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早已离世,跳楼前在顶楼徘徊3小时,留17字遗言告别人间!

内地明星 1 0

正当年华,事业有成,长得也好看,家境不错。

很多人觉得尚于博的人生很成功

然而,在2011年10月25日,28岁的他选择从楼顶一跃而下,手机上留下了短短的17字遗言!

可他在自杀之前,却在顶楼徘徊了将近3个小时,他在想什么?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大家都在琢磨正当红的演员,为什么突然选择自杀?是感情上出了问题?还是事业压力过大?

直到看到他留下的17字感人遗言,突然就明白了......

00后可能没听过尚于博这个名字。

但在2010年前后,他却是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

尚于博从《陆军特战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杜拉拉升职记》、《娘家的故事》等作品,凭借帅气的外表和精湛的演技,慢慢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

那时候的他手握多部待播剧,未来一片光明,可谓是前途无量。

可是,命运捉弄了他。

2011年10月25日,尚于博在北京跳楼身亡,年仅28岁。

当消息一出来,大家都震惊了,好好前途怎么就自己放弃了?到底是什么压垮了这个看似拥有着一切的年轻人?

各种流言蜚语甚嚣尘上。

他留下的话“我的死与他人没有关系,无须责怪任何人。”,让人又难过又想不通。

尚于博来自湖北荆州,他父母都是搞艺术的,对他期望很高。

可能是父母的影响,他小时候就特别的聪明,父母都很喜欢他,不仅很有艺术细胞,尤其是喜欢画画和看书。

六岁那年,他甚至把自己舍不得喝的可乐留给妈妈,这份纯真和孝顺,至今仍让他的母亲难以忘怀。

为了更好的生活,小小的他就跟着父母去深圳,这件事成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生活完全变了样!

之前的他,每天都有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可自从去了深圳之后,父母就开始忙于生意,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

对于尚于博来说,他什么都不缺,就是少了父母,身处异乡他孑然一身,只能独自面对孤独。

曾经那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性格也越来越内向。

日记里,他写着想用所有零花钱,换来父母一天的陪伴,这句简单的话,说出了多少留守儿童的心里话,也透露出他们多么渴望爱。

高中时,尚于博迷上了戏剧,在学校的戏剧社找到了归属感。

他在学校戏剧社演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演了罗密欧,戏剧成了他的精神寄托,让他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

在聚光灯下尚于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这件事让他找到了人生目标,也开启了他未来演艺生涯的大门。

高考那年,他以670分顺利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开始了自己的演艺梦想。

进入中戏之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表演。

终于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三那一年,他被导演沈东看中,拍了人生的第一部电影《枪手》,从此开始演戏。

虽然小有成功,但尚于博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回到学校之后依旧回到以前的生活,在学校话剧社认真排练,甚至还拉上几个同样爱话剧的同学一起办了个话剧社。

大四那年,他和同学们一起投资了一部话剧《长椅逸事》,他还演了男主角,这次话剧大获成功,让他更有信心在话剧舞台上大展身手。

大学毕业后,尚于博并没有立刻投身话剧舞台,而是选择先在影视圈发展,他参演了《陆军特战队》、《天涯歌女》、等多部影视作品。

真正让他红起来的是《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李鸿明!于是他开始有更多的剧本,更多的导演找他演戏。

多到什么程度,两年时间拍了七部戏,六个都是主角,这得多累呀,几乎都是连夜转轴了,他一下子红了,星途坦荡。

大家也都知道,明星这个职业表面看似光鲜亮丽,可背后却有着巨大的压力。

严重抑郁症患者

随着繁忙的工作,更多人的追捧,还有很多人的不喜欢,他的内心渐渐被焦虑和压力所吞噬。

2011年,尚于博向母亲提出想要一起外出旅游,母亲以为他只是想放松一下,便欣然答应。

可让母亲没有想到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旅行,而是尚于博在和她做最后的告别,因为那时的他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他太累了,工作太拼,竞争又激烈,还要不断的适应新得角色,这种内心的冲突和压力,逐渐让他不堪重负。

尚于博开始失眠,情绪也变得低落,经常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无法自拔。

他跟妈妈说过自己好像有点抑郁,不过后来又说没事了,所以妈妈就觉得没有很严重,以为他在闹情绪。

然而,尚于博的内心却在不断地挣扎和煎熬。

十月二十五号那天,尚于博在楼顶待了三个小时,之后跳楼自杀了。

“我的死与他人没有关系,无须责怪任何人。”这短短的17个字,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痛和惋惜。

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惋惜。

尚于博的抑郁症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童年时期父母的疏离,让他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缺失感一直伴随着他,即使在事业成功后也无法弥补。

演艺圈的竞争压力、高强度的工作、角色的转换,都加剧了他的心理负担。

他不得不隐藏真实的自我,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这让他感到疲惫和迷茫。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还很有限,往往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心情不好”。

尚于博的家人和朋友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缺乏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他压力山大,却无处可说,曾尝试通过写快乐日记来缓解抑郁情绪,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尚于博的悲剧,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忽视,很多人对抑郁症的理解还有不少偏差。

他们认为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想太多”、“矫情”、“抗压能力差”的表现,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性格缺陷。

这种误解,导致很多患者羞于启齿,不敢寻求帮助,只能默默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他们担心别人会误解他们有精神疾病,从而受到歧视和排斥。

尚于博也是如此。

母爱的救赎

孩子比父母先走,是莫大的伤心事。

尚于博的离世,对他的母亲毛爱珍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她无法接受儿子就这样离开了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不明白一个如此阳光、充满活力的儿子,怎么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一遍遍地回忆着与儿子的点点滴滴,从他小时候的乖巧懂事,到他长大后的努力拼搏,再到他患病后的痛苦挣扎,每一帧画面都让她难受。

她后悔极了,觉得自己没做好妈妈,但毛爱珍并没有被悲痛击垮,而是把失去孩子的悲痛化作前进的动力。

2012年10月,她创立了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专注于精神健康和抑郁症的预防与宣传,在国内尚属首例。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像儿子一样遭受抑郁症折磨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精神健康。

甚至还四处奔走,组织讲座,分享自己的故事,呼吁社会关注抑郁症群体。

她想让更多人认识抑郁症,重视心理健康,不希望再看到这样的悲剧,毛爱珍的行动,不仅是对儿子的怀念,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她用自己的行动,唤起了人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也为抑郁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结语

尚于博的故事,既悲痛,又让人深思。

别只顾着赚钱,也要记得照顾好自己的心情,别忘了多关心身边的人,那些看起来很开心的人,说不定心里正藏着不少苦闷。

抑郁症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不了解和不在乎,只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求帮助,就能克服它。

还有一点就是娱乐圈也该好好想想了,高强度工作和残酷竞争会不会压垮演员们。

为了演员身心健康,应该建立更完善的支持体系,包括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

也要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行业氛围,减少恶性竞争,鼓励合作共赢!

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