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对杨笠,更反对那些利用“挑动对立情绪”赚钱的人和公司

内地明星 10 0

又有一家公司和脱口秀演员杨笠合作了,又有一家公司因为和杨笠合作导致营销翻车了,又有一家公司宣布和脱口秀演员杨笠没有合作关系。

这一次,这家公司是京东。

2024年10月18日,京东发布公告宣布,后续没有和脱口秀演员的合作计划。京东的客服人员也在回复网友咨询时统一强调:杨笠不是京东代言人。

没猜错的话,这就是众多网友通过退款和退京东PLUS会员等方式表达自己反对京东和脱口秀演员杨笠合作的结果。

对于这件事,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为什么他们选择杨笠?

即使是不怎么关注新闻的网友也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是第几家和杨笠合作完之后又因为网友们反对而选择“始乱终弃”的公司了?

自从脱口秀演员杨笠通过挑动性别对立走红破圈之后,和她合作的公司一家接着一家营销翻车,他们都有同样的结果,都被网友们群起攻击,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宣布这是一个“误会”。

又一个问题来了,既然各大品牌找杨笠合作代言已经失败了那么多次,为什么京东赶在促销大季前趟这个浑水呢?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京东不找那些口碑好还漂亮的脱口秀演员,偏偏找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杨笠。

抛开各个公司管理层是否存在“公款追星”和“夹带私货”的可能,你不得不承认一件事,那就是杨笠是有名气、有流量、有关注度、有话题也有人设的一名脱口秀演员。

在脱口秀演员行列,杨笠肯定不是水平更高的,但她的流量则是很多高水平脱口秀演员所望尘莫及的。

二、为什么杨笠会有流量?

杨笠在互联网上的流量确实足够大,她的人设也确实能够吸引个别大公司的关注。

在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挑动性别对立”在互联网上是有流量的。

一方面,互联网上曾经存在一个知名公众号“咪蒙”,这个公众号就是通过很多挑动性别对立的文章获得了大量关注,成功攫取了第一桶金,很难说这种“成功秘诀”有没有影响到杨笠。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确实存在相当多的“拳师”,请注意,他们并不是在正常维护女性权利,他们更多时候是在表达一种情绪,由于思维极端手段恶劣行为偏激,因此被网友们称之为“拳师”。

我国的互联网人口基数极大,虽然“拳师”和支持“拳师”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占相对极少数,但他们确实也存在一定绝对数量,这些人就是咪蒙、杨笠等人能够在互联网上攫取流量的后盾。

三、杨笠为什么屡屡遭到抵制?

几乎每一次杨笠在网上遭到抵制,都会有人说这些参与抵制杨笠的男网友心胸狭窄开不起玩笑。

实际上,不光是男网友,也有很多女网友同样抵制杨笠,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那些偏激的甚至极端的带有贬低男性内容的段子。

试问,谁人没有父亲?谁人没有爷爷?谁人没有姥爷?还有丈夫、儿子、哥哥、弟弟……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杨笠那些段子,当然也包括女性网友。

杨笠的段子不仅不会对女性提供真正的帮助,相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性别对立,这对于绝大多数网友也包括女网友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更糟糕的是,杨笠自己通过挑动性别对立情绪走红了赚钱了,到头来为她这种行为买单的却是更多无辜的男网友和女网友。

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网友抵制杨笠已经不是单纯抵制她那些无聊的段子,也不是反对杨笠个人,更多的是在抵制杨笠所代表的这种依靠“挑动性别对立情绪”赚钱的人。

没有了咪蒙,出现了杨笠,如果杨笠也没有了,也可能会出现牛笠、朱笠,实际上脱口秀行业受到杨笠影响,还在持续出现利用挑动性别对立情绪炒作流量的人。

网友们为什么抵制京东?除了杨笠之外,京东还找了另外一对姐妹,她们也是脱口秀演员,她们也经常搞一些挑动性别对立的段子,她们干脆就是在模仿杨笠的成名之道。

找了杨笠不算,还专门去找其他有类似行为的人,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京东被网友们抵制也是咎由自取。

四、不仅仅只有杨笠

如果你熟悉互联网,你会发现杨笠的“挑动性别对立情绪”只是众多“挑动对立情绪”行为中的一种。

远的不说,就说脱口秀的兄弟行业相声,知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也曾利用“挑动对立情绪”炒作流量打造人设并实现赚钱的目的。

郭德纲先后挑动了所谓“主流相声界”和“非主流相声界”的对立,还将雅俗共赏拆分成“雅”和“俗”对立,同时还有寓教于乐的“教”和“乐”对立。

更扯的是,郭德纲甚至利用“说相声的盼死同行”挑动整个行业对立,严重抹黑了众多相声从业者还矮化了相声行业。

实际上,相声行业和其他行业没有什么本质不同,难道其他行业的同行都是其乐融融互帮互助?难道只有相声行业同行之间才存在竞争关系?

说回杨笠,男女之间有时候确实存在一些矛盾,就像家里父亲母亲、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姐姐弟弟一样,如果有人刻意甚至恶意将家庭矛盾进行夸大和激化,相信没有任何一家人能幸免于难。

放在行业和社会也同理,你刻意强调某个行业“盼死同行”就是心术不正,刻意挑动某些群体的对立就是居心不良。

因此,需要被抵制的不仅仅是杨笠个人,而是所有利用“挑动对立情绪”赚钱的人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