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聂华苓
2024 年 10 月 21 日,美籍华裔女作家、翻译家聂华苓在爱荷华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 99 岁。这一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文坛激起千层浪。
聂华苓的次女王晓蓝发布消息,称母亲 “走得很安详,没有太多痛苦”,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聂华苓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 1925 年生于武汉,童年时家境优渥,但 11 岁那年,父亲被杀,生活骤变。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了艰难的岁月。高中毕业后,她进入抗战期间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最初就读经济系,一年后转入外文系。
她的青少年时代在长江、嘉陵江畔度过,江流和峡谷成为她不可磨灭的记忆。
聂华苓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不可磨灭。她在中国台湾地区担任《自由中国》文艺栏主编期间,编辑了 300 多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追求真实与美感,拒绝口号式写作,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风貌。
她刊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陈之藩的《旅美小简》等作品,让创新的文字在文坛绽放光芒。
聂华苓与丈夫保罗・安格尔共同创立的 “国际写作计划”,更是成为连接世界各地文学创作者的纽带。至今,该计划已邀请来自 100 多个国家的上千名作家前往爱荷华进行创作与交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尔罕・帕慕克、切斯瓦夫・米沃什、谢默斯・希尼,中国作家汪曾祺、柏杨、莫言、王安忆等都曾参加过这一计划。
聂华苓也因此被称为 “世界文学组织之母”、20 世纪华人文学界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聂华苓的离去,是文坛的巨大损失。她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聂华苓于 1925 年出生在湖北应山,她的童年原本家境优渥,然而,在她 11 岁那年,命运急转直下,父亲惨遭杀害。
自此,她与母亲开始了风雨同舟的生活,在艰难中相依为命。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聂华苓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和母亲四处逃亡,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尽管生活充满了苦难,但聂华苓并没有被打倒。她在战乱中顽强成长,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
1949年,聂华苓随母亲、弟弟、妹妹来到中国台湾,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她进入了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国》工作。
在当时的台湾文坛,“八股文” 盛行,而聂华苓却独具慧眼,致力于推广创新的文字。她担任文艺栏主编期间,为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在她的努力下,《自由中国》刊登了众多优秀作品,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陈之藩的《旅美小简》等。这些作品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也让聂华苓在文学领域初露锋芒。
然而,好景不长,1960 年,《自由中国》因种种原因停刊,雷震被捕入狱,聂华苓也陷入了困境。她不仅失去了工作,还面临着外界的压力和监视。但她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而是在困境中继续前行。
1963 年,聂华苓遇到了保罗・安格尔,这个男人将成为她一生的伴侣。
两人的初次见面并不愉快,聂华苓认为保罗作为主人不等宾客到场完毕就开始讲话有失偏颇,而保罗也不满聂华苓的迟到。但随着相处的深入,保罗逐渐被聂华苓的独立与自信所吸引,而聂华苓也感受到了保罗的才情。
他们有着相似的不幸婚姻经历,聂华苓的丈夫抛妻弃子,留下她和两个女儿流亡台湾;保罗的妻子在结婚时隐瞒了自己的精神病,让保罗在 30 年的婚姻中饱受痛苦。在不断的交流中,两人的感情日益深厚。
1964 年,聂华苓如约到达爱荷华,并在保罗的推荐下进入爱荷华大学任教。
第二年,聂华苓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将两个女儿接到爱荷华。但保罗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维持自己的婚姻,两人的感情陷入了停滞。
直到 1971 年,保罗终于结束了他悲惨的婚姻,与聂华苓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在历经 8 年的波折后,为彼此戴上了结婚戒指,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聂华苓与丈夫保罗・安格尔共同创办的 “国际写作计划”,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世界文学的天空。这个计划旨在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齐聚爱荷华,为他们提供一个畅谈理想、交流创作的平台。在那个优美的校园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们带着各自独特的故事和视角,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
“国际写作计划” 得到了世界各国作家的积极响应,据统计,迄今已有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400 多名作家和诗人受邀参与这一项目。他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写作、交流,参加各种活动,抽烟喝酒、派对狂欢,气氛十分活跃。
这里没有拘束,只有思想的自由驰骋。正如作家舞蹈家林怀民所说:“他们不是在办一个冷冰冰的学术计划,这里面完全是人的来往,所以我常说,在柏林围墙被挖下来之前,那座墙,其实早就在爱荷华先被拆除了。”
聂华苓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众多作家在她的影响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汪曾祺曾应聂华苓之邀参加国际写作活动,他带着自己画的海棠送给聂华苓,上面还画了一只虫,上题一句:“解得夕阳无限好,不须惆怅近黄昏。” 在活动中,汪曾祺为大家做了一桌子菜,让众人吃得高高兴兴。聂华苓原本叫汪曾祺 “汪老”,到后面就直接叫 “汪大哥”。
莫言也是受聂华苓影响的作家之一。他曾在 2004 年参与 “国际写作计划”,在这里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交流,拓宽了自己的创作视野。
中国作家毕飞宇参与工作坊时,聂华苓曾指着家里客厅桌子说,全世界 600 多个作家围着这个桌子坐过,这张桌子就是一部历史。
作家季季说聂华苓的家就是个小型联合国,各国作家在她家用不同语言交流,但最重要的语言是笑声。“国际写作计划” 让作家们相信平等对话和实践讨论对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也为他们的写作带来了诸多启发。聂华苓就像一位文学的引路人,引领着众多作家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世界文学的蓬勃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聂华苓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她在动荡的时代中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从童年的颠沛流离到青年的文学探索,从台湾的文学耕耘到爱荷华的国际舞台,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坚韧与勇气。
她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翻译作品,都展现出了深刻的人性洞察和广阔的社会视野。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她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中,带给人们无尽的感动和思考。
她创办的 “国际写作计划”,更是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计划不仅为各国作家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通过这个计划,许多作家得以走出国门,与世界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来自不同文化的营养,丰富了自己的创作。
聂华苓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文学领域,她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也激励着无数人。她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她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她对人类命运的关注,都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虽然聂华苓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世界文学的天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她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文学的史册上,成为后人敬仰和缅怀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