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详情
人物访谈
魏征2003年进入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从一线记者做起,先后创办电视栏目《民声》、拍摄重大主题纪录片、牵头创建多个媒体智库等,他始终关注民情民意民智,近几年,他通过“新闻+政务”服务,从“融媒”出发,踏上“智媒”征程。
在他看来,自己的工作经历与媒体行业的发展同频共振。
20多年来,怀着对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他在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闻人生,焕发着独有的“融”媒之光。
在魏征的从业生涯中,参与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的历程让他分外难忘。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6年制作的《南京》第二季中《民国遗存》这一集。
他和同事将那些亲历者的口述故事和城市里的遗存相结合,展现不为人知的历史过往。
为了反映“总统府”门楼的多次变迁,魏征从史料中寻找拍摄思路。他从一本回忆录里得知,有位叫王静波的老人,新中国成立前在“总统府”当过电工,1946年曾在“总统府”门楼上拍过照片。
更让他感觉眼前一亮的是,回忆录中给出了老人住址的一些线索:生于1926年7月14日,住在五老村一幢老旧居民楼三楼的东头。从老人家的东窗往下看,正好看见一处自行车修理摊点。
魏征开始盘算,老人1926年出生,2016年已至九旬高龄,能不能找到他,讲一讲当年的故事?
魏征试着和街道、社区联系,都没能得到相关信息,于是便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带领团队开展了“扫街行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几经寻访,终于找到了老人。
《民国遗存》中王静波老人接受采访片段
“王老爷子精神矍铄,拍摄的照片仍然保存完好。通过这位老人、这张照片、这座门楼,我们带领观众了解那段历史的变迁。”魏征回忆道。
像这样的找寻见证者经历,魏征在制作《南京》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他曾根据一条新闻线索,带着记者在中山陵停车场静静等待,最终采访到了前来谒陵的孙中山孙女孙穂芬,让她介绍了与家人在一起的生活及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曾记录下10月10日辛亥革命后裔参与祭奠活动的动人瞬间……
“认识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参与制作《南京》这档节目,魏征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去发掘、寻找、呈现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早在2017年小西湖片区改造初期,魏征与团队就敏锐地察觉到城市更新这一选题的价值。他带队深入小西湖老旧棚户区,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跟踪采访,播发了八十多篇新闻报道,呈现方式涵盖电视消息、广播消息、短视频、5G live直播、图文直播、纪录片等十多种形态。
由于长期深入小西湖采访拍摄,魏征与团队和小西湖的居民成了“老熟人”。2020年的国庆节当天恰逢中秋节,魏征听说很多搬走的居民要在“双节”前夕回来聚会。
他找到小西湖项目现场指挥部商量:“今年‘双节’恰逢家国同圆,老街坊们想家了,但更新后的新家更美好,我们一定要记录下来。”在多方通力合作下,9月30日晚,一场别样的“赏月会”在小西湖一户民宅的露台举行。
当天傍晚,魏征和同事们记录下了暂别“家园”的小西湖片区街坊邻居、社区代表、建设方、学者等各方团圆相聚、共同赏月、闲话乡情的场景,充分诠释了“老城改造需要延续城市之魂且使人民满意”的主题。
魏征介绍,有了前期跟拍的基础,小西湖居民面对镜头十分松弛,“记得我们一路跟踪拍摄小西湖居民陈鸿荣,看着他回到正在翻新的老宅,又见证了他跟老街坊们相聚。老人兴奋地表示‘这次的赏月会让我终身难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让我们动容。”
当天晚上拍摄一结束,魏征与团队顾不得休息,赶回单位投入到新闻制作中,拍摄的素材最终浓缩成3分52秒的电视消息《小西湖里的别样团圆》,在10月1日的《南京新闻》栏目中顺利播出,并在牛咔视频推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篇报道也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三等奖”。
在媒体一线从业多年,魏征在工作中不断思索着新闻产品的未来。在他看来,“新闻+政务”将是重要发力方向。“对媒体来说,它是加强市场竞争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推进深度融合的发展需要;而对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来说,它是推行政务公开、提升政务新媒体内容质量、更好提升治理能力的现实需求。”
2020年,魏征进入南京广电集团融媒新闻中心政务服务部,牵头建立南京广电舆情研究院、万里智库南京研究院,探索以融媒智库服务助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
“媒体智库创造出了一种既不同于学术报告,也不同于白皮书、更不同于媒体评论的产品模式。”魏征进一步解释,媒体智库通过对地方创新实践进行提炼,输出既具有媒体专业性又“接地气”的内容,同时吸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呼声,对城市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舆论生态的优化。
“在2024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的开幕式上,由电投绿通投资的智能换电暨虚拟电厂总部项目落户南京,未来可以为二轮电动车提供智能换电服务。”魏征介绍,该项目的落地,是万里智库南京研究院在研究企业需求和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牵线搭桥”,也是“媒体+智库”模式契合地方重点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招商引资的一次“智媒实践”。
今年魏征还牵头建立了南京社情民意与深化改革研究院。“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在他看来,这个新成立的研究院可以深入研究民众和企业的需求,契合南京改革创新实践,精准匹配时代需要,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样本。
针对南京市各单位、各区在“一区一特色、一园区一突破、一部门一课题、多区一协同”改革过程中受关注度较高的内容,魏征与团队通过监测平台收集网民评价与建议。
“我们发现,很多网友为南京创新实践人文经济学、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点赞’。”魏征举例,网友纷纷点赞“每年秦淮灯会展出琳琅满目的花灯,各种缤纷多彩的活动可以从除夕一直玩到正月十五。”“秦淮小吃也在焕新升级,实现了口味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不少网友还建议,南京可以推出形式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这座城市更具吸引力。
“在收集评价和建议的基础上,我们撰写了分析报告,希望为未来改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魏征在报告中提出,文商旅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极大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人文经济学的创新实践为南京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未来,南京市应继续加大探索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一次次的“新闻+政务”的探索实践中,魏征越发感觉到媒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对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意味着需要顺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通过推出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的内容产品,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特色型的智慧服务。”魏征感慨,“这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我将无惧风雨、继续前行。”
文|胡欣玥 编辑|芮天舒
排版|祁绩 摄影剪辑|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