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子“袁公主”,与明星丈夫的“生死恋”

内地明星 2 0

提起袁蓉袁女士,今天的电影观众知道她的不多,袁蓉女士曾是赫赫有名的“袁公主”。

她本名袁世蓉,是袁世凯的嫡系族妹。1920年生,袁蓉的父亲袁希洛是一位教育家,是孙中山先生同盟会的元老,因为痛恨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还当过83天皇帝,激愤中将表示家族“世”字辈的世字全划去以示划清界线,这样,袁世蓉就成了袁蓉。建国初期毛主席曾写亲笔信邀请袁希洛先生参加国庆观礼,并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了他,袁希洛先生生前一直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袁蓉的母亲是日本佐藤贵族,是袁希洛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娶的佐藤家族之女。“袁公主”是熟知底细的亲友们暗中对她的称呼。

袁蓉曾经是一位电影明星,曾参演过《青年中国》、《黑夜到天明》、《三毛流浪记》、《婚姻大事》等众多影片。(在电影《三毛流浪记》中,袁蓉客串扮演一位阔太太。有意思的是,在电影最后一场戏镜头里出现了很多明星夫妻和家属,他们是:上官云珠和她的女儿姚姚,赵丹和黄宗英、沈浮和高依云、应云卫和程梦莲、魏鹤龄和袁蓉、项堃和阮斐、凌之浩和沙莉、刁光覃和朱琳。)

解放后袁蓉任上影厂美术编辑。

袁蓉的丈夫是大名鼎鼎的电影表演艺术家魏鹤龄先生。

魏鹤龄1907年出生于天津市东丽区赤土村,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代电影人,魏鹤龄以他深沉、含蓄、质朴、典雅的表演风格,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典型艺术形象。魏鹤龄先生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参加拍摄了《家》、《探亲记》,主演《鲁班的传说》等影片。1956年在影片《祝福》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纯朴、忠厚、勤劳的贫苦农民贺老六的形象。其一生共参加拍摄影片三十九部,演出话剧近四十部,他的表演含蓄、朴素、真实,擅于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鹤龄先生一生有三次婚姻,第一段婚姻是他20岁出头时父母给包办的婚姻,魏鹤龄非常不满意这段婚姻,为了躲避压抑痛苦的处境,魏鹤龄无奈选择了离家出走。

第二段是在上海,与左翼作家宋之的女友刘莉影,宋被捕入狱,魏因不知宋刘早已是恋人,拍戏时与刘生情同居。宋出狱后寻刘而来,三人同居一室痛苦不堪,后宋选择离开,刘也随风飘去,撇下魏鹤龄自杀未遂。不久刘返回,魏鹤龄与其结伴并生一女,不料刘又爱上他人再次出走。夏衍先生据此写了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由赵丹、陶金、叶露茜主演,女一号是蜚声舞台的赵慧深,堪称是话剧界最奢侈的演员阵容。文革后该话剧被改编成三集电视剧,由秦怡,杨在葆和康泰三位老艺术家主演。

第二段婚姻给魏鹤龄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就在这个时候,到昆明拍外景的他,意外邂逅了在苏州美专读书的袁蓉(战乱时期,苏州美专暂迁至昆明)。茫茫人海中的那一眼,仿佛是前世有约,一对青年男女今生的爱情故事便不再改变。

袁蓉女士当时是苏州美专油画系学生,抗战开始,她带了几千大洋随美专队伍到了昆明,原想去法国学习,但是就在这个新的十字路口,她竟遇到了令她一见钟情的“穷艺人”魏鹤龄,从此改变了人生道路。她同情日夜为宣传抗日演出的艺人们,台上个个光彩照人,而台下人人腰酸背疼,因为大家付出强劳力的同时,还要背负缺衣少食的生活负担。袁蓉这位富有的追星族用心、用情、用爱、用钱照顾大家,让所有的演职员都分享温馨。在魏鹤龄的恳求和所有演职员的劝说下,她跟随大家去了重庆。

魏鹤龄疯狂地追求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

一个夏日的午后,世外桃源般宁静的校园生活突然起了波澜——一位英俊男子骑着马来找袁蓉。女学生们都惊呆了,她们向往中的白马王子出现了。突如其来的求婚,让信守家规的袁蓉乱了方寸,她能想象到,家长们若得知她要嫁给一个“戏子”,那可真要气疯了。

魏鹤龄离开时只丢下一句话:“你再想想。”

第二天清晨,他又敲响了学校的大门。原来,他昨天晚上根本没有离开,而是在校外的草堆上睡了一宿。

谁能抵挡住这般执着和坦诚?他们一个英俊、温和、含蓄,一个清纯、活泼、浪漫,在甜蜜的相处中,两个朴实而美好的人逐渐跨越了13岁的年龄差,越走越近。就这样,年仅20岁的袁蓉,一夜之间就毅然地把自己嫁了出去。

1940年4月4日,魏鹤龄和袁蓉在重庆举办了盛大的婚礼,由郭沫若先生担任证婚人,婚礼轰动了当时的影剧界。

袁蓉与魏鹤龄的婚礼庄严而喜庆:新娘礼服漂亮,新郎西装笔挺,站在他们中间的是证婚人郭沫若和两个可爱的花童。他们的婚礼可以说是困难时期在抗战大后方的唯一豪华的艺人婚礼,所有婚礼开销都是袁蓉承担的。

此后,他们相濡以沫地携手走过了40载风风雨雨。

1940年4月4日,魏鹤龄、袁蓉结婚照

婚后,袁蓉的主要任务是在家相夫教子,而魏鹤龄常年在外拍戏,和家人相聚的时间比较少。魏鹤龄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他深知妻子是有委屈的,因此,每年的4月4日,他总会设计出一场意外的惊喜来庆祝结婚纪念日,让妻子知晓他的心意。

袁蓉与魏鹤龄40年的婚姻生活,没少磕磕碰碰,甚至出现过感情危机,最后都是袁蓉以女性少有的宽容和至爱化险为夷。她为魏氏家族抚育了十几个子女,有魏鹤龄前妻所生,有非婚生,有她自己生养的,可贵的是她都一视同仁。以伟大的母爱把大家联系在一起,个个受到良好教育,个个成材。

魏鹤龄先生生前十分眷恋津门故里、东丽热土,1972年还返乡探亲。

遗憾的是,魏鹤龄晚年卧床一年多,他坚持不去医院,袁蓉侍候在病榻前,衣不解带24小时护理。

1979年10月2日,魏鹤龄在历经了10年文革浩劫后不幸在上海病逝,走完了他毕生热爱的艺术道路。最后,她亲手为丈夫盖上洁白的被单送他先去天堂,心里一直默默地念着,“小心走好,一定到天堂门口来接我,不见不散……”

在魏鹤龄离去的漫长岁月里,袁蓉常常把对他的思念挂在嘴边,每天会把他的相片擦上一遍。无论大小节日,她总要烧几个菜,斟酒沏茶,放上他的碗筷……她默默地守着这份感情,孤独而幸福。魏鹤龄先生离去后,袁蓉每年都回天津赤土村看望家乡亲人,看看家乡的新变化,以寄托对魏鹤龄的哀思。

有一次,子女们商定好一起劝母亲找个老伴儿,不料袁蓉却生了大气,斩钉截铁地说:“我告诉你们,我这辈子只做魏鹤龄夫人!若有下辈子,我依然要嫁给你们的父亲,你们倒说说有哪个男人能比得上他?”

风风雨雨几十年,袁蓉对自己少女时一见钟情的选择从未改变。

1963年,魏鹤龄拍摄《飞刀华》时,在家练习古彩戏法,袁蓉与孩子们在一旁观看

1995年11月的最后一天,袁蓉去世,这一天也是她的生日。

1974年,魏鹤龄、袁蓉结婚34周年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