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佐爆火,是内娱造星的苍白

港台明星 2 0

名叫「娱乐」的庭院外总是围满了人,大家都想看一看进门的和出门的有谁。

向佐在当下的舆论语境里,你很难说他是属于「翻红」还是「爆红」,因为整个流程更像是场“运气好”的造星案例;

够量的曝光资源、有传播价值的人设,甚至那记忆点的视觉动作,都让其短时间从一个「捧不红的二代」变成「抽象出圈」的话题人物。

但在「向学」发光发热前,我想泼盆凉水;

这看似符合娱乐精神的流量盛宴,提前散场的概率并不小。

01位高

作为“金钥匙”的港星代表,向佐的娱乐圈生涯称不上曲折,在资源、规划、话题重重包裹下,他的奋斗也被衬托的特别渺小。

李连杰的干儿子,娱乐圈大手的家庭背景,送上门的电影角色...说是港圈少爷一点不为过。

某种程度来说,向佐拥有了所有“二代”的刻板印象:起点高引起的自负,身份决定的难共情

显然在传播领域里,『穷小子攀登成王』更有噱头,而向佐的优渥家境反而成了负资产。

所以你会发现往前几年,即使在资源等身的前提下,向佐的风评依然不如自己的家人:不管是互联网语录的向太、还是那位隐身入豪门的郭碧婷。

他,太不讨喜了。

一切的源头都来自那无法忽视的标签:高位者自证

一个刻板印象里的“星二代”居然在强调自己的很努力,尤其是在没成绩前提里,你猜大众会因此路转粉不?

港圈里混出头的二代不是新闻:谢霆锋、郑中基、郑欣宜哪个不是靠背景资源出道的,但哪个也不是靠「够努力=成绩够」就总结完成就的。

资源置换的来机会,但名声范畴里的规则又不再一样,昂头凶狠的自负反而催生了「讨厌」的观感。

含金钥匙的标签容易让人形成想自证的压力,又恰恰因为高位标签的存在,「努力」的等级是必然要被加倍的

舆论的先入为主会默认你就是靠家里成功的,你所谓的努力更像是既得利益者的自卖自夸。

就像向佐自己说的:我拼命努力,迎来的是全民嘲讽的失败。

在多方优势不明显的前提下,努力人设立着就是“犯错”,更造就了不温不火的过去;

曾几何时,向佐的自救是需要一条能利用“二代”标签讨好观众的出路。

02气高

向佐当下的火热其实有点像何猷君的反差路子,只是亲民性依然做得不够足,想靠营销填补又有点力不从心。

最近的“李小龙扮演者一巴掌”的事就可以窥探出一些向佐的欠缺,当然不是说这件事他错了,而是说向佐在机会主义里错失了一次丰满人设的机会。

先说下当下向佐能火的原因:刻板印象的少爷,突然有种愚蠢的亲和感

在这桩不算公关危机的话题里,向佐的回应显得颇为强势,甚至有些执拗认为自己的善意被辜负

当初荧幕形象变成全民玩梗时,向佐正因为幽默式回应、甚至大方参与到玩梗当中,才为自己赢取到好感。

假设向佐的回应更“弱势”一些,我相信对其巩固亲民形象的帮助只会更大。

当下的回应当然不会影响什么,但也折射出那个网络神话的「抽象向佐」其实还不熟悉自己的定位,他的心气决定了处理方式仍然是那个高位的向华强之子。

如果想走更广泛的观众路线,一个「弯腰的明星」比「昂头的少爷」更吃香。

毕竟,公众人物总是被苛刻的,机会也不是每次都来得如此轻松。

03俗手

向佐的翻红流程像内娱造星的黔驴技穷。

“力大飞砖”的曝光率+舆论对明星们“不近人情”的讨论红利,向佐就突然间被赋予了活人感。

这种娱乐文化的流水线,除了佐证「手握资源=吃透市场」这个老道理外,只能看到属于娱乐圈的阶层悲凉。

百搭的标签在等待下一个被资源包围的宠儿,从讨厌到狂热似乎只需要一夜的营销就能做到。

到最后,这个利润无限夸张的行业,依然在享受“竞争幼儿化”的现状:控制情绪、拥有背景、遵守规矩就能称为行业优秀。

穷尽后发现,原来把明星不当明星才是娱乐圈出路...

当然,这些更多是大环境的现实,既跟向佐没关系,也不是向佐能左右的。

假若向佐真想站稳“抽象”的路线,那尽早远离捧杀、足够下沉才是真理,毕竟“幽默富二代”的赛道还是蛮有前景。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