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里如果有需要,只要提前三天我随叫随到”,梁晓声老师是丝毫不掩饰对董宇辉老师的支持和喜爱之情。
12月20日晚上8点,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老师和著名作家莫言、梁晓声老师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
看见莫言老师的那一刻我就笑了,因为这次访谈的官宣图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嘉宾是谁,只说是“神秘嘉宾。”
但是,我们很多网友从人民日报官宣图的剪影里看出来了是梁晓声和莫言老师。
现在答案揭晓,可见,咱们网友对两位老师的熟悉程度!
莫言老师开口就幽默了一把,说和一些年轻的读者交流的时候他们给他设置“陷阱”。
比如,读者问:“莫言老师,你是哪里人?”
莫言老师说:“我是高密人。”
读者朋友说:“不,你是我们心上人。”
哎呀,这哪里是陷阱,是赤裸裸的表白呀!
对此,莫言老师说了一段话我很认同,他说:
“我们写小说对语言是很敏感的。
发现真正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跟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始终是在读者,是在老百姓的口头上流传的。”
这也是我看视频必看评论区的原因。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吧!”
相信很多读书的朋友经常会觉得书里主人公说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身边人常用的语言。
这就是接地气,这也是读书的乐趣,让我们觉得身边有了一些熟悉的身影,有人陪伴,有人和我们说话,我们不再孤单。
莫言老师说读者也是有段位的,比如有人是读故事的精彩程度,有人是分析语言,分析小说的结构,读着读着自己开始写了。
这一点,昨晚我们是深有感触。这一次做客与辉同行的除了两位大作家还有四位读者朋友。
其中有一位读者朋友还当着我们的面将自己的作品递交给了施战军主编。
哎呀,我天!这咱想都不敢想,别人就是这么赤裸裸地实现了,羡慕佩服!
同时,这四位读者嘉宾的出现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有朋友说了:“2025年希望能被选上去现场。”
如果好好读书,也能有机会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和董宇辉老师面对面地交谈,是不是感觉读书更有动力了?
梁晓声老师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所以我当时从海报的剪影里也猜到了他的到来。
和梁老师的每一次见面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第一次见面,他对宇辉说的那句“亲爱的同志你到底读了多少书?”至今我们还记忆犹新。
第二次见面,他坐在宇辉身边,一会儿就拉起宇辉的手,朋友们打趣他要把宇辉毛茸茸的小手摸秃噜皮了。
这是我们与他的第三次见面,他得知宇辉又开设新栏目便说:“你这里如果有事,只要提前三天,我随叫随到。”
同时他还替莫言老师和施战军主编做了主,让他俩也随叫随到。
从开始的语言赞赏到后来肢体表达,再到现在实际行动上的承诺,肉眼可见梁晓声老师对宇辉的喜爱和支持在一步步递进呀!
“人生交契无老少 论交何必先同调”,这句话用在梁晓声老师和宇辉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另外,这一次梁晓声老师让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个点是他会把从董老师这里听到的语言或者例子讲给别人听。
比如,董老师讲的“感受幸福的能力”这个词梁晓声老师就很喜欢,反复体味琢磨。
还有,梁老师提到董老师讲“空瓶子”的故事:
一个空瓶子值一毛钱,装上水值一块钱,装上饮料值二块钱,装上牛奶就值1块,装上酒值100块。”
梁老师说:“你讲了,我听到了,我觉得这是再合适不过的说明了人和知识的关系,我从你这里听到,再作为二传手讲给别人,我觉得也会使别人受启发。”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可,赏识,大概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中慢慢积累然后变得坚定起来的。
所以,听到梁晓声老师把这次访谈说成是一个“世界级的现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夸张。
一场赏心悦目的访谈,非常开心跟随董宇辉老师认识了这么多名人大家,能这样面对面地感受他们的风采。
也非常期待董宇辉老师默默准备的新栏目。
听董老师那意思是以录播形式呈现,如果我没理解错误的话,可能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与辉同行直播间看到了。
这么一想,对新年的期待又多了一些。
最后,把董老师这段话送给大家共勉:
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
读书不一定能前程似锦,功成名就,但至少可以让你出言有尺,嬉笑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
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也不是为了一夜暴富,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
让你在未来能独自度过那些漫长幽暗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读书可以在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冬季生活打卡季##与辉同行##董宇辉的直播为什么让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