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网被琼瑶阿姨的离去刷屏了。我虽然没有读过琼瑶阿姨的书,但是为她的洒脱和智慧点赞,祝她一路走好。今天几位群友在为北青报的标题《作家琼瑶轻生,终年86岁,遗书公布》而争论,主要是对是否应该用“轻生”这个词。有群友不赞成琼瑶“轻生”的说法,确实,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下面这个:
估计北青报也接到了相关的“抗议”,于是文章标题修改成了《作家琼瑶离世,终年86岁,遗书公布》。
确实,我也赞同对一个86岁高龄,而且对生命的理解是如此深刻的老人,用“轻生”或者“自杀”都是不够理解甚至是有点缺乏尊重的。
我今天也问了群友一个问题,就是想问下她写的爱情故事,普遍结局是皆大欢喜还是一个悲剧?
不过我的群友里男同胞比较多,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于是百度了一下,说是电视剧喜剧结尾多,小说悲剧结尾多。
嗯,我想这也符合市场规律,电视剧选择喜剧题材多,可能有考虑观众口味和市场的原因。但是对于作家和文学来说,反而是悲剧性结局的作品更容易成为动人的甚至是伟大的作品,因为悲剧更能震撼且直击人心,引发同情心同理心。
另一位睿智的群友发言说“BE才是生活的真相吧”。太深刻了。
当然,我是先度娘了一下“BE”才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的。
BE作为网络词,是指悲剧结局,即Bad Ending的缩写。它一般出现在各种游戏作品、影视文学作品以及网络交流中,用来形容结尾的最终状况是不好的、悲伤的。比如,在一部小说或电视剧中,如果主角未能获得幸福,或者故事以悲剧收尾,那么就可以说这部作品的结局是BE。此外,BE也经常被用在饭圈中,形容某些艺人或CP组合的不好结局。
可是现在有的人却不喜欢看到提BE,只想大家都“乐观”。比如前天,我的一篇文章刚发出去俩小时就没了,估计就是这个题目里的这俩字惹的祸。
所以我只能把文章题目改成了《吴柳芳的人生本不应该是一座大起大落的过山车》,但我仍然在文章中坚持认为:“吴柳芳的故事最终由悲剧变成了喜剧,符合我们很多影视作品的主旋律,但是在我看来,她的经历,仍然谈不上令人惊喜。
像吴柳芳、管晨辰这样的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却需要发布疑似“擦边”的视频内容博取关注来谋生,这本来就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尽管最后悲伤转为了喜悦,但是我仍然无法忘记其原本令人扼腕和感叹的底色。”
吴柳芳是幸运的,正像六神的写的那样,吴柳芳的幸运,是在2024年擦边,放在之前这是不大可能的事。
放在之前,人们很容易脱口而出:你丫干点什么不好,非要“擦边”?
但在眼下,一个新的念头可能忽闪而过:“干点什么不好”,这话你自己信么?
现在情况下,许多人却会忽然一闪念,你特么比吴柳芳好在哪儿?于是举起的大棒就可能慢慢放下了,至少落手变轻了。
也正像我昨天在四大名著解读号“李老逵斧劈四大名著”上《招安的秃驴嫌弃造反的和尚》里写的,宋江在浔阳楼上题了“反诗”,确实有“擦边”谋反的嫌疑,黄文炳的举报,确实也是官员的本分。可为什么没有人骂宋江混蛋,却都在为黄文炳被穿成串儿做成淄博烧烤而欢呼?
“因为大家背景差不多,干的事儿也差不多,但你一个既得利益者去坑一个坐牢的囚犯,真的TM很难让人同情。
毕竟我们仔细照照镜子,也不比这时的宋三郎强到哪里去,下一个在浔阳楼白墙上涂鸦的,也许就是那个悲催的自己。”
吴柳芳事件,其实在传递出一种巨大的信号——公众对过度道德捆绑已经受够了,对那些坐拥体制机制福利保障,却站在道德至高点羞辱民生挣扎的行为,开始了一种自觉的反抗。比起什么宏大叙事,比起什么价值观胜利,去共同呵护平等生存权,关注体现民生公共情怀,无疑更有价值。
我们不能因为吴柳芳不但幸运地逃过了一劫反而打了翻身仗,就会觉得正义和人性获得了摧枯拉朽的全面胜利。
因为下一个张柳芳李柳芳可能就没被拖欠工资更没做过公益使者,那他或她还能不能得到大众的宽恕?
吴柳芳是死里逃生活过来了,但是郭有才呢,秀才呢?他们同样是草根,也没招谁惹谁,却远没有那么幸运,而是彻底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
生活中我们都喜欢看喜剧,都喜欢虽然中途经历悲欢离合,但结局又是皆大欢喜的故事。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幸运儿?你下岗了就能中上百万大奖,被抛弃了马上就遇到霸道总裁?
所以,还是尊重人民群众的情绪,相信人民群众朴素的价值观吧,BE才是生活的真相。刻意地问“你幸福吗?”爆火的回答只能是“我姓曾。”
(作者〡李老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