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航凭什么夺冠?凭他演得猴吗?

内地明星 8 0

付航总决赛的演出,可以说是我今年看过最顶级的脱口秀,两边节目加起来都是他第一,无论是表演还是表达,纯粹的快乐和深刻的思考都是一绝,有了周星驰先生的味道。

虽然我也很喜欢教主、小鹿、黑灯、胖子门窗、漫才兄弟、呼兰等等。

但付航真的已经独一档,达到艺术层面了。

大家好,我是撕文,今天我们主要参考好莱坞喜剧教父的《喜剧这回事》,聊聊付航凭什么封神。

提前说明,我不会像做阅读理解那样逐句拆分付航的文本破坏美感,重在介绍卡普兰的喜剧理念。

听到某些点的时候,你们可能会和我一样突然回忆起付航或者其他演员的一些段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第一部分:喜剧定义

如果我们把剧只分为两种,可以分为喜剧和正剧。

正剧主题严肃深刻,探讨人性复杂或者道德困境等等。

比如《觉醒年代》,听名字就知道是一段思想迸发,朝气磅礴的史诗岁月,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未来,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事情。

而《雍正王朝》,讲的当然是一代帝王的风风雨雨,如何争权上位,如何智斗群臣,治理国家。

正剧会掩饰普通人的一些缺陷,删掉一些,同时升华一些品质。

在正剧中,任何会使主角看起来低俗或者滑稽的缺陷都遭到了强制切除。
觉醒年代里,你敢想象这些斗士在游行的时候走路顺拐吗?或者踩到西瓜皮,为了不摔下去,原地跳街舞吗?

康熙王朝里,康熙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汇报情况,正点评着呢,突然打个饱嗝,边打嗝边说话。我只能说皇上驾崩了。

喜剧与正剧的区别就在于:正剧打造出我们理想中的人,但是喜剧让我们直面自己所处的现实

犹豫不决、瞻前顾后都是喜剧的关键元素,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弱点。喜剧只呈现这些弱点,并不批判。

一个热知识,但我们经常把它放凉:每个人终有一死。

但我们面对这必然的结果,并不是整天在家苦兮兮地,“还有几十年我就要挂了,这可咋办啊”。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好好生活,吃喝拉撒、上学考试、上班打卡、周末疯玩…

我们非常清楚,这些事没法让我们长生不老,但我们依然坚持做下去。

快乐是稍纵即逝的,快乐之后,生活会回到原点,但我们还是会在新的一天开始时带着同样的期待,付出同样的努力。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真相,而喜剧则隐喻性的反映了它——不管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多么的渺小和可怜,但是我们从没有放弃过生活的希望。

喜剧的艺术就是希望的艺术。

从生活出发,卡普兰在《喜剧这回事》中给出的喜剧公式就是:

喜剧讲的是一个普通人,在不具备许多获胜必备的技能和工具的情况下,与无法克服的困难作斗争,遇到数不清的障碍,但从不放弃希望。

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来检验任何优秀的喜剧作品。

普通人:没有超能力,有优点有缺点,像你我一样。超人的电影那就不是喜剧。

不具备获胜必备的技能和工具:没有全知视角,不是永远理性分析,更不可能总知道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哪里。信念不坚定,总是动摇,比如下定决心减肥的我。

无法克服的困难:如果克服困难易如反掌,那不就成了必胜吗,还怎么展开故事呢?

从不放弃希望:屡败屡战,才能看出困难的“无法克服”,以及主角也不是必胜的。

第二部分:喜剧工具

一、获胜与积极动作

这本来是两个工具,但是紧密相关。

因为角色满怀希望,试图克服困难,获得胜利。所以在做出每个动作时,心里想的其实都是“这或许会起作用”。无论这件事情会使他看起来多么天真宝器,他们的初衷都是得到积极反馈。

要注意一点,有时候“积极动作”并不一定是表现得很积极,角色有时候会故意装傻或者啥也不做。比如闹钟响了,你妈来叫你,你真正想要的是多睡一会逃避上班上学。于是:

“啊?响了吗?没听到啊~”

“起来了起来了”,翻个身,“真的起来了”,翻个身,“穿衣服了穿衣服了”,翻个身,“穿好鞋子了”翻个身。

死亡低吼加伸懒腰,“呃啊啊啊~damn!”,倒回床上。

记住一句话,编剧可能想让你笑,但是角色并没有刻意搞笑,他只是从自己的身份出发,追求他想要的东西。

我们看过那种劣质的恨不得挠着你胳肢窝让你笑出来的喜剧,明显能感到角色已经不像正常人了,只觉得尴尬。

卡普兰认为,在喜剧中,当一切动作、反应、对白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逗笑观众”,角色与情境自身的喜剧特质就自然占优势了。

虽然我们都坚信:我们的生活符合逻辑、遵循理性,而喜剧只是夸张。但事实是,生活有时候比小说还荒诞,我们在某个时刻都可能成为喜剧人。

二、非英雄(Non-Hero)

非英雄仅仅意味着普通人,不是小丑,也不是傻子,只是装备差点意思。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打个电话就解决了,那就不是喜剧,是龙傲天,是少爷与我,是歪嘴龙王。

在正剧中,主角就是英雄,哪怕全世界都不相信他能行,他也能克服万难成功。比如燕双鹰,不管什么敌人,在他那里都是新兵蛋子,随便玩弄。敌人枪里有没有子弹,全看他心情。

或者悲壮地失败,像是项羽自刎乌江,大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在喜剧中,非英雄式的角色应该“有所不知”。

一个经典场景,郭甲醛正和莎莎蛐蛐孔总呢,疯狂地说坏话,但是孔总已经来到身后了。不管莎莎怎么使眼色,郭甲醛绝对是半天意识不到的,而观众已经开始笑了。

这个例子说明喜剧角色要比其他人,尤其是观众,反应慢,不知道自己真实情况或者即将到来的窘境,喜剧才能成立。

从“有所不知”到“后知后觉”,“觉醒”时刻往往就是爆梗的地方。

笑话并不是喜剧中最重要的元素,角色才是。

三、有所隐喻的人物关系(Metaphorical Relationship)

这个理解起来要困难一些,我认为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

第一是可以用比喻来修饰的人物关系。

付航关于猴子、记者、农夫、马的那一段表演,就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比喻。各个角色分别代表什么,大家可以把分析放在评论区或者弹幕上。

比喻的好处在于,喻体可以成为超常规的视角贡献笑点。

付航“我!你!马!”这一段一辈子都忘不了。本来“马”是为了替换“妈”在网上避免被封禁的字,结果在这回到本意,是在提醒记者别忘了自己,同时又包含骂人的含义,让人拍案叫绝。

第二是隐藏表层关系下,本质的人物关系。

首先要保证表层关系成立,而且双方也是顺着那个逻辑来说的,但是起码有一方要想到另外的含义,并认为这就是此时此刻的本质关系。

脱口秀亲闺女晓卉就贡献了一段经典案例:

我以前兼职做脱口秀,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开会的时候偷偷写的段子,太刺激了

后来领导知道了,跟我谈,“你跟这个脱口秀,多久了?”(表层领导下属关系)

我说:“两年多吧。”

他说:“两年多?全公司都在搞新车项目的时候,你在搞脱口秀?” (依然领导下属关系)

我说:“领导,我跟这个脱口秀只是玩玩而已。我心里只有公司。” (领导下属关系背后潜藏出轨被抓的关系)

他说:“你太让我失望了,我面试的时候怎么没发现你是这种人?”说着要查业绩考核表。(面试=决定在一起

我当时就生气了,我说:“你不相信我。一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信任,你这种行为已经打破了这种信任。”(一份工作=一段恋情)

而且我觉得他有点不懂事了,我不过是犯了一个所有普通员工都有可能犯的错误。(这段话在戏仿什么懂得都懂)

强调一下,这种关系应当是天然存在的,不是生造的。也就是角色的话或者情景本来就有双重解读的可能,只是有人可能陷在第一重,另一个人陷在第二重。

上班做兼职被抓和出轨被抓,都是有共性的,晓卉一开始就点出来了“太刺激了”,而且也确实和信任相关,所以才能写出这个段子。

本期就到这里啦,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那段表演,恭喜你在看的时候会有更深的理解,如果你已经看过,恭喜你马上可以兴致勃勃再看一遍。

觉得不错的话恳请三连支持一下,这对我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