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柯“杀疯了”!直播口无遮拦被张雪峰痛骂,黄晓明被整得没脾气

内地明星 1 0

“珂学”盛行:叶珂、张雪峰和一场互联网狂欢

一场直播,几句评价,叶珂,这个名字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伍佰的歌猥琐”,简简单单五个字,像一枚炸弹,在互联网世界炸开了锅,激起千层浪。事件迅速发酵,网友、媒体纷纷下场,评论区硝烟弥漫,一场互联网狂欢就此拉开帷幕。

然而,在这场狂欢背后,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叶珂的言论究竟是“真性情”还是刻意为之?网络暴力和对“真性情”的误解,又将把我们带向何方?

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真假难辨,片段化的信息拼凑出事件的全貌,情绪代替了思考,网络暴力应运而生。

叶珂事件,便是这种现象的缩影。“伍佰的歌猥琐”,一句缺乏上下文语境的评价,被无限放大,解读出各种恶意,网友的情绪被点燃,谩骂、攻击、人身攻击,叶珂被推上审判台,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审判。

诚然,作为公众人物,叶珂的言论确实有不妥之处,但她是否真的对伍佰存在恶意?答案不得而知。也许,她只是想表达对歌曲风格的不适应,也许,她仅仅是想在直播中制造话题,吸引眼球。

然而,互联网时代,“断章取义”成了家常便饭,人们急于站队、急于输出情绪、急于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于他人,却忘了停下来,思考,倾听,理解。

更令人担忧的是,“真性情”正在成为一种挡箭牌,为不负责任的言论提供庇护。“我只是实话实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直来直去”,这些看似真诚的辩解,却掩盖了对他人感受的漠视,对言论边界和社会责任的漠视。

叶珂事件中,部分网友将她的言论归结为“真性情”,认为她敢于表达真实想法,不虚伪做作。这种观点,看似是在维护叶珂,实则是在纵容一种危险的趋势:将“真性情”等同于不加修饰的表达,将不负责任的言论合理化。

张雪峰老师,这位以犀利言辞著称的“网红”老师,在叶珂事件中,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遛狗请栓绳”,一句简短有力的话,将矛头直指叶珂,也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

有人支持张雪峰,认为他敢于说真话,维护了偶像的尊严;也有人批评他言辞过激,缺乏公众人物应有的风度。

然而,抛开对错,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为什么一句简单的评价,会引发如此大的波澜?

答案或许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标签去定义一个人,用非黑即白的标准去评判一件事。“真性情”成了一个万能标签,可以用来赞美,也可以用来攻击。

而我们,则在这场标签化的狂欢中,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

叶珂是谁?在与黄晓明恋情公开之前,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然而,自从搭上“黄晓明女友”这趟快车,叶珂便迅速进入了公众视野,频繁登上热搜,成为流量的宠儿。

从最初的低调秀恩爱,到后来的直播带货、分享生活,叶珂的一举一动,都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然而,伴随着流量而来的,除了名气和财富,还有无尽的争议和质疑。

“做作”、“绿茶”、“心机深沉”,这些标签,如同跗骨之蛆,紧紧地贴在叶珂身上,挥之不去。

面对质疑,叶珂并非没有回应,但她选择的,不是低调沉默,而是更加高调的“自我展示”。无论是“伍佰的歌猥琐”的评价,还是对南北差异的刻板印象,叶珂的言论,总是能够精准地踩中网友的“雷点”,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讨论。

有人说,叶珂是“情商低”、“不会说话”,也有人说,她是故意为之,为的就是制造话题,博取关注。

的确,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黑红也是一种红。叶珂的每一次“语出惊人”,都会给她带来巨大的流量,而这些流量,最终都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叶珂的“真性情”,或许只是精心打造的人设,她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真实的自我,而是为了迎合互联网的“审丑”心理,最大限度地收割流量。

而黄晓明,这位曾经的“流量担当”,在叶珂的“流量盛宴”中,选择了沉默。他不发声,不解释,任由叶珂在舆论的漩涡中挣扎,似乎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是无力阻止,还是默许纵容?我们不得而知。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黄晓明也在这场“流量游戏”中,获益匪浅。叶珂的每一次“出格”言论,都会将他推上热搜,让他在沉寂许久之后,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

夫妻二人,一个负责“制造话题”,一个负责“闷声发财”,配合默契,各取所需。

也许,这就是娱乐圈的生存法则,为了流量,为了名利,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我们,作为看客,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一切。

流量,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你一夜爆红,也可以让你瞬间跌落神坛。当流量褪去,当话题消散,留下的,是无尽的空虚和落寞,以及难以磨灭的负面标签。

对于网民而言,明星,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他们情绪宣泄的对象,也是他们构建网络身份认同的工具。

“追星”、“吃瓜”、“吐槽”,这些看似平常的网络行为,背后,是网民们对娱乐、对八卦、对“参与感”的渴望,也是他们构建自身网络身份认同的方式。

当明星的行为,符合他们的价值观,他们便会化身“粉丝”,为其摇旗呐喊;当明星的言行,触及他们的底线,他们便会化身“键盘侠”,毫不留情地口诛笔伐。

叶珂事件中,网民们的情绪,之所以会如此激动,一方面,是因为叶珂的言论,触及了他们的“逆鳞”,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在这场“流量游戏”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明星与网民,都在这场“流量”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

明星,为了流量,放弃了思考,放弃了底线,最终,沦为“流量”的奴隶;网民,为了流量,放弃了理性,放弃了善良,最终,成为“流量”的帮凶。

这场“流量”的盛宴,终将散场,而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