万物皆可“饭圈”

何谓“饭圈”?实际上,“饭圈”并不是什么新概念。“饭”即英文“fan”的音译,“饭圈文化”也可以看作“粉丝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演绎形态。

当年《快乐女声》等偶像类选秀节目走红,因此有学者将2005年称为“饭圈元年”。然而发展到今天,万物皆可“饭圈”,“饭圈”早已突破了偶像产业的边界,进入到体育、历史、商业等领域,就连熊猫界也开始饭圈化。

在互联网的助力下,网友键盘下的“权力”越来越大,看似充满生机,实则暗藏危机。

例如,强行组CP、窥探隐私、随意造谣、按键伤人……种种失控的“饭圈”乱象,让人深恶痛绝。前不久,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打击整治网络“饭圈”乱象,今年以来共侦办相关案件700余起,刑事打击800余人、行政处罚200余人,关停违规网络账号10万余个。

甜蜜的假象

有人说,读懂年轻人,要从“饭圈”开始。而要遏制“饭圈”乱象,也需要对“饭圈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

“饭圈文化”异化带来的,实际上是对主流价值的消解,是对舆论环境的撕裂,甚至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造成的危害。

“饭圈文化”营造的,本质上是一种“甜蜜的假象”。在“饭圈”有一种说法——追星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混圈的,一种是不混圈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丽丽将其称为“拟态亲密关系”,这实际上造成了一种偶像与粉丝亲密无间的假象,于是便有了诸如“老婆粉”“妈妈粉”“丈母娘粉”等组成的“饭圈”。

而封闭圈群带来的“回音壁”效应,很容易让人丧失理性。部分粉丝在这种“甜蜜的假象”中,丧失了原则与边界,造成“圈”与“圈”之间的拉踩互殴,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频频做出出格行为。

巴黎奥运会后,跳水运动员全红婵遭遇了被粉丝围堵在女厕所、在家活动被无人机偷拍、老家被粉丝彻夜直播等“越界”行为;前段时间,首都机场公安局也披露了粉丝疯狂追星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的案例,大批粉丝在为明星“接机”的过程中不听从民警劝阻,造成拥挤和人员摔倒,甚至有个别人员为了近距离接触明星,试图冲闯民警预先设置的警戒带。

管好这个“圈”

有些“饭圈”顶着“粉丝经济”的幌子,实则是在变相圈钱。“饭圈”目前已呈现出组织化、公司化运作的特征,极易为别有用心者所利用,衍生出大量寄生其中的“灰色产业”。

有媒体揭露,有的“饭圈”内部形成了明确的等级和分工,有的还会雇用职业粉丝(即“脂粉”)炒作热度,而位于上游的“粉头”“站姐”则可以从中染指黄牛票、明星周边、应援物资等产业,甚至以众筹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央视《今日说法》近日便揭露了一起发生在江苏江阴的演唱会预售门票诈骗案。犯罪嫌疑人利用自己在“饭圈”的“粉头”身份,谎称有内部渠道,从38名粉丝处共骗得300余万元,最终被判处十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

应该看到,“饭圈”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疫情肆虐期间,一群“饭圈女孩”就曾收获点赞无数。她们利用互联网优势,充分调动“圈”内资源,迅速筹集到大批量的资金和医疗物资,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地区抗疫的燃眉之急。还有近年来,“粉丝经济”发展态势迅猛,甚至“一个人带火一座城”,成为文旅消费市场的重要动能。

但“饭圈”这个“圈”,不能什么都往里装。“饭圈”要走向理性并具建设性,亟需社会各界念念“紧箍咒”,形成治理合力。对于网络平台来说,要落实主体责任,从严从快治理“饭圈”乱象,引导粉丝向善向美。而作为粉丝以及更广泛的网络用户,应不断提升鉴别能力,及时认清其危害,自觉抵制“饭圈”乱象。

由“圈”内自我提升,到“圈”外规范引导,相信“饭圈文化”必将得到正向发展,进而为网络空间和社会进步注入一股清新、阳光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