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第一位影后,出国10余年回来“捞金”,凭啥当人民艺术家

内地明星 2 0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红色娘子军》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父辈的人来说,可以称之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上映后没多久,就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来势汹涌的红色旋风。

作为其中主角吴琼花的扮演者祝希娟来说,更是通过这部作品一跃成为了我国的第一位影后;她也将这句三个字的“向前进”当成了她一辈子的座右铭。

出道即巅峰的她,在大众都翘首以盼她的新作品之时却选择扎根话剧,甚至后来选择出国定居;而又为何选择在78岁的高龄回国“捞金”?

一般来说出国再回来的艺人口碑多少都会受到影响,她又凭什么回国后还被众人称为人民艺术家呢?

祝希娟1938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个家庭中,其父亲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教育家,在那个普遍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她的父亲就已经是同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在祝希娟出生后的没几年,其父亲祝元青就担任了同济高工主任的职位(1945年起更名为校长);母亲则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自然有着开明独到的教育方式;从小父亲就教育祝希娟一定要找寻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人远比做学问要重要的多。

因此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祝希娟从小就对文艺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父母非常支持她的爱好,但在当年那样贫苦的环境下并没有专业的儿童培训机构让她进行专业的学习。

她就只能从小自己溜进去各种各样的街头表演中摸索着表演。你别说,这还真让天资聪颖的祝希娟摸索出了门道。

1952年当时仅14岁的祝希娟还在读着初二,就出演了赵丹导演的电影《为孩子们祝福》;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但是已然是超越了很多同龄人的存在。

这次的机会也更加坚定了她对表演的热爱,让她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此表演的种子就深深地种在了祝希娟的心中。

1957年祝希娟顺利考中了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就读,可以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地迈向了表演的学术殿堂。

在当年的上戏,就已经有了“明星生产基地”的美称;因此对于从小热爱表演的她来说,自然格外珍惜大学的时光。

在别的学生还在享受自由美好的大学生活时,祝希娟却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去用。在宿舍里,除了晚上睡觉的时间之外基本上很少能见到她的身影,她不是在教室埋头苦读理论基础,就是在舞蹈教室里面对镜练习台词。

这样努力用功的祝希娟,自然被所有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平日在学校里有什么表演的比赛,也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学习和比赛中,造就了她优越的表演水平。

出道即巅峰

要说起祝希娟演艺事业的转机,就不得不提起《红色娘子军》这部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一开始选角中并没有祝希娟,之所以后来选择了她,也确实有一定命运的偶然性在其中。

1959年,谢晋为了即将开拍的《红色娘子军》开始选角。在大部分角色都已陆续选定的时候,作为主角的吴琼花一角还没有任何进展,这可愁坏了导演。

虽然当时的影视圈并不缺少美女,但是剧本中的一句“她有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却让谢晋导演深深痴迷,发誓也要找到符合剧本描述的角色。于是他就将范围扩大,开始进行了全社会的海选。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好友的介绍,谢晋决定来到上戏的校园中碰碰运气,也许是偶然,又也许是命中注定,这一碰就让他碰到了祝希娟。

当时谢晋和剧组的主创人员在教学楼中闲逛,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教室门口,在不远处就听到了里面争执吵闹的声音。

谢晋被这动静吸引,就默默走近一些,原本是打算凑个热闹,却看到了正在排练话剧《在和平的日子里》的祝希娟和她的同学。

当时她正在读大三,在和同学排练话剧,几人因为其中一个微小的表演技巧产生了分歧,于是就争执了起来。祝希娟分毫不愿意相让,那双充满着固执和倔强的双眼,一瞬间就吸引了谢晋。

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琼花的眼睛吗?就这样,谢晋当即就“看上”了祝希娟。于是立刻就给她发出了试戏邀请,虽然本能告诉谢晋,她就是自己想要的人,但稳妥起见还是决定试戏之后再做正式决定。

谢晋从背包中拿出一份台词,交给了祝希娟,表示希望她可以抽出时间研究一下剧本,看看是否有兴趣。对表演一片热忱的祝希娟自然不会拒绝这个机会,接下来的几天她就像“疯了”一样的钻进了剧本之中,一点点的去研究和琢磨吴琼花这个角色。

几天之后,祝希娟如约来到了剧组试戏。在妆造老师给她扮上之后,谢晋导演以及一众主创人员均双眼一亮,此刻他们都感觉仿佛角色活了一样,站在自己的面前。

一段表演之后,祝希娟通过自己对角色专业、独到的理解,将吴琼花顽强、泼辣的性格特征演绎的淋漓尽致,顺利地拿下了这个角色。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这部电影上映之后便收获了如潮般的好评,并且让祝希娟一跃成为了中国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也就是咱们俗称的影后。

按照正常的发展来看,起点如此之高的祝希娟大学毕业之后应该会全身心投入在电影拍摄中,为大众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但是她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扎根在了话剧团。

1960年祝希娟在毕业后选择进入了上海青年话剧团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而之所以她没有选择继续拍电影,就是她认为自己的水平还不够。

在祝希娟的心中,能够出演吴琼花一角,有很大一部分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并不能因为一次的好运就洋洋得意、止步不前,因此她选择进入到话剧团中,希望自己可以打磨演技,继续夯实自己的表演基础。

与大部分演员为了挣钱不同,祝希娟多次表示自己不会将演戏当成赚钱工具;她始终追求表演的“个性化”。

在她的心里,如果所演绎的角色始终都是“百菜一味”的话,就是对表演的不尊重,甚至是亵渎。也正得益于她在话剧团中日积月累的沉淀和打磨,让她对表演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她的演技更加的精湛。

时间打磨之下的她,哪怕只是一次偶然的“救场”,都可以做到轰动一时。上世纪70年代,《啊!摇篮》由于原定演员突发变故无法继续拍摄,剧组就临时找来了祝希娟希望她可以救场拍摄,她在看了剧本之后也是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没想到正是这无心之举,却再次为她的演艺事业增光添彩。1979年《啊!摇篮》上映之后,再次收到全国性的好评,也成为了祝希娟演艺道路上的代表作之一。

此后祝希娟的名气日益增长,不少基层的保育院、福利院都希望邀请她去参加活动;正常的明星通常很少会参加这些基层的活动,但在祝希娟这里她却成了这些基层机构的常客。

不论工作多忙,她总会竭尽所能的挤出时间去基层参加社会活动;在她看来,自己出身群众,又怎能脱离群众?

因此几十年来她始终都坚持扎根群众的“路线方针”,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有时间要参加社会活动,没时间哪怕挤时间也要参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祝希娟已经不惑之年,但是她对于演艺事业的热爱仍然保持着一片热忱。在1981年,她出演的话剧《再见了,巴黎》再创佳绩,成为了她演艺道路上的又一代表作。

而眼看着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祝希娟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年龄的限制,让她清醒地意识到不可能永远留在话剧团演花旦、演姑娘,对于表演有着严苛要求的她自然不会强求年轻的角色。

因此往后的发展问题便成为了当时祝希娟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重要事项,彼时命运的齿轮也再一次悄然转动。

1983年,虽然深圳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已经有了几年的时间,但当时的深圳发展并不如意,甚至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于是深圳决定各行各业都开始实施对外招聘、广纳人才的政策。

而当时的祝希娟前段时间刚从意大利出差归来,在国外她领略到了电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她敏锐地意识到,电视行业在我国一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事实上当时深圳电视行业的发展策略与祝希娟所想竟不谋而合,于是深圳筹办中的电视台就邀请祝希娟担任副台长兼艺术中心主任的职位;秉持着自己是块砖,祖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的祝希娟,当即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带着全家搬到深圳居住,扎根电视行业;当时的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不把这个电视台的工作做好,她就不叫祝希娟。

口号虽然喊得响,但是当祝希娟和同事们来到深圳电视台的时候,还是不可避免的愣在了原地。只因为那时候的电视台,周围竟还是一片荒地,遍地都是芦苇。

别人都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在祝希娟这里则是“风吹草低见水塘”;不仅环境艰苦,就连资金、人才各方面都没有经验。

可以说祝希娟当时选择进入电视行业,无异于“垦大荒”;但是她从来没想过放弃,作为副台长的她始终都坚持和同事守在最前线,吃着泡面完成工作。

她曾对同事说“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就学着干”,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的她,硬生生地把电视台办了下来;1984年1月1日深圳电视台正式诞生。

刚有了雏形的深圳电视台,还没有喘口气,祝希娟就再次接到了中央下达的拍摄电视剧的任务。于是祝希娟再次“冲锋陷阵”,短短7年她就带领着电视台制作了20多部电视剧。

不仅数量上有着飞跃,就连质量上也是无可挑剔。在她所带领拍摄的电视剧中,每年拿下一个飞天奖是基本操作,最多的时候一年竟拿下了三个飞天奖。

后来曾有记者采访祝希娟时问道当时不苦吗,祝希娟淡然地笑了笑,回答道:“我们这代人就是这样,永远向前进。只要决定做一件事,不管有多大困难,我都要把它做好,这就是‘向前进’对我的鼓励。”

就在当时祝希娟凭借着自己优越的实力,在中国电影界拿下一个又一个奖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巅峰的时候,她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决定——定居美国。

在当时1996年左右,我国正掀起了一阵“出国热”,不少有钱有势的人都对国外的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向往。而当时祝希娟决定定居国外之时,也免不了受到大众的非议。

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充斥在祝希娟的身上,崇洋媚外、背弃国家等词语在她身上屡见不鲜;但是面对如此的争议,她却并没有选择发声,相反她在心里选择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大家的争议。

1998年,祝希娟与家人一同前往美国洛杉矶定居。随后不久,就创办了“美国琼花影视艺术公司”,并且积极参与当地的影视制作与交流活动,将我国的文化传递出去。

虽然搬到了美国定居,但是她的演艺事业并没有结束,相反她依旧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只要有好的作品,她不惜奔赴万里,也愿意回国拍摄;并积极地将我国的优秀作品带到了国外。

此时,大众才反应过来,她自始至终都未曾忘记自己的根,也从来没有想过背弃祖国;在她的心中始终都把党和国家放在心上,哪怕“洋装穿在身”,心也依旧是中国心。

就在大众都认为祝希娟晚年肯定是在国外安度之时,她却再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回国。此时大家再度以为,她这是要回国安度晚年之时,她却再次用行动破除了外界的流言蜚语。

回国后的她,不仅没有选择颐养天年,反而是选择继续在影视界“发挥余热”,继续拍摄影视作品。虽然年事已高,但她却用不俗的实力和演技,再次为中国影视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经典角色。

但流言蜚语却又一次“找上”了她,不少人认为她回国是为了“捞金”:甚至极个别极端的人表示她在中国挣了钱,到国外享受完之后,想起来回国“捞金”;面对如此的非议,祝希娟丝毫不在意,依旧是用实际行动说话。

当时已经快80岁高龄的祝希娟,将自己的大部分资产都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之中。她不仅出钱,更是顶着高龄的身体,亲自参与慈善活动,而且始终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用自己的号召力为需要的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如今的祝希娟已是86岁的高龄,虽然已经逐渐退隐荧幕,但是她的身影和善举却始终围绕在每一个人心中。

写在最后

回顾祝希娟的演绎生涯,她身体力行地将“向前进”刻入心中,为中国影视界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荧幕形象;在她所帮助过的人心中,她的每一个善举都像阳光一样温暖着被帮助人的内心。

她始终将自己放在人民之中,不论身在何处,她都不忘初心,这才是她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根本原因!

她用自己几十年的青春,去诠释了对艺术和国家的热爱,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学习的地方,也是祝希娟老师身上最大的魅力!

也在此衷心祝愿祝希娟老师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么对于此事您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哦~!

来源:

中国新闻网:《新中国首位影后祝希娟:当下儿童剧"小大人似的"》 2009-09-23

中工网:《祝希娟:永远向前进》 2023-05-28

深圳新闻网:《“把每个角色都当艺术去创作”,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影后祝希娟》 2019-06-28

京报网:《造就新中国第一位影后,祝希娟:“永远向前进”是人生座右铭》 2021-09-10

网易新闻:《人物往事:一代老电影明星们的悲喜人生》 2005-01-19

北晚新视觉:《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大满贯,吴京林超贤竞争百花奖》 2018-11-08

青岛晚报:《“琼花”&“张嘎”de角色》 2005-02-04

新浪娱乐:《CCTV-6影片介绍-(5月31日)》 2004-05-25

标签: 影后 出国 祝希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