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叶珂突然发文宣布,称自己要退网。
为此,她不仅更改了自己的社交头像,还关闭了账号的评论功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
图片来源:网络
无数吃瓜群众纷至沓来,势必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小屿为大家梳理了其中几个重点:
1.道歉。
首先,叶珂为自己最近这段时间所带来的负面舆论向大众道歉。
众所周知,因为某些不讨喜的言论,叶珂被送上了舆论的审判台。
这期间,网上吐槽她的声音不减反增,就连伍佰和陶喆本尊也出来回应。
或许是想让这场“闹剧”尽快结束,又或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确实有不妥之处,所以她道歉了。
2.否认传闻。
其实,那些所谓的“珂学”:
什么“微do”“独one无two”“淡奶香加奶香”主要还是网友们玩梗,无伤大雅。
真正令大家震惊的还是网上曝出的“天价抚养费和名媛培训班”。
为此,叶珂特地辟谣了这些传闻,称自己进行了反思,并且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3.宣布退网。
她表示,自己不是公众人物,由于身体和家人原因,想要回归平静的生活。
因此,决定退出网络。
而面对叶珂这一举动,网友们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某些网友认为,叶珂是因为前段时间太高调了,惹怒了黄晓明,所以才不得不选择“退网”。
但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或许她真的被舆论“伤到了”,才想要回归平静的生活。
当然了,叶珂是真退网,还是假退网,仍然需要时间的验证。
毕竟叶珂深谙“流量套路”,如果还想继续维持事业,那她多半是需要网络流量的。
由此可见,叶珂突然退网,或许是她和黄晓明“商量”之后的结果。
02自从9月份和黄晓明官宣以来,叶珂给足了互联网谈资。
但大多都是不看好她和黄晓明在一起的声音。
甚至直接就有粉丝喊话:
“哥,你和张雨绮同一个老师教的吗?你选女朋友的眼光和张雨绮选男人的眼光是一样的呢。”
而叶珂这边,自从和晓明哥官宣后,一举一动都被网友无限放大。
早前直播的一些言论也被网友一一扒出来。
似乎就是要通过这些“证据”来证明叶珂配不上黄晓明。
那么,叶珂真就有那么“不堪”吗?
根据网上可查的信息显示,叶珂毕业于深圳大学,还是深圳广电集团电台原主持人。
在与黄晓明认识之前就已经是众人眼中的“富婆”。
小屿看过一则关于叶珂的报道,报道称叶珂是年轻有为的女企业家,手握几家公司。
2018年,叶珂成立了深圳市铂丽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叶珂又用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投资了餐饮行业,短短半年内开拓七间直营店,实力强悍。
截至2024年9月,叶珂共关联8家企业,其中5家为存续状态。
虽不知报道的真假,但能确定的是,叶珂的某宝店铺有着几十万的粉丝。
店内销量一直不错,服装质量也备受好评。
可惜,自从和晓明哥官宣后,叶珂的社交账号和店铺就停止更新了。
为此,有网友留言惋惜:
“珂姐服装做得蛮好的,我今年夏天还买过她家的衣服,当个网红女老板赚到手软,女强人舒舒服服过一生,偏偏姐是个恋爱脑。”
由此看来,如果不是突然被全网群嘲,导致路人缘无限崩塌。
专心搞事业的叶珂,还是算得上“成功人士”的。
更何况,叶珂在做“网红”上,确实有亿点天赋。
不管你喜不喜欢,她都在这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占据了各大网络头条。
从“素人”到“人人皆知”,如果单单以流量论胜负,这怎么不算另一种聪明呢?
在我看来,叶珂的“退网”不是认怂,而是审时度势之下的最优选择。
进可攻退可守,她不是被骂到退网,更像是换了个方式去获得自己想要的。
且看吧,她还会卷土重来。
当然,也别认为黄晓明就是“冤大头”。
毕竟正如某位网友所说:
在娱乐圈混迹这么多年的艺人,怎么可能那么“单纯”。
03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网友看到明星选择伴侣不符合自己预期的话,难免会生出“配不上”的念头。
他们总觉得,如果自己是对方,一定会找到一个更知性优雅的女孩与自己相配。
但他们都不是黄晓明。
早前,黄晓明就不止一次说过,他是一个传统的男人,大男子主义,不喜欢比自己强的女人。
如果另一半比自己强很多,他会很难接受。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黄晓明来说,叶珂如今黑红的身份并不会给他带来困扰。
他喜欢的是一个成熟又成功的女性,却偏偏可以在1分钟之内喊8遍“老公老公我爱你”。
说白了,叶珂能给黄晓明提供他需要的情绪价值。
而这一点,才是“明珂恋”中最值得探讨的。
在恋爱关系中,正确的情绪价值可以为对方创造正向的情感体验。
有人说过,爱是无形的,它藏在日常的点滴里。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而当一个人被情绪喂饱时,那种满足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面对叶珂式的公开示爱,别人或许觉得肉麻,但黄晓明可能就刚好吃这一套。
除此之外,黄晓明虽说不喜欢比自己强的女性,但这句话其实也是有潜台词的。
不能比自己强,并不意味着对方比自己差太多,也不仅仅是小鸟依人的花瓶,还是要有共同语言。
而叶珂恰好完全符合。
所以从更深层次来看,黄晓明和叶珂的爱情刚好反映了当下she会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权衡各种因素:包括外貌、性格、事业、兴趣等等。”
但谁又能说,这样的“权衡利弊”是错误的呢?
恰如《人民日报》上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