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人”周润发,颠倒黑白终将付出代价!

港台明星 1 0

《表态还是生意经?周润发的"韩剧论"和56亿捐款秀》

最近,68岁的香港影星周润发又上热搜了。这回不是因为演技有多精湛,而是在韩国电影节上的一番言论,直接把自己送上了风口浪尖。

"1997年之后,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发哥眉头微蹙,语气颇为感慨,"我们现在有很多束缚,香港电影人的处境很难。"紧接着就是对韩国电影的一通猛夸,说人家啥都敢拍。

咋就这么巧呢?每回发哥要说这种话,都能碰上他有新作品要宣传。这不,《别叫我赌神》才刚上映没多久。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场"批内捧韩"的发言后,发哥又把那个老生常谈的"56亿捐款"给抖了出来。但这次的说辞又不一样了:"其实我本没有捐款的想法,都是辛苦钱,也不想捐,是我老婆决定的。emmm。。。这剧情有点意思。让我们来扒一扒这"56亿捐款"的时间线:

2010年,发哥的好莱坞电影《谍海风云》在内地首映,"捐56亿"的故事首次曝光。

2013年,准备出演姜文电影时,口风突然一转:"这事等40年后再说吧。"

2018年主演《无双》宣传期间又改口:"把这笔钱捐出去是一件好事。"

到了2023年韩国电影节,戏份更足了,直接把锅甩给老婆。

说到慈善,不得不提发哥最经典的一次操作。作为"嫣然基金会"的召集人,在其他人都在掏真金白银的时候,发哥的贡献是啥?一张偷拍的巩俐照片。。。从那之后,"用嘴做慈善"这个称号就算坐实了。

再看看发哥这次在韩国的发言,批评内地电影市场束缚,却对韩国电影市场一通彩虹屁。搞笑的是,他压根没看清韩国电影市场的真相。

这不就是典型的双标吗?在内地赚钱的时候是一套说辞,在外面蹭热度的时候又是另一套说辞。这样的"双面人"设定,发哥演得可比电影里的角色还要精彩。

但现在的观众可不好糊弄,你这边话音刚落,网上就已经吵翻天了。这次的"反思"加"跪舔"组合拳,怕是要让发哥在内地市场付出代价咯。

毕竟,人设崩了可比演技崩了更致命。这波操作,怕是连发哥自己都没想到,本想借机炒作,没成想把自己炒到了热搜榜。

这次,可真是玩大了。

《从"大爷"到"配角":周润发的傲慢代价》

说起发哥的"天王"作风,还得从2006年那部《满城尽带黄金甲》说起。当时可真是气场十足啊,一出场就是4000万的天价片酬。

啥概念?咱们的葛大爷,演技在那摆着,片酬才530万。

但光要钱还不够,发哥的排场更是把剧组折腾得够呛。专属休息区?要!豪车接送?必须的!连厕所都得是专门给他配的豪华版。

这阵仗,说他是皇帝都不为过。

好嘛,要求这么多也就算了。看到周杰伦的戏份多了,心里不平衡了。这戏还没拍完呢,就要导演给自己加戏。

不加戏就罢演,这谱儿摆得,连制片人张伟平都看不下去了,当场就翻了脸。

张伟平可不是好惹的主,直接放话说发哥"人品低劣,嚣张跋扈"。

结果这一闹,发哥在内地的口碑直线下滑。他倒是机灵,立马打出"进军国际"的旗号,跑去好莱坞发展。可好莱坞是什么地方?人家才不管你在香港、内地多红呢。

在好莱坞那几年,发哥就跟霜打的茄子似的,只能演些不起眼的配角。为了钱,还在《加勒比海盗3》里接了个贬低华人形象的角色,这下可好,又惹来一身骚。

要不是姜文伸出橄榄枝,发哥的事业可能早就凉透了。但你看看现在,他新拍的《别叫我赌神》才多少票房?可怜巴巴的7200万。

这数字跟当年那个耀眼的"天王"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

最搞笑的是,发哥好像还没认清现实。在韩国电影节上那番话,活脱脱就是个"前朝老臣"的怨气。殊不知,现在的内地电影市场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要什么给什么的"提款机"了。

看看今年暑期档的成绩单:内地电影一部接一部破5亿,港片《扫毒3》好不容易才混了不到3亿。这就是赤裸裸的市场现实。

从前你是"天王",剧组围着你转;现在你是配角,还端着架子,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说白了,不是市场对不起发哥,是发哥那副"天王"派头对不起现在的市场。

时代变了,发哥。你的傲慢,市场会用票房给你答案。

《香港电影的没落:不是束缚,是市场选择》

发哥说香港电影现在困难,都是因为回归后的束缚。真的是这样吗?且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993年,看看香港电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那一年,可是个转折点。好莱坞的工业化电影像海啸一样杀进来,香港电影圈直接懵了。什么叫专业化制作?什么叫工业体系?人家好莱坞把电影做得明明白白,香港这边还在靠"拍完就走"。

说句难听的,港片当年在内地还没啥市场呢。它真正的票仓在哪?台湾和东南亚。可就是吃准了这些地方的观众爱看,一些港片制作人就开始浑水摸鱼了。

什么剧本?随便写写!什么制作?差不多得了!反正观众买账就行。就这样,一部接一部的烂片,愣是把观众的口味给养刁了。

要说港片没落,还真不是发哥说的那些原因。人家好莱坞拍一部《泰坦尼克号》,你这边可能已经拍了二十部烂片了。

后来香港电影人北上发展,说句实在话,内地市场可够义气的。不光给高片酬,还给超规格待遇。这一波操作,愣是给香港电影续了十多年的命。

你看当年的港片导演和演员,来内地可都是大爷级别的待遇。什么让港台演员当主角,内地明星演龙套,这种事儿都干得出来。

更离谱的是,有人就敢拿着一顶破帽子,跟剧组报销6000美元,这胆子也太肥了。

结果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些香港电影人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开始倒打一耙,说是内娱抢了香港电影的市场。

这话说得,也忒不讲理了。

香港电影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不思进取。现在内地电影在相同的规则下,拍出来的作品不论是制作水平还是票房,都完全甩开港片好几条街。

这不是束缚的问题,这是实力的差距。

要怪,只能怪自己当年太过轻狂,以为江山永固。市场竞争就是这么残酷,你不进步,自然就会被淘汰。这个道理,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所以发哥啊,与其抱怨这抱怨那的,不如好好想想,为什么现在的香港电影连个暑期档都混不过去了。市场从来都是用实力说话,而不是靠牢骚过日子。

《揭秘韩国电影的"假象":财阀控制下的宣泄阀》

发哥在韩国电影节上一个劲儿夸韩国电影敢拍敢演,说人家尺度大,敢于揭露社会黑暗面。但这话要是让韩国电影圈的人听了,怕是要笑掉大牙。

为啥这么说?因为韩国电影看似"敢拍"的背后,其实是另一番光景。那些大尺度的影视作品,投资方都是谁?都是韩国各大财阀。

这些财阀在韩国可不是一般的有实力,连选举都能左右,更别说拍几部电影了。

说白了,这些看似"尺度大"的电影,压根就不存在什么"敢不敢"的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你们发现没有?韩国出现了一个特别诡异的现象:财阀出资拍电影,拍的却是"反财阀"的故事。

再配上血腥暴力的大尺度镜头,看着是挺"写实"的。

但这是为啥呢?财阀又不傻,为啥要花钱拍揭露自己的电影?

还有更高明的地方。这些"大尺度"电影,就像是给老百姓装了个情绪宣泄阀。你看,我们把问题都拍出来了,你们气也出了,还能怎样?该干嘛干嘛去呗。

问题拍出来了,但真解决了吗?并没有。韩国民众看了这些电影后,反而会产生一种错觉:问题都被拍成电影了,上面一定很重视,肯定会解决的。

结果呢?该咋样还咋样。这不就是典型的"转移注意力"战术吗?

现在的韩国电影圈更惨,已经被美国网飞(Netflix)给掏空了。一部接一部地亏,连财阀都快玩不动了。

所以说啊,发哥要么是真不懂韩国电影圈的内幕,要么就是装不懂。

看来,某些人眼中的"敢拍",在别人那儿可能就是个生意经。发哥啊,你这波站台,怕是站歪了。

《市场抉择:向未来,还是困在过去》

说到转型,不得不提成龙和王晶的选择。人家早就看清了形势,很干脆地表态:"再也没有香港电影,只有中国电影。"这话说得多清楚啊,摆正位置,拥抱市场,就这么简单。

再看看发哥,这边在内地拿着高片酬,那边在国外各种唱衰。一边是靠内地市场吃饭,一边又各种挑内地市场的刺。

现在的影视市场,规则都是一样的,凭什么你的电影就要特殊对待?人家内地电影人在同样的规则下,照样能拍出好作品,票房也能突破5亿。

这说明什么?说明问题不在规则,在你自己。

市场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你不进步,自然就会被淘汰。这个道理放在哪个行业都是一样的。

就说发哥这次在韩国的表态吧,他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是那个呼风唤雨的"天王"?可惜市场不买账。《别叫我赌神》才7200万的票房,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选择不接受现实,但现实会教会你接受。"发哥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看似是在两边下注,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信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的眼睛可都是雪亮的。

所以啊,在市场面前耍"双面",这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你看,从前是"天王",现在直接被边缘化了。

奉劝某些人一句,与其整天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行,不如想想怎么提升自己。市场不会对谁网开一面,也不会因为你曾经的辉煌就给你特权。

要么跟上节奏,要么就等着被淘汰,就这么简单。

最后说个笑话:发哥盛赞的韩国电影市场,现在可是一部亏一部。

但愿发哥能想明白:在市场面前,耍小聪明不如踏踏实实。颠倒黑白的把戏玩久了,最后坑的可能就是自己。毕竟,口碑这东西,失去容易重建难啊。

市场就是个大染缸,你装得再高,最后还不是得接地气?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认清现实,才有出路;守着过去,只能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