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父母在,不远行”,可刘能(王小利)偏偏就是这句老话的例外!作为一位东北二人转演员,他为了事业东奔西跑,风餐露宿、含辛茹苦,靠一身能耐闯出一片天来。儿子王亮小时候就在封闭式学校里寄宿长大,年少的他心中满是对父爱的渴望,却只能隔着时间与距离去感受父亲的温暖。如今王亮三十出头,身子却越来越“敏感”,一会头疼一会屁股疼,还被诊断为“焦虑抑郁症”。这不禁让人疑惑:“缺爱症”真的有这么严重吗?难道刘能还要再为此操心奔波?
从小到大,刘能对儿子王亮的疼爱不容置疑,尽管事业逼得他不能常伴左右。父亲辛辛苦苦,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王亮自然也得学会独立。可是成长在寄宿学校的封闭环境中,王亮逐渐产生了“植物神经紊乱”,这病听起来玄乎,但细说开来不过就是因为过度压抑,身体开始“捣乱”。其实,焦虑抑郁虽不至于致命,却在王亮身上愈演愈烈,甚至躯体化——哪儿疼哪儿不舒服,一会头疼一会屁股疼,身体各部位轮流“出戏”。
老话说:“人到三十,已成而立。”王亮过了而立之年,却仍然将“缺爱”挂在嘴边,认为这是他心病的根源。网友们议论纷纷:“缺爱症真能这么严重?父亲不在身边难道真的会造成这种心理依赖?”医生则认为,王亮的症结其实在于心理缺乏自我调节机制,三十多岁的成年人,应该逐渐学会从自身寻求安全感,而不是一味依赖父母。
刘能六十多岁的人了,辛辛苦苦演出,早年走南闯北,混出一片天着实不易。正如《论语》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刘能的影响下,王亮本该从小培养起自立意识,反哺父母,回报家人。然而,现实中他却被焦虑与抑郁困住,总觉得自己“被爱缺席”,日常疼痛更是让他深陷“自我怜悯”。然而,问题的根本或许不在于刘能的“缺席”,而在于王亮自己如何面对内心的孤独与成长中的挫折。
一些网友表示:“人到了一定年纪,缺爱也得自己扛,不能什么都赖在父母身上!”对此,心理专家也建议,王亮应重建自我认知,理解并接纳现实中的“爱”或“缺憾”。而网友们也议论道:“王亮应该看看真正的生活疾苦,找份实际的生活归属,精神上的依赖只会让自己更痛苦。”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亲身经历了风霜雨雪,才能品味生活的甘甜与苦涩。刘能一生走过的风雨让他倍加珍惜今天的成就,父爱虽深,终究要适时放手,让子女独立成长。对于王亮而言,三十多岁的年纪,内心的缺憾应成为成长的动力,而不是自我停滞的理由。缺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缺爱而放弃对自己的负责。
有人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对王亮而言,这不仅仅是父亲在身边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心理上“断奶”,学会反哺。专家表示:“像王亮这样的情况,走出依赖父母的心理误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才是最关键的。”而网友们更是热议道:“三十多岁,应该反哺父母了!能不能不折腾刘能了?”
反观王亮的经历,我们不禁思考,成年人的世界里,真的没有轻松二字。焦虑抑郁本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人都学会独自面对、默默承担,何况王亮已年过三十,是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而对每位父母而言,他们的爱终究要“放手”,让子女去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因为过度的保护反而是成长的绊脚石。
最后,我也想问问各位读者:在成长过程中,你们遇到过类似的“缺爱”困境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界限应该如何拿捏?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分享您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