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变味了?人物评选遭网友质疑,住高端公寓的演员感动了谁

内地明星 2 0

“感动中国”这四个字,在很多人心里曾经是年度最期待的关键词,但近几年却越来越像是一场盛大的表演,不少网友都觉得似乎已经变味了。

如今的《感动中国》,舞台上的面孔越来越光鲜亮丽,头衔越来越高大上,而许多普通人却越来越找不到感动的泪点。

今年4月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也让争议再次来袭,许多网友纷纷质疑,为什么拿赚大钱住高端公寓的演员也能感动中国了?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感动”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但在不少网友看来,“感动中国”应该聚焦于那些平凡岗位上的“无名英雄”。

他们可能是疫情期间,不顾自身安危,冲锋在前的医护工作者;可能是社区里,不辞辛劳,为居民排忧解难的志愿者;也可能是风雨无阻,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耀眼夺目的光环,却在平凡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2020年度感动中国特别致敬抗疫英雄

应该说,他们才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感动中国”,然而在节目组看来,“感动”的定义,或许更为广阔.

可能评委会认为,那些在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精英人物,同样值得被“感动中国”所肯定。

而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名单公布后,除了备受争议的人物外,就有几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获奖者。

中国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一群用生命守护蓝天的战士,他们驾驶战机一次次刷新着航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荣誉高于一切”的铮铮誓言。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空军航空兵

他们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也让人肃然起敬。

还有潜心研究“风洞技术”的俞鸿儒院士,96岁高龄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他的故事,让人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

而在郑州特大暴雨中,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上千名乘客安危的社区干部孟二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这些获奖者,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都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人物,可如今的感动中国舞台上,却越来越多选出一些功成名就的人物,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光景呢?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孟二梅

在一个越来越注重效率、越来越崇尚成功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靠蹬三轮资助学生的白芳礼老人一样,那些曾经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平凡英雄,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取而代之的,反倒是是那些站在聚光灯下,享受着鲜花和掌声的“成功人士”,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无奈,也让人感到担忧。

当我们习惯于用“成功”来定义“感动”的时候,“感动”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可以被“包装”和“营销”的东西。

蹬三轮资助贫困学生的白芳礼老人

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感动中国”节目可能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具社会影响力、更具话题性的“精英群体”。

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运动员、艺术家走上了“感动中国”的舞台,他们的故事固然励志,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却显得遥不可及,难以产生共鸣。

当“感动”变成了一种“套路”,一种被精心设计和包装出来的“产品”,它还能否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张雨霏

我们真正需要的,真的是这种被“包装”过的“感动”吗?

相信大多数老百姓渴望看到的,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是那些为了生活奔波却依然心怀善念的普通人,是那些身处困境却依然不放弃希望的普通人。

他们的故事,虽然没有那么“高大上”,却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也更能引发我们的共鸣。

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让我们看到自身影子,感受到共鸣和温暖的“感动中国”,像那些娱乐明星做好本职工作,真的能说他们感动了中国吗?

奥运冠军张雨霏和老戏骨牛犇的入选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结果不禁让不少网友质疑,《感动中国》的评选标准是否已经变味?

张雨霏无疑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从3岁开始接触游泳,到在东京奥运会上斩获两金两银的佳绩,她的成功故事确实令人钦佩

然而,作为一名被国家重点培养的运动员,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本就是职责所在。

再加上获得奖牌之后,她也收获了荣誉以及名气等一系列回报,从这个角度来看,张雨霏的成功更像是做好本职工作,而非超越职责的感人事迹。

张雨霏

相比于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张雨霏已经享受到了足够多的荣誉和关注。

奥运冠军的光环、媒体的聚焦、商业代言的机会,这些都是她努力的回报。

对于每天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来说,一个专业运动员的成功故事可能显得遥不可及,难以产生真正的感动。

在这种情况下,再将“感动中国”的荣誉授予她,是否代表着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也能感动中国呢?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张雨霏

相比之下,牛犇这位老一辈演员的敬业精神和艺术造诣无疑值得尊敬,但将他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样引发了不少质疑。

牛犇作为一名专业演员,敬业本应是基本要求,他不挑剔角色、坚持亲自完成所有镜头的态度固然值得赞赏。

但这是否超出了一个演员应尽的职责范围?我们是否应该为一个人做好本职工作而感动?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牛犇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娱乐圈的演员,开始就连讲对台词,不耍大牌,按时到场拍戏,都已经成为了值得夸赞宣传的好事。

相较于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牛犇这样的演员,工作环境和待遇无疑要优越得多。

他已经享受了足够的社会认可和物质回报,而在晚年生活中,还能够入住卡费高达上百万元的高级公寓养老。

将已经功成名就的演艺界人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和往年更多聚焦于平凡小人物做出伟大事迹的感动相比,真的妥当吗?

张雨霏和牛犇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公众对这一荣誉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感动中国”这个奖项,与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普通人联系在一起。

当看到已经享有盛名的运动员和演员获此殊荣时,难免会产生一种价值观的错位感。

牛犇剧照

这一争议也暴露了如今节目组,甚至整个社会在评价体系上的一些问题,我们可能过于看重名气和成就,而忽视了那些真正需要被关注和鼓励的群体。

而“感动中国”的评选,自然也不应该仅仅是一场年度盛典,更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引领。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让“感动中国”回归初衷,如何才能让“感动”的力量真正地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

残疾拾荒小哥胡雷为灾区捐款捐物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感动”的定义,“感动”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它不应该被任何其他因素裹挟。

只有让每一位国人都能发自内心的被感动,抑或是像白芳礼老人那样每每回想起都能热泪盈眶的榜样一样的存在,才能真正的被称为是“感动中国”。

白芳礼老人

我们希望它能够回到那份最初的感动,重新关注那些平凡生活中的无名英雄,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唤醒大家内心深处的善意,将感动传递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信息来源:

央视网《84岁牛犇住养老公寓上热搜 会员卡费上百万》2019-04-06


环球网《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揭晓!颁奖辞来了!》2024-04-08


新京报网《跪着的“巨人”》2024-02-08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