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恐惧,支配你的人生。
黄圣依在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扮演哑女,出场仅几分钟,就以“星女郎”的名号成功出圈。
她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于她长着一张清纯的初恋脸,而且她瘦长的身形,非常适合镜头。
但走红之后的黄圣依,迅速与周星驰的星辉公司解约,投入了杨子的怀抱。
之后,黄圣依出演了《白蛇传》、《天仙配》等影视作品,虽然有相当的知名度,但她并不是一个以演技著称的演员。
拥有好脸蛋,又拥有独家资源的她,为什么不能跻身一线女星的行列呢?
其实,黄圣依缺乏一个好演员需要的最基本要素,就是“感受力”。
在有好导演指导的前提下,她尚可通过多次的拍摄和调整,弥补掩盖这个短板。但失去这个前提,或者走入综艺和真人秀,她这个短板就格外明显。
比如参加姐姐类女团节目,大家在训练压力或者面临淘汰的时候,常常泪洒现场。但黄圣依就像个没事人一样,常常是:
咦?她们怎么哭啦?——哎呀,赶紧眨眼睛——眨眨眨眨赶紧眨——快点哭出来呀——啊~~好险,总算挤出来一滴——用手擦一擦,大家都看到了吧?——哈哈,我也哭了哦。
这种“慢一拍”的情绪反应,说明她根本没进入到现场的情境里,情绪感受力非常差。
在专业演技类节目中,黄圣依也贡献出了名场面——“海娃死了”。一个生离死别的片段,硬是被她演成了风摆杨柳似的喜剧梗。
而且她接这个节目的时候,已经有两个小孩了,身为母亲的人,竟然一丝母性没演出来,也算一绝。
此外,她和婆婆的综艺、她和儿子的综艺,都透着一股彼此不熟的味道。一个好演员,只要进入角色,即使不亲也能演得像亲人,可是黄圣依即使和真正的亲人在一起,都无法表达出自然细腻的情感。
有些人把她的表现,解读为理智和清醒,其实并不是,这只是她性格中先天的疏离和淡漠。
这种敏锐度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并无大碍,甚至还显得貌似“情绪稳定”,但对做演员来说,基本和优秀无缘。
演艺事业没有突破的黄圣依,开始和老公杨子一起,转战直播行业。
这种明星夫妻档的形式,确实吸引了不少流量,也成为比较知名的直播间。
但黄圣依在《再见爱人4》节目中,多次明确表示,自己根本就不喜欢直播。
她认为自己这个年龄,应该有更多元化的身份,诸如女企业家。
可是杨子说她,根本不是做企业的料:先后开了几家公司,最后都以解散告终。
并且杨子一再强调,她这张脸是老天爷赏饭吃,可以在演艺事业上继续精进。
不知是听了老公的话,还是有志于此,黄圣依特地联系了话剧导演,出演了一部话剧。她一人分饰多角,个人台词都有足足七页纸,并且最终完成了这场高难度演出。
所以,黄圣依到底是要继续从事演艺事业?还是做直播?抑或做企业?
为什么貌似有很多选择的黄圣依,会陷入苦恼的状态,并且说自己越来越胆小,什么都不敢尝试呢?
选择其实,黄圣依当下的烦恼,源于她内心的恐惧。
这种恐惧,在她每次做选择的时候,都如影随形。
她刚出道的时候,本可以继续在周星驰或者其他著名导演的提携下,慢慢打磨演技,逐渐从花瓶转换到实力派赛道上。
可是杨子的出现,让她觉得找到了可以加速的外力,所以不惜毁约,和杨子开启夫妻店模式。
演艺工作青黄不接后,她又听从杨子建议转战直播界。但在直播工作中,她又找不到当明星的那种骄傲和自信。
为了找回明星光环,她不用心直播又去排话剧。可是话剧既耗时间又不赚钱,她更希望进行一些投资、完成身份转型。
然而经营企业的现实困难,又打倒了她,所以她不得不继续回到直播间,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这些不停转换的选择,背后都是一个被恐惧支配的逻辑。
她总是害怕做不好,无法下一个真正的决定,并不真正热爱什么,也没有在一个行业中潜心深耕。
她只是不停地寻找外力或者转换赛道。
纷杂的表象后面,在于她没有一个明确的自我预设,也就是“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她到底是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演员?一个知名的带货主播?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完美的贤妻良母?……
这个答案,别人不知道、也不关心,只有她自己去挖掘。
预设越明确,道路越清晰,选择越简单。
走路自我预设确定后,别人说你行不行不重要,路上有没有人帮无所谓。
摒弃掉那些,看起来可以让你立即消除恐惧的外部诱惑。当你把决定权和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时,恐惧感会再次涌现并且逐渐扩大。
当你不知道一个结果的取得,是因为你自己,还是因为外力时,你的自我预设,会变成自我怀疑。任何成果,都不能消除你的恐惧,任何成果也将变得没有意义。
其实,那些似乎可以让你快速变强的外部助力,最后只会让你变得更弱。
真正让自己变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自己走过这条路。
认真走路的人,没有那么玻璃心:
谁喜欢或讨厌你不会让你困扰,对和错也只是迷惑众生的干扰项,单纯去思考事件发展的逻辑,吸收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没机会来,就是价值不够。当你做的足够久、足够好时,你的价值就会提升。当你的价值与机会相匹配时,机会就会主动来找你。
有活儿接活儿,没活儿干自己的。只要确保自己在选定的路上,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恐惧,早没影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