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赛道上,Kimi正上演一场惊人的烧钱大戏。数据显示,仅在今年10月和11月,其广告投放就各达2亿元,超过第三季度的总投放额。这种激进的市场策略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
随着抖音对AIGC竞品广告说”不”,Kimi迅速调整战场。从B站转战快手,其投放内容也随之改变: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展示,而是更贴近下沉市场的实用场景 —— 从AI旅行攻略到高效学习指南。同时,安卓厂商渠道的开拓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然而,高投入能否带来相应回报?这个问题正困扰着市场观察者。尽管月活用户已突破3600万,但与豆包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更令人担忧的是用户留存率低迷和有限的商业变现场景。
Kimi的商业化尝试可谓八仙过海:打赏功能、浏览器插件、企业级API,样样都有。但收入远未能覆盖其庞大支出。在to B市场,阿里、百度、字节等科技巨头的身影更是虎视眈眈。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高额获客成本与低用户粘性,这个方程式难以持续。”
产品同质化的阴影也在逼近。Kimi引以为傲的长文本技术优势正被各大厂商迅速追赶。创始人杨植麟坚持”用得越多,越好用”的理念,但如果用户都不愿意”多用”,这个良性循环就难以形成。
股权纠纷更为Kimi增添了一层不确定性。OpenAI近期披露的巨额亏损似乎也在暗示:即便是行业翘楚,商业化道路也并非坦途。
目前看来,Kimi面临的是一个两难困境:不投放就没有增长,持续投放又难以为继。在AI赛道这场马拉松中,光有冲刺速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持久的耐力。
对Kimi来说,当务之急或许不是简单地追求用户规模,而是找到真正能打动用户的差异化价值。毕竟在这个风起云涌的AI时代,能让用户掏钱的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