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之乡的守望者】一生执着 为戏痴狂——记我市秦腔戏曲记谱人刘亚安

内地明星 4 0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经典秦腔剧目《三滴血》的这个唱段,是韩城戏迷最骄傲的旋律。而在韩城,还有位让戏迷们钦佩的老者,他把对戏曲文化的热爱,融入到了他的灵魂里、血液中,大家笑称他为“戏痴”。这就是家住金城街道庙后新村的刘亚安。

刘亚安出生于1946年,自幼聪明悟性高。10岁时便自学笛子、二胡等乐器,是学校宣传队的文艺骨干。14岁那年,适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来韩城招生,便报了名。经严格考评、面试,顺利进入陕戏曲研究院训练班(乐队),通过5年刻苦学习乐班知识,为戏曲艺术打好了基础,吹拉弹打文武器乐的性能和在戏曲中的应用,他都铭记心中,在乐队受到了院各学科老师的一致好评。和他同师出门的有著名眉碗国家一级演员杨荣荣、张新尚,著名作曲家王激、秦腔板胡琴师杨满元,击乐名师翁国忠。

1965年,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展开,19岁的刘亚安怀着对戏曲文化的满腔热情返回家乡,先后在城郊公社、0905工程、县文化馆、薛峰水库、八一煤矿宣传队、韩城剧团等单位工作。他在燎原煤矿工作期间,负责排练演出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在厂矿企业、山区农村巡回上演,声振韩原,老一辈戏迷至今记忆犹新。他编排的每部戏曲都唱响时代感,特别是在薛峰水库宣传队排练演出的《送货路上》《今日盘点》《山村新曲》等节目在鼓舞当时基层建设的同时,引得群众纷纷传唱。1999年至2001年,在泾阳工作的3年里,他利用空闲时间,给当地群众自乐班写出了《绣红旗》《五娘吃糠》,以及碗碗腔《借水》等40多段传统戏和现代戏,开创了在泾阳各自乐班定谱唱腔的先河,受到当地戏曲爱好者的交口赞誉。

1999年至今,他多次工作变动,无论寒来暑往,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听到好的唱段,他都立即提笔跃纸,反复修改,整理成册,收藏保存。

从泾阳回到韩城后,刘亚安坚持要把定谱演唱传播于文史之乡,让戏曲研究院的戏韵风格传遍韩原大地,为传统的戏曲文化倾尽其力。2000年,在老伴及儿女们的理解和支持下,他自费购买各种声乐设备,在家里办起民间艺术团体“秦声新韵艺术团”,按谱伴奏,先后培养二百余名学员,字字教,句句讲,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现在韩城大多戏曲团队都有刘亚安写的谱子,多个团队都有他培养出的学生,传承和传播戏曲文化的风采。一些戏迷尊称他的团队为韩城的“戏曲研究院”。刘亚安为韩城市秦声艺术团编写了三个大型眉户剧《妈妈的玉镯》《父亲》《山村母亲》,以及小戏《手镯泪》,并担任音乐总指挥,参与多场演出,反响热烈,赞誉连连。

20多年来,刘亚安不为名利,有求必应。他记谱的唱段共有1600多段(其中有秦腔曲牌110个,抗疫情唱段64段,本戏5部,眉胡、碗碗腔折子戏共66折)。为方便打印装订,他将记好的谱子整齐誊写到八开大的纸张上,每写够60多张后,就复印装订成册,方便保存查阅的同时,免费供戏友学唱练习。如今,已装订成53册。

问及数十载的坚持到底为了什么?刘亚安说:“我要把学到的这点知识,回报于省戏曲研究院对我5年的培养,回报于博大精深的秦腔戏曲文化,回报于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只要身体许可,我会一直写下去、传下去。”

标签: 秦腔 戏曲 刘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