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人物:王意诚,著名晋剧老生演员,艺名“茶叶红”

内地明星 1 0

王意诚(1909~1966),平定县岩会乡乱流村人。晋剧老生演员。

王意诚自幼酷爱晋剧,天赋聪明,少时看戏入迷,过目成诵,模仿颇有“范儿”,是块“材料”。战后因生计之故,人了平定城一家茶叶铺当店员,数年后略有积蓄,与乃弟王义堂在阳泉福胜街辟出一片门面,开了“德春茶庄”。虽为一铺之掌柜,少意于买卖,分心于“梨园”,进而广泛结交戏剧名伶,渴求唱戏功法。经过一番潜心苦学,在许志林(艺名“抓心旦”)等艺术名家指点下较正规地学了《斩子》、《杀惜》、《空诚计》等剧目中的须生唱功戏。受其影响乃弟王义堂也唱了“花脸”。从此兄弟双双夜出“闹票儿”留连忘返、搭“乱插班”唱戏,常使茶庄“挂板”关门。对此,市井中流传着“茶庄掌柜王意诚,一玩唱戏扔下秤”的说法,获得了“茶叶红”的艺名。

十数年业余演唱所尝到的情趣,日益加深王意城与舞台“方丈之地”的缘份,视唱戏为人生乐事之“最”,对被人斥之为“下三行”的“戏仔”营生,梦寐向往,执着追随。终于在民国36年(1947),年近“不惑”之时,毅然放弃生意,“下海”于孔丽贞、侯德全、许志林所创办的“人民戏院”应工老生。其间结识了既善于唱戏又精通鼓板的葛秀枝(艺名“秀枝红”),在“四功”、“五法”特别是唱腔板眼尺寸上得以雕琢,又幸与一批“科班”出身的艺人同台演出,前台留心观察,后台不耻下问,一旦得法,苦练不舍。比如,他发现自己的“台步”不好,尤其是穿骑马的身段带“凉”又乏“鞭子功”,便利用“放道”、“赶台”之空隙,折路边高粱秆当马鞭,边走边练。有人冷讽热嘲,他却如痴如醉,艰苦磨砺,表演日臻规范。他根据自己的年龄、秉赋、嗓音等条件,逐步向“衰派老生”的行当靠拢,刻意钻研了《女忠孝》、《清风亭》、《九件衣》等戏中的老生角色。注重运用“髯口”和“声色”表现人物性格,表演中吹、甩、弹、撩切意合情,干净利索,真哭真笑不失艺术又无庸俗之感,声色炽烈、火爆,恰到好处,没“过戏”之嫌。

50年代后期,大器晚成的“茶叶红”演戏讲究“作派”,着意于“做功”。特别是现代戏表演上,突破了传统戏中固定的表演程式,着力用生活的表演手法刻画人物。在《小二黑结婚》、《小女婿》、《傅家营》、《焦裕禄》、《夺印》等戏中,分别塑造出“二孔明”、香草、“弓彦林”、“李老明”、“何文进”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表演逼真传神,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同行们的赞许。

王意诚一生对晋剧艺术爱之至深、求之至切,是常人中不多见的,在艺术道路上矢志进取所表现出的毅力也是令人折服的。尤其进入暮年患了高血压病,但他壮心不已,仍然坚持练功、演戏。然而,体力与追求毕竟已呈强弩之末,不幸于1966年在河底村演出《焦裕禄》时,旧病发作,将最后一口气断于“乱弹”,最后一点精力献给毕生追求的事业,仅带着一身“李老明”的化妆谢世于舞台,享年57岁。

资料来源:《阳泉市城区志》1997年10月

资料整理:黄翔,网名“阴山小虫”,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九原博物馆 理事、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标签: 晋剧 艺名 阳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