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传来,青年演员尚于博在北京的深秋中,选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消息如同重磅炸弹,在娱乐圈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尚于博,一个自幼懂事的孩子,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坚韧与努力。
他的父母工作繁忙,而他早早地学会了独立自主。在童年时期,他乖巧懂事,不给父母增添过多的烦恼,在学习上更是成绩优异,是周围人眼中的榜样。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尚于博踏上了演艺之路。他在表演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才华。
在《杜拉拉升职记》中的精彩表现,让他备受关注,也成为了他演艺生涯中的一个亮点。然而,就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从2009年起,尚于博时常感到心情低落和身体疲惫。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之中。
可是,他的病情却在不断地恶化。当他开始出现意识模糊、记不住台词,甚至时常莫名其妙地想哭时,他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经过检查,他被确诊为抑郁症。这个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让他和他的家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在成为演员后,尚于博的母亲毛爱珍常常送他去片场。
有一次,在去片场的路上,尚于博向母亲坦白了自己的病情。
毛爱珍在震惊之余,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担忧。而尚于博为了安慰母亲,告诉她自己已经在吃药,情况会有所好转。
确诊后,尚于博每天坚持写快乐日记,希望以此来缓解病情。
然而,抑郁症药物的副作用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常常感到困倦,精神萎靡,脸部浮肿严重,这对他的演艺事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在努力与病魔抗争。
可是,抑郁症的阴影最终还是吞噬了他。2011年10月25日的北京,深秋的寒风刺骨,尚于博站在楼顶,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挣扎。
在楼顶徘徊的三个小时里,他不断地试图说服自己不要做傻事,但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选择了纵身一跃,告别了这个世界。
尚于博的离去,给毛爱珍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她的世界瞬间崩塌。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毛爱珍在自责与痛恨中度过了艰难的时光。
她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中,常常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默默地流泪,回忆着与儿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每一个笑容、每一句话语,都如同锋利的刀刃,刺痛着她的心。
然而,时间的车轮不会因为个人的悲痛而停止转动。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沉后,毛爱珍逐渐意识到,不能让儿子的离去变得毫无意义。她决定要为那些和儿子一样深受抑郁症困扰的人们做些什么。
于是,毛爱珍开始筹备成立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资金的筹集是一个大问题,她四处奔走,寻求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人员的招募也并非易事,她需要找到有爱心、有专业知识的人来共同参与这个事业。
场地的选择也需要仔细斟酌,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来开展基金会的各项活动。
但毛爱珍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终于,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了
基金会成立后,毛爱珍积极组织开展了多项活动。
他们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讲座和培训,邀请专业的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为抑郁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些讲座和培训涵盖了抑郁症的症状、治疗方法、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内容,让患者和家属对抑郁症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基金会还开展了关爱抑郁症患者的公益活动,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业,宣传抑郁症的知识,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和理解。在社区,他们组织志愿者为居民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讲座,解答居民的疑问。
在学校,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在企业,他们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通过这些活动,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治疗,他们的病情得到了缓解,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许多家庭也因为基金会的工作,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关爱和支持抑郁症患者,减少了因误解和忽视而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过程中,毛爱珍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许多传统家庭中,父母常常将孩子的抑郁症视为心理素质问题,不仅不重视,还责怪孩子。
这样的环境只会加重孩子的病情,甚至将他们推向绝望的边缘。
因此,基金会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特别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了解抑郁症的危害,学会如何关爱和支持孩子。
如今,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已经举办了超过一千场活动,服务了十万次抑郁症患者,并为 140 位贫困患者提供了医疗补贴。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和重生。
毛爱珍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症,关爱抑郁症患者,她的努力和奉献,让尚于博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