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热门离婚综艺中一位嘉宾线下商演遭到网友抵制。据了解,当事人凭借“令人窒息”的婚姻模式,一度博得全网同情。没想到,话题度赚足了,出场费抬高了,舆论场搅动了,“抓马”婚姻实系剧本演出的套路却露出了马脚,也因此引起观众极大反感。
对类似翻车事件,抛开具体纷扰不论,都展现出观众对于“套路”真人秀的厌恶。说起来,真人秀何以受欢迎?不在于“秀”,而在于“真”。尤其是一些情感类、婚姻观察类节目,打着探究亲密关系的旗号,聚焦普通人的内心挣扎,融合纪实性的跟拍与细节呈现,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强烈代入感。然而,爆款一个接一个,口碑却越来越差,真人秀沦为表演秀的质疑声愈发强烈。步步预设的台词,刻意炮制的矛盾,精心算计的情感营销,当观众发现“以为在围观生活百态,结果却是流量变现工具人”,无疑会引发巨大信任危机。
有人说:这是一个情感经济的时代。放眼观之,从综艺节目到直播生态,从大小网红到明星艺人,有太多人凭借情感操弄收割和透支大众的情绪价值。有人把卖惨当幌子,动辄以“大爷水果滞销”“大凉山孤儿求助”等剧情绑架爱心、夹带私货;有人热衷挑动情感对立,大到育儿婚姻,小到“分个瑞士卷”,都能挂靠“性别对立”标签,搅动舆论骂战;有人刻意渲染焦虑,容貌焦虑、生病苦楚、职场瓶颈等等社会痛点,几乎都成为“10万+”或热搜榜“利器”……一轮轮榨取,“吃瓜群众”的情绪被反复拉扯,背后的操盘手赚得盆满钵满,徒留网络空间一地鸡毛。
套路多了难免翻车,炒得过了必然“糊锅”。情绪生意看似稳赚不赔,但绝非可以随意操控。说白了,拿捏人性的软肋,靠无底线炒作引流,可能有一时富贵,却很容易遭遇反噬。当然,观众也需要保持基本理性,不要那么容易在别人的剧本里上头,特别是对一些狗血剧情,不妨一笑了之。
流量虽好,取之有道。愚弄大众、玩弄情感,伤的是世道人心。少围观、少相信,这套自然也就玩不转了。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