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丽褒曼的戏剧人生:3段婚姻,婚内出轨被好莱坞封杀

欧美明星 5 0

英格丽·褒曼被40年代的人们公推为“好莱坞第一夫人”,是她那个时代的理想女性。

她3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虽遭到过诽谤和抵制,仍是公认的演技超众的大明星;虽然三度离婚,人们仍认为她是忠于爱情的贤妻良母。直至今日,她的影片仍盛行不衰。

英格丽·褒曼1915年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她3岁丧母,父亲是一个艺术家,酷爱绘画音乐和歌唱,他对摄影艺术很感兴趣,也着迷于电影。

他让女儿学习唱歌和弹琴,期望她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演员,他告诉女儿:“做一个艺术家吧,创造吧。”

英格丽自小喜爱戏剧表演,装扮成各种样子,在镜子前进行表演。

11岁时她第一次被带去看话剧。当时她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演员们的举止和常人一样,从而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却以此为生,而且称之为工作。

她回过头向父亲叫道:“爸爸,爸爸,我将来也要这么干!”

1929 年她14岁时,已经认为自己绝对要献身于戏剧,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站在剧场舞台上,与自己崇拜的演员合作演出。

但当时的英格丽极其害羞,一讲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亲戚们问她:“你怎么能当演员啊?你多笨拙啊!”

18岁时,瑞典皇家剧院举行招生考试,当时英格丽的父亲已经去世,保护人是她的叔父奥斯卡,他极力反对,个性倔强的英格丽却难以丢弃长久的梦想。

最后他们商定:假如这次尝试失败了,英格丽就放弃演戏的念头,去当店员或秘书。

英格丽郑重其事地准备应试剧本,“初试一定很重要,”她认为,“实际上,每个人都能在舞台上表演哀号或痛哭的悲剧性片段。我想,评判员看到许多年轻的少女伤心痛哭,准会感到厌烦,难道我们不能使评判员大笑一通吗?”

她选中了一个匈牙利人写的剧本:一位美丽愉快的农村姑娘,戏弄了一个冒冒失失企图调戏她的农村少年。

英格丽按设计好的步骤,跑了两步,从舞台侧面飞快地跳到中央,两腿分开着站在那儿,放声大笑,仿佛在说:“我在这儿,瞧着我!把我看清楚了没有?”

她给评判员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他们议论起来:“不必听她的台词了,她考取了!”

1933年秋季,英格丽成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戏剧学校的学生。她如愿以偿,心情也变得开朗,无拘无束。

3个月后,导演阿尔夫·斯约伯格在学校走廊里与英格丽擦肩而过。他转身注视着她的背影,然后径直向皇家剧院院长询问这个金发学生,要求让她在他的新戏中扮演一个角色,因为她的相貌和天真烂漫都和角色相符。

英格丽难以相信自己的好运,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同大明星们配戏,导演对她感到满意。

她未曾料到的是幸运使她成为众矢之的,学生们嫉妒得脸色铁青,对英格丽造谣中伤甚至拳打脚踢。院长只得撤回了他的命令,英格丽又回到了原先的起点。

假期里英格丽想方设法,终于得到了给当时瑞典著名制片人古斯塔夫·莫兰多试镜头的机会。

她感到自己很糟糕,古斯塔夫却一下子察觉出这个姑娘独特的天才:她在摄影机前得生气勃勃,完全能在银幕上创造出金光灿烂的形象,他当即安排英格丽参加喜剧片《门克布洛的伯爵》的拍摄。

从这部影片以后,瑞典制片厂所有的制片人和行政人员都认为,他们发现了一个年轻的、潜力无穷的女演员。

英格丽离开了戏剧学校,和瑞典影片厂签订了合同。

在影片《海浪》中扮演了一个渔家姑娘后,英格丽拍摄了《五朔节之夜》。

童年时代的梦想实现了,她与著名演员戈斯塔·埃克曼合作,饰演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瑞典新闻界对之表示了批评性的赞许,称它为“成熟的影片”。

之后英格丽在古斯塔夫·莫兰多的指导下,又拍了喜剧片《在向阳的地方》。

1936年,瑞典新闻界为从事电影工作尚未超过18个月的英格丽·褒曼喝彩欢呼:“英格丽·褒曼漂亮得使人眼花缭乱,而且演出时具有强烈的灵感。”

“英格丽·褒曼是一个成熟的女演员,任何人都必须甘拜下风。”

真正使英格丽声誉鹊起的是影片《寒夜琴挑》,英格丽在戏里扮演一个可爱而寂寞的多才多艺的女钢琴手。

她在任家庭教师时,与男主人——一位名满世界的小提琴家恋爱了。

小提琴家发现了钢琴手的天才,两人互相倾慕,联袂演出。如潮水般激动人心的钢琴声与回肠荡气的小提琴演奏配合得天衣无缝,两人也坠入情网。

但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恋爱。经过强烈的内心探索和痛苦的挣扎,男主人公回到妻儿身旁,钢琴师远走求学。

这是老一套的男女三角恋爱故事,却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评论界认为英格丽·褒曼的表演使人大吃一惊,这部影片使英格丽一跃成为驰名世界的影星。

1937年7月10日,英格丽·褒曼和英俊的医生彼得·林斯特罗姆成婚,不久为他生了个女儿。

英格丽知道自己不应局限在瑞典电影界里,她听说了好莱坞在电影界中的大名,但以她的经验和英语水平,还不能去那里工作。

这时柏林宇宙影片公司邀请她去拍片,当时纳粹正横行于德国,英格丽十分厌恶这种气氛,很快离开了。

当《寒夜琴挑》配上英文字幕说明运到美国后,洛杉矶的《每日新闻》宣称它足以与好菜坞影片媲美。

美国电影界巨头大卫·塞尔兹尼克向部下发出命令:把英格丽·褒曼搞来。

英格丽来到好莱坞。她同美国人签订了拍摄美国版《寒夜琴挑》的合同。

她应邀先去塞尔兹尼克家住一两天。这本身也许就是一种非同寻常的表示,塞尔兹尼克在电影业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他拍的《璇宫秘史》《蝴蝶梦》《双城记》和《乱世佳人》等影片都被奉为好莱坞的上乘之作,《乱世佳人》被认为是好莱坞历史上的最佳影片。

英格丽到达那天,他由于拍摄《乱世佳人》,很晚才回到家。

当时有人告诉英格丽,塞尔兹尼克在厨房等她,英格丽走进去,看见一个人伏在桌子上大口大口地嚼东西。

他对英格丽大发议论,评头论足,认为她个子太高,眉毛太浓,牙齿不齐以及有其他容貌缺陷等,甚至她的名字也太德国化,又不好念,要她改名换姓。

英格丽严峻地拒绝了这位赫赫有名的上司:“塞尔兹尼克先生,我想你犯了个大错误。我宁可不拍电影了,我将乘下一班火车回国。”

两人相互凝视着对方,塞尔兹尼克看着这个第一位敢对他说“不”的女子,突然沉默下来。

第二天,他亲自去化妆部,对着一大批人宣布,对英格丽“什么也不准动”,“她将使用真名实姓”。

好莱坞版《寒夜琴挑》获得了塞尔兹尼克预期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卫·塞尔兹尼克要求英格丽全家立即赴美。英格丽带着女儿来到纽约,受到纽约新闻界的热烈欢迎。

她在纽约演出了舞台剧《利廉姆》,这时她的英语还不好,面对着自己的第一批美国剧场观众,她有点怀疑:自己能用英语表演吗?

但一走上舞台,她便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演出。她具有这种才能,只要一上场,她就有了信心。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她都不会狼狈不堪。

她在内心深处下定决心不仅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女演员,她不到峰顶绝不罢休。

大卫·塞尔兹尼克告诉英格丽,她将和她中意的男演员斯宾塞·屈塞在名著《化身博士》改编的同名影片中共同担任主角。

英格丽扮演杰克尔医生轻松愉快的未婚妻;拉娜·特扮演的是眼睛老是盯着那位漂亮医生的酒吧女招待。

英格丽悄悄找到导演,要求和拉娜调换角色。导演起初认为她不能扮演这种轻佻顽皮的角色,但试镜后才发现自己错了。

英格丽对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感到十分愉快,她认为这部作品是她个人事业的分界线,在冲破了角色限制的樊笼后,她将飞得更为高远。

1942年英格丽和亨弗莱·鲍嘉一起拍摄了长盛不衰的《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英格丽扮演的伊尔莎风度优雅,仪态万方,在强烈的感情冲突中几乎不能自已,深深激发了观众的情感。

《生活》杂志报道说海明威为自己改编成电影的小说《战地钟声》选择的理想女主角是英格丽·褒曼。

几经周折后,她终于赶赴拍摄地去扮演自己心爱的玛丽亚。

玛丽亚是一位忘却自己,只想到心上人的痴情少女,她只为了满足心上人的需要才活下去。为了演这个角色,英格丽剪去了满头秀发。

与她配戏的贾里·库柏说:“英格丽是一位最大方的演员。她从来不曾让我等着,而顾自注意一下自己的化妆是否有缺陷,或者发型是不是漂亮……因此镜头十分生动。”

《战地钟声》第一批评论发表后,塞尔兹尼克致电英格丽:“在过年以前,你将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女演员。”

《时代》杂志说:“当她那了不起的同胞葛丽泰·嘉宝风靡了半个世纪而现在默默无闻的时候,这位27岁的瑞典女演员英格丽·褒曼却如此铿锵地敲响了大钟。”

英格丽对《煤气灯下》这部影片很感兴趣,但塞尔兹尼克因为男主角查尔斯·鲍育坚持要挂头牌而宁愿不拍这部电影,他不能让自己的大明星被压倒。

英格丽再三恳求说她根本不在乎排名,只想和查尔斯·鲍育一起拍戏。塞尔兹尼克勉强同意了。

英格丽扮演波娜一角,她的丈夫害死了她的姑母,又处心积虑地想把她逼疯,以取得老姑母宅邸中的珠宝。

英格丽出神人化地表演出了一个在经历一次次心理打击后惶惶不安,逐渐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已严重减退,乃至趋于精神错乱的单纯善良的女人。

1944年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英格丽由于《煤气灯下》里的杰出表演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

《爱德华大夫》一片把英格丽·褒曼和希区柯克连联到了一起。这位悬念大师善于抓住时机,再加上富于想象力的摄影工作,《爱德华大夫》远远超出了好莱坞一般的恐怖片。

《纽约先驱论坛报》说:“英格丽·褒曼和格利高里·派克的令人钦佩的表演,使这部影片成为心理恐怖片的杰作。”

该片大赚其钱,塞尔兹尼克当即把他的原班人马卖给了雷电华公司拍摄《美人计》。

加里·格兰特扮演美国特务,他怀疑英格丽扮演的阿莉茜亚不够忠诚,为了证明自己,阿莉茜亚帮助加里侦破上了锁的酒窖里的秘密。影片大获成功,票房达到了800万美元。

英格丽当年从瑞典返回好莱坞的原因之一就是她可以演《圣女贞德》。

电影《圣女贞德》上映以前,英格丽沿贞德当年的路线作了一次旅行。她走到哪里,哪里的人们就把她当做贞德的化身,对她抛掷鲜花热烈欢呼。

十几年后,当英格丽重访法兰西时,法国海关和移民局官员对她说:“噢,圣女贞德……欢迎你回家来。”

1948年春季的一个夜晚,英格丽在一家小影院看到了意大利电影巨匠罗伯托·罗塞里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她热泪盈眶,恍然大悟自己经历了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

那一时刻却使英格丽·褒曼的生活改变了,罗伯托·罗塞里尼和彼得·林斯特罗姆的生活都改变了。

她很快给罗塞里尼写了一封信:“亲爱的罗塞里尼先生,我看到了你拍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农民》这两部电影,觉得他们好极了。如果你需要英语讲得很好的瑞典女演员的话(她当然还没有忘掉德语,法语懂得不太多,意大利语只会说“我爱你”),我准备前来和你合拍一部电影。”

罗塞里尼回电表示同意,他不久写了一封长信给英格丽,告诉她自己关于一部史诗般巨片的构思,请英格丽来意大利参加拍摄:“我的确感到,如果你跟我在一起,我就能够……"

纯洁的英格丽曾经认为,在私生活方面她有自由行动的权利,但这个假定,在以后的岁月里给她带来了几乎难以忍受的痛苦。

英格丽和彼得的感情早已淡漠。彼得总是认为自己从不犯错误,常常惹英格丽生气。她感到畏惧,畏惧彼得和他的古板。

他们俩从来没法讨论,因为彼得总说她不对。英格丽没有离开家是因为她“觉得拾掇东西,再为孩子的归属问题大闹一场实在没意思"。

她仿佛在等待某个人帮助她鼓起勇气,现在,她爱上了罗伯托·罗塞里尼。

1949年3月,英格丽只身来到纽约,她写信给罗伯托:“我的婚姻结束了。从现在起,我所有的影片都根据你的意见来拍摄……人们便说,好莱坞又出现了一场新的三角恋爱。"

3月20日,英格丽到达罗马。欢迎的人群挤满机场,摄影记者包围了旅店大门,盛况如迎接女皇。

英格丽给彼得写了一封信,开诚布公地表明了一切。

她爱罗伯托,当初她曾经试图抑制对他的感情,然而事与愿违。

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事业,有一致的追求,对生活又有共同的见解。她找到了向往居住的地方,并且希望留在这里。

实际上3年前英格丽就向彼得提出了离婚,英格丽当时感到还没有她想与之结婚的对象,就暂时作罢了。

如今她找到了罗伯托,但全世界都开始议论、窥探他们。

英格丽到罗马时用情人的目光望了罗伯托一眼,各种揣测便应运而生;他们前往卡普里岛旅行时,议论之词甚嚣尘上;在阿马尔菲海滨,他们手拉着手登上台阶,立刻被摄影记者拍了下来,《生活》杂志以整版篇幅刊登了这张照片,许多人都以此证明英格丽是个荡妇。

彼得的话被报纸引用,说英格丽服了迷幻药,无法自主。

英格丽和罗伯托在西西里的一座火山岛上拍摄《火山边缘之恋》一片,大批记者跟踪而至,他们乔装打扮,四处探听英格丽的私生活。

雷电华公司派来的一个宣传人员在一家英国周刊上编了许多彻头彻尾的谎言。

各种嘲笑、辱骂、愤怒的评论乃至反对信件滚滚而至。英格丽几乎难以忍受。

1949年4月22日,美国电影协会来了一封信,极大地震动了英格丽。

这个协会执行电影检查和维护道德准则的职责。信中说,各种报道使美国大部分把她看做“银幕上的第一夫人"的公众惊慌失措,建议她声明没有和丈夫离婚以及没有和任何人结婚的企图,否则,她影片将无人问津,她作为电影艺术家的前途也将毁于一旦。

最使英格丽苦恼的是彼得。她知道他对她完全忠实,他真实、恳切、绝望的信让她伤心流泪,心烦意乱。

她甚至认为自己是个坏女人,抛弃了丈夫和孩子。她在火山岛上流了无数眼泪。

在短短4个月中,这位“好莱坞第一夫人”被废黜了。她感到辜负了朋友,对不起丈夫,自信心也降到了最低点。

她向新闻界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表示她的电影生涯到此结束。

英格丽生了一个漂亮的男孩。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掀起了憎恶她和罗伯托的高潮,她被视作娼妓。

1950年2月,英格丽得知她的离婚要求已被墨西哥批准,但根据瑞典法律,她和彼得仍是夫妻,因此意大利不允许她和罗伯托公证结婚。

结果两人的朋友代表他们进行了一场可笑的婚礼:由两个男子分别代表新郎和新娘,相互宣誓成婚。直到1950年11月1日,洛杉矶法院才批准了英格丽的离婚请求。

英格丽的票房价值由第一位跌到票房灾难的边缘。

她的《凯旋门》失败了,拍摄《圣女贞德》的企业摄影公司已在清偿债务。

英格丽自己的公司关了门。当然,《火山边缘之恋》什么也没赚到。

英格丽发现家庭生活拮据,她决定重返影棚。她和罗伯托合作拍摄了一系列影片,却都没有得到好的反响,他们的私生活也受到了攻击。

英格丽认为,是她差点儿毁了罗伯托。

1956年,英格丽在巴黎拍了《艾琳娜和她的男人们》,得到法国评论界的推崇。

这时,导演安纳托尔·李维克向20世纪福克斯公司提出,除非由英格丽主演《真假公主》,否则他不会导演这部戏,20世纪福克斯公司经过长时间讨论同意了。

英格丽扮演一个冒名顶替的公主。为了爱情,她放弃了荣华富贵。

影片发行后引起了全球性轰动。评论说:"褒曼小姐像她在7年前离开美国电影界时同样的感情奔放和热情洋溢。”

1956年秋,纽约评论界在没有什么争论的情况下,一致同意将该年度的最佳女演员奖授予英格丽,第二年,她得到了奥斯卡奖。

《真假公主》无论在英格丽的电影生涯还是私生活中,都成了分界线。

1957年,英格丽乘的飞机降落在纽约,她睁大眼睛,望着铁丝网后的人群,他们举着标语牌:“英格丽,我们热爱你!欢迎英格丽·褒曼回家!"

英格丽和罗伯托离了婚,他们出现了麻烦。

罗伯托爱上了其他女人,她也认识了演员拉斯·史密特,他也是生活在外国的瑞典人,共同的经历使他们相互洞悉对方。

他们结了婚,英格丽感到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她的人。

在《安娜斯塔西亚》等影片获得巨大成就后,英格丽又恢复了杰出明星的地位。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提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即给她100万美元的报酬及25%的利润,她还可以从电影史上最杰出的14位导演中任选一位合作,拍摄4部电影,英格丽拒绝了,这是她的风格:要求好的脚本,而不是大笔钱财。

英格丽轮番上阵地演出了电视片、电影、舞台剧,反响不一。

她在伦敦演出《乡村一月》,连续8个月剧场爆满。最后,女王在她的休假之夜,被吸引到台下。她说:"我非常欣赏这场戏。”

自从离婚后,英格丽长年往来于罗马和巴黎,她要尽可能靠孩子们近些。

在罗马,她遇至了一生中最令她焦虑烦恼的时刻,她的小女儿伊莎贝拉患了脊骨侧凸症。

英格丽看着孩子经历一次次的手术,泪流满面,她热爱工作,却连续18个月停止了工作照料孩子。在最后一次手术时,她昏了过去。

伊莎贝拉复原后,英格丽演出了舞台剧《安娜·卡列尼娜》和《更加堂皇富丽的大厦》。评论基本一致:“回到百老汇舞台上的英格丽·褒曼如此之美,她本人就能算是一件艺术品。“

这时英格丽发现自己患了乳腺癌。她继续抱病演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她不肯扮演别致漂亮的俄罗斯公主,却选中了一位瑞士老小姐的角色。

她结结巴巴地操着瑞典腔的英语,装出一副无辜的神态回答大侦探波洛的问话,尽管她也参与了谋杀。

她把这个次要角色演得妙趣横生,在参加拍摄的大明星中一枝独秀,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这是她第三次获得奥斯卡奖。

拉斯想要孩子,英格丽不同意,两人离了婚,英格丽的婚姻生活结束了,可她仍要工作。

1977年,她返回北欧,在奥斯陆制片厂拍摄《秋天奏鸣曲》。

英格丽扮演一个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回到挪威家里看望两个女儿。一个女儿由莉芙·乌尔曼扮演,她嫁给一个乡村牧师。另一个女儿病魔缠身,精神痛苦,沉默寡言,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莉芙和英格丽扮演的母女午夜后在起居室的那些镜头,可以称得上是搬上银幕的母女相逢场面中最令人伤感动情的一幕。

恶性肿瘤扩散了,英格丽早晨上医院,然后直接去排戏。

舞台剧《月光之水》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英格丽在最后一场演出后将回到医院,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随同《秋天奏鸣曲》和《月光之水》一起结束了。

这一次,所有国家的评论都是一致的,一致认为英格丽的表演是无与伦比的,她拿到了纽约电影评论奖和意大利给予影片最高荣誉的“唐拿推勒”奖。

1982年,这位被誉为"有声片时代皇后”的杰出艺术家,严肃认真的表演者,热爱生命、追求爱的女性,因癌症不幸去世了。但她以真实、自然和富于幻想的风格演出的那些作品,却盛行不衰,魅力长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