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与饭圈能平衡吗

内地明星 4 0

作者:可新 可心

相声历经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以其独特的幽默、讽刺和智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近年来随着娱乐产业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饭圈文化逐渐渗透到相声领域,给这门传统艺术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下,这种现象愈发明显,相声与饭圈文化能否实现平衡?

眼下“纲丝节”正火爆进行中。同往年一样,其在相声界乃至整个曲艺界掀起了一阵热潮。作为德云社的标志性节日,“纲丝节”是郭德纲和于谦以及众多德云社相声演员与粉丝们共同的盛会。通过大规模的演出和传播,也吸引了大量关注。对于年轻一代而言,“纲丝节”是他们了解传统曲艺的一扇大门。不少人由此与相声初识,开始了解相声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传递。

由此回望,其实相声本就起源于市井街头,早期的相声艺人在茶馆、戏园子等地表演,正是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贴近生活的内容吸引观众。相声的发展天然依赖于观众的喜爱。这其实也是直到今天,大众对曲艺喜爱的情感基础。

但这种喜爱的对象,是艺术。表达这份喜爱的,是稳定的受众群体,他们尊重相声的传统,理解相声的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他们欣赏相声,是为了听那些巧妙的包袱、诙谐的语言和演员对社会现象的生动演绎。这些观众在台下与演员形成了一种默契,对于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对于不足之处也能以包容的心态看待。相声在这种环境下不断传承和发展,艺术流派逐渐形成,经典段子代代相传。

饭圈文化与之有差别。其伴随着娱乐产业的明星化发展而兴起,进入相声领域后,确实为相声带来了新的热度和关注度,为演员们创造了极高的人气。演出常常一票难求,社交媒体上话题热度持续飙升,这无疑扩大了相声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孟鹤堂、周九良、秦霄贤、金霏、陈曦、卢鑫、玉浩等年轻相声演员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在商业层面,饭圈的存在更让相声产业有了更多的盈利途径。各种衍生产品如印有相声演员形象的T恤、扇子等周边受到粉丝的热捧。粉丝们愿意为自己喜欢的相声演员购买演出门票、周边产品等,这为相声团体和演员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有了经济基础,相声团体可以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培养新人,提升相声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商业生态。大厂牌德云社也得益于此,日前进一步创立了德云曲剧社,为传播更多传统艺术形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但不可否认的是,饭圈文化极易导致相声艺术的价值被扭曲。这是不少真正的曲艺爱好者,相声爱好者对这类粉丝群体颇多微词的主要原因。有的粉丝与其说是关注相声,不如说是痴迷演员本身。她们或许只是热衷相声演员的外貌帅气与否,让追捧彻底跑偏。这也导致一些演员的表演重心偏移,可能会过于关注粉丝的反应,为了迎合粉丝而选择一些更具“流量”但艺术价值不高的表演内容,忽略了传统相声中对于文本创作、人物塑造等核心艺术元素的打磨。

“唯粉”现象也在演出现场引发了一些不和谐。在群口相声表演中,当不是自己喜欢的演员在表演时,有的粉丝会出现交头接耳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影响了现场的演出氛围,也破坏了相声表演所需要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长久以来,一些相声粉丝之间的纷争和骂战也不断,部分粉丝为了维护自己喜欢的演员,不惜对其他演员进行攻击和诋毁,甚至在网络上掀起口水战。如是非理性的行为影响了相声演员之间的关系,也让外界对相声行业产生了不良的印象。

相声与饭圈文化能平衡吗?当然可以。但各方都须有所行动——相声演员要坚守艺术底线,在享受饭圈带来热度的同时,不能忘记相声的传统和艺术价值,要在创作中合理利用现代元素和粉丝反馈,始终以提升艺术质量为核心目标,用优秀的作品来回报观众的喜爱;对于饭圈粉丝,各方都要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理解和尊重相声艺术的本质,通过在演出现场、社交媒体等渠道的宣传,培养粉丝对相声文化内涵的重视,带领他们以更加理性和文明的方式表达支持和喜爱;整个相声行业更要建立起健康的发展机制,包括对演出质量的客观评价体系、对演员艺术发展的引导机制等,避免被饭圈文化的负面因素所左右。

其实,包括相声等传统艺术都需要关注度和商业支持。但同时,它们也必须保持独立性和艺术价值,谨防被饭圈文化所吞噬。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相声才能在新时代继续繁荣发展,既传承传统的艺术精髓,又能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绽放光彩。(可新 可心)

标签: 相声 平衡 纲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