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 6个外国女星 曾是多少人的青春记忆?其中一位已去世11年

欧美明星 4 0

还记得1978年那个特殊的秋天吗?当时《追捕》在中国刚刚上映,电影院门口便排起了很长的队,队伍之长甚至能绕好几条街。这个有趣的现象是,这部在日本反响平平的电影,却在中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热潮。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莫过于中野良子饰演的真由美和高仓健饰演的杜丘在草原上策马奔腾的画面。中野良子那精致的五官,灵动的眼神,还有那率真泼辣的表演,简直给当时死气沉沉的银幕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水。

以 70 年代中期为分界点,大陆的银幕会谈情说爱却忌讳提及。例如,《红灯记》里的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一家三代都是孤独终老;《杜鹃山》里的柯湘虽然有丈夫,但扮演者还未出场就壮烈牺牲了。

《艳阳天》、《青松岭》、《南征北战》这些电影全片感情线罕见。

尤其是那个时代的银幕上的女性角色,不是"假小子"就是"铁姑娘",个个都穿着厚重的衣服,生怕露出一点女性的特征。

甚至有一段时间,人们把"谈情爱"和"欣赏美"当成羞耻的代名词。

在这种背景下,中野良子这样的外国女星的出现所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她在《追捕》之后再次与高仓健共同主演的《野性的证明》,再一次掀起了观影热潮。

更加令人敬佩的是,她在事业的高峰期选择了淡出娱乐圈,投身于文化交流事业。今年已经74岁的她,依然保持着优雅的气质,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会精心打扮,真正地诠释了优雅不失年华的真谛。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部外国电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让我们懵懂地意识到:原来银幕上的女性还可以是这个样子——既有颜值,又有个性;既能独立,又不拒绝感情。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提起中野良子,那个骑马奔驰的画面依然清晰如昨。

那时候,我们或许会通过这些外国电影真正地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中野良子,无疑是最早推开这扇窗的女神。

永不褪色的朝鲜玫瑰:郑英姬与洪英姬,青春洋溢的她们。

时光倒转到1971年的秋天,一部名为《摘苹果的时候》的电影在国内引发了一阵“苹果热”。

说实话,在当今的审美标准下,《摘苹果的时候》中的郑英姬并非倾国倾城的美人。但是,这位面容清秀、身姿健美的18岁女孩,脸上露出的小酒窝却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她饰演的贞玉阳光纯朴,配合长影厂赵文瑜清脆动人的配音,简直是青春的象征。

郑英姬在后续出演的多部影片中,如《空中舞台》、《世上再无羡慕之事》、《永远的战友》、《火红的山脊》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的每个角色都充满青春活力,让观众忍不住会心一笑。

要说让观众又哭又笑,还得是1972年上映的《卖花姑娘》。年轻的女演员洪英姬在剧中扮演花妮角色,使得长影厂的配音演员们在配音时都不禁落泪。

洪英姬因为这个角色不仅在朝鲜获得了人民演员的称号,更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了新的"银幕女神"。

有意思的是,洪英姬特别喜欢来中国,和我们的杨雅琴、刘尚娴有过合影。她后来又主演了《妙香山上重逢》、《留在内心的人》、《春节风景》等影片,在上译厂配音的《第十四个冬天》中塑造了让人难忘的雪景这个角色。

时代过去了五十二年,那个昔日的卖花姑娘已经71岁。但每次看到洪英姬的近照,她身上那种端庄优雅的气质依然存在,仿佛岁月从未在她脸上留下过痕迹。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这两朵不褪色的朝鲜玫瑰,以其不施粉黛的美,自然不做作的演技,犹如一股清风吹进了广大观众的心中,令人惊艳,难以忘怀。

看到她们年轻时的样子,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纯真的魅力。

她大概就是人们口中真正的"女神"吧,无需浓妆艳抹,无需刻意做作,只需自然地绽放,就能照亮整个银幕,温暖无数观众的心。

"大胆"的罗马尼亚女孩爱琳娜的记忆。

谈到70年代的外国电影,年长的影迷肯定会记得那个押韵的顺口溜:"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神秘莫测,罗马尼亚电影缠绵纠缠。

为什么罗马尼亚电影会被冠以“搂搂抱抱”的标签?这还得从《多瑙河之波》这部电影说起。

当时只有19岁的爱琳娜·帕翠斯库,她是布加勒斯特戏剧电影学院的一名学生,长相甜美的她第一次在银幕上亮相就惊艳了所有的观众。

安娜的扮演者是如此美丽,一出场便让人眼前一亮,她明眸皓齿,艳丽如花,身材凹凸有致。更让人惊讶的是,她与男主角米哈依的对手戏堪称大胆——热情拥抱,甚至亲吻,那架势,简直是无人之境。

那个年代的观众从未见过这种场景。他们看惯了"假小子"形象,如今却首次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女性美,什么是真正的"情窦初开"。

就这样,爱琳娜成了许多年轻人心中的"梦中情人"。

这位美人儿并非只有颜值。在1969年,她凭借电影《流氓少年》荣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此后,她还接到了好莱坞的邀约。

此外,我们在《橡树,十万火急》和《汽车行动》等影片中也看到过她的出色表演。

爱琳娜,这位被誉为"永不凋谢的玫瑰"的演员,于2010年正式结束舞台生涯,最后一部作品是《人力资源经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2013年6月19日,她在布加勒斯特离世,享年71岁。

爱琳娜·帕翠斯库的出现,宛如一道闪电,横空出世地划破了那个压抑的年代的长空。她让我们豁然开朗,女性原来可以这样自由、奔放,可以毫无保留的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塑造的安娜形象被誉为那个时代最特别的"性启蒙教科书"。

如今再看《多瑙河之波》,可能会觉得那些场景并没有那么震撼。但是在当年那个特殊的年代,爱琳娜·帕翠斯库就像一股新鲜的春风,轻轻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就算她已经离开我们11年了,只要我们谈起她,那个美丽动人的罗马尼亚女孩,依然鲜活地存在于许多人的记忆中。

艾格拉蒂娜与栗原小卷两位艺术家,她们的人生际遇从异国他乡开始,是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

谈到代表70年代"文化使者"形象的女性,不可忽视两位杰出的女演员:阿尔巴尼亚的艾格拉蒂娜·库麦和日本的栗原小卷。

这是一部跨越国界的厚重传奇,传奇中的主角们的故事。

首先说说艾格拉蒂娜,她在电影《宁死不屈》里,18岁的年纪饰演的角色米拉,虽然剧情方面令人一头雾水,很多情节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她那双沉静如水的眼睛,以及皎洁如月的脸庞,成为观众忘不了的深刻记忆。

你是否记得她身穿修身连衣裙出现的一幕呢?那种青春的活力,让多少观众都感到窒息。当她弹吉他时,满脸笑容,而当面对敌人时,她又能保持冷静和沉着,这种反差萌,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但生活总是充满戏剧性。1991年,41岁的艾格拉蒂娜带着孩子,跟着当音乐家的丈夫移居到了希腊。在阿尔巴尼亚时,他们过得十分拮据。

来到希腊后,原本是舞蹈家的她转行成为了剪辑师。如今74岁的她,已经变成了一个面容和蔼的老妪。

再说说栗原小卷。1978年的《望乡》和1979年的《生死恋》,让中国观众第一次领略到了“真正的美人”的魅力。

她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富有书香之气的形象,无不展示出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知识分子。

栗原小卷和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被誉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交流使者。在电视剧《望乡之星》中,她与中国演员高飞塑造了深受观众喜爱的银幕情侣;在谢晋导演的《清凉寺钟声》里,她又与濮存昕完美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母子情。

更令人赞叹的是,她一直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2008年,她还荣获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中日友好交流促进奖"。

现在已经79岁的她,始终保持着优雅的举止、含蓄的性格,就连妆容和身材都依然精致。

这两位女星的人生轨迹不仅各不相同,但都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在银幕上表演,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展现自我,她们都证明了:真正的美,不会因为年华逝去而褪色;真正的价值,也不会因为身份转换而改变。

这或许就是她们被一代人深刻铭记的原因吧。

总结一下,这些外国女星如何成为那个年代的"情感启蒙老师"?

你觉得那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样板戏里谁要是谈情说爱,那是绝对不允许的,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也必须是"铁姑娘"那样的。

大家的服装都是一样的,说话的语调也是一个样,连"欣赏美"这种事都成了忌讳。

结果却是19岁的爱琳娜·帕翠斯库在《多瑙河之波》里大胆示爱,18岁的洪英姬在《卖花姑娘》里让全国观众流下眼泪,中野良子在《追捕》里展现了飒爽英姿的美,而栗原小卷则在《望乡》和《生死恋》中展现了知性女性的另一种可能。

她们就像一股清流,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国人的审美观。从郑英姬的甜美笑容,到艾格拉蒂娜的清纯气质,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女性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样子,美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虽然如今再看当年的电影,画面可能显得老旧,表演或许不够精湛,但最初的感动和震撼依然存在。这六位女星,如同六颗璀璨的星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

现在,爱琳娜她已经离开我们11年了,其他几位女星也都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但是,当我们打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看到她们年轻时的容颜,我们仍然能够感到那些深深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青春记忆的一代人,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她们教会我们欣赏美,表达爱,让我们深知:即使在最为压抑的时代,人心中最美好的品质也永远不会消失。

她俩的故事几十年来依然被广泛传颂,这大概就是因为有些美好,是值得被永远铭记的;而有些改变,则是永远值得被感激的。

回望过去,发现她们不仅仅是银幕上的女神,更是那个特殊年代启蒙者中的温柔存在。

标签: 女星 记忆 洪英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