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班底,将本图利,欺辱师生——富连成原财东牛子厚另一副嘴脸

内地明星 14 0

#秋日生活打卡季#注文中部分信息很有有关资料编辑整理,所有失实和谬误之处,敬请通知修改或删除。文中插图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从富社走出来的京剧大家

​富连成社(以下简称富社)是京剧界的一个传奇,它是京剧发展史上首屈一指的办学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科班。

富社在存续的44年间,共培养出近800名京剧人才,其中,开宗立派的有侯喜瑞、马连良、筱翠花、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叶盛章的等人,被誉为京剧的“大师摇篮”。

牛子厚

富连成最初名为“喜连成”,由清末吉林巨商牛子厚(1866~1943)作为东家出资,京剧老生演员叶春善负责筹组并担任社长,于1904年12月成立于北京。

侯喜瑞

富连成的头科学员侯喜瑞、著名架子花脸演员侯喜瑞回忆说:“喜连成科班的开办费总共三百七十两银子。”但是,据唐伯弢记述,牛子厚所给的启动资金是二百八十八两,而且叶春善并没有动用这次资金。(唐伯弢:《富连成三十年史》,同心出版社2000版)

叶春善(左)与萧长华

富社在京剧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乃至促进了京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但是,作为财东的牛子厚本人最初并没有过这样的抱负,他委托叶春善筹办京剧科班的意图主要是为自家在吉林的戏园“培养班底”。(姜斯轶:《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倒是叶春善曾立下雄心壮志:我要让北京的戏班没有我富连成的学生就开不了戏。

叶盛章 徐良出世

侯喜瑞的说法更直截了当,他揭露牛子厚办科班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根本没有打算培养京剧人材:“最初科班预备叫喜连升,因为他的其它买卖字号都有个“升”字,后来因叶春善老师不同意才改叫喜连成。从这一点看来,(牛子厚)起初就没有打算培养什么人材,而是将本图利,学生吃苦,老师受累,结果给东家赚了钱。”

富社时期的马连良

七年之后,牛子厚因业务不振,无力经营富社,科班由新财东沈玉亭接办(沈玉亭于1926年6月去世,富连成社转在其庶弟沈秀水名下),并改名为“富连成”(但也曾有人说,牛子厚依然保留有部分股份,以后还经常来富社居住、养病,此说似属不确),但富社仍由叶春善负责管理。时间是1912年夏季。

青年时期的谭富英

可见,牛子也仅仅做了七年多的喜连成财东,便因财力不济将科班转手他人,这时的喜社刚刚培养出“喜字科”一科的学生而已,这种学生的影响也仅限于童伶范围。

1933年2月,沈氏家族因亏欠巨额外债破产,牵扯到富连成社28只戏箱被法院下令查封拍卖,经斡旋,叶春善自行出资购回属于沈氏名下的富社自产,自此,富社归属叶家所有。

几十年中,我所见到的所有有关富社的各种公开的出版物个资料中,牛子厚对于富社主要作用就是提出创办富社并出资,少见其对于富社的教学事务有什么作为(当时,这样情况不能排除我孤陋寡闻所致)。如在富社成立120周年的今天,有些媒体、甚至官媒,似乎要把牛子厚捧上了天,宣传程度远远超过其对京剧艺术的作用,这就值得反思了。

裘盛戎

萧长华在富社成立之初便担任总教习,侯喜瑞则是富社“喜字科”学员,二位都开山立派的京剧大家,这两位师生眼中的牛子厚有着怎样的德行,是怎样的嘴脸呢?我们从侯喜瑞的叙述中可见一斑。

萧长华:牛子厚除了成宗的洋钱、银票拿回吉林外,他每到北京来,吃、喝、玩、住,一切开销也都由喜连成出帐。”牛子厚曾大言不惭地说:“我这个东家就是吃唱戏的。(此为侯喜瑞转述)

李盛澡

侯喜瑞:牛子厚不仅吃着、喝着、拿着还不够,还侮辱艺人。不必说学生,连老师也说打就打。六十三岁的老艺人挨过他屁股板子,场面先生挨过嘴巴。他的理由是“离地三尺是神仙,离地三寸是妖怪”前者指坐轿子的达官贵人,后者骂“唱戏的艺人”。

李世芳

萧长华: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清王朝要倒台了,市面上呈现了一片慌乱和紧张气氛,科班营业随之骤变,每况愈下。这时牛子厚眼看着要赔钱,就打算撒手不干了,科班面临着解散的危险。我把多年积蓄的银子拿出来,总算度过了燃眉的危急。事后,牛子厚还钱的事不但只字未提,反而转着弯把我好挖苦了一通。(此为侯喜瑞转述)

侯喜瑞说:这就是“东家”的嘴脸呵!

毛世来 大英杰烈

我以为,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当尽量做到客观全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历史人物也不例外。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只看重他们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那就无法真正理解他们,也无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历史的阉割和篡改,也是对世人的欺骗和玩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