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路修的退圈,是娱乐圈少见的“反向顶流”童话。2021年《创造营》中那句“终于下班了”的置顶微博,到如今“毕业快乐”的采访金句,他始终以“局外人”身份撕开行业真相。粉丝在超话发起“人生重启计划”,日活用户逆势增长47%,评论区涌现会计师、程序员等群体的共鸣:“原来我们想要的生活,他替我们说了。”这种“去偶像化”的告别,反而让利路修成为Z世代的精神图腾。
利路修的退圈远非个人选择,更折射行业结构性矛盾。据清华大学研究数据,顶流艺人年均参与127场活动、400次采访,高强度曝光摧毁真实人格;韩国SM娱乐的报告显示,78.3%艺人存在睡眠障碍,62%需定期心理治疗。利路修曾蜷缩在活动后台的监控画面,恰是行业病态的缩影。他痛斥“每分钟报价18万的商业社交”,直言“艺人朋友不理解我退圈”,这种“反娱乐化”宣言,或将引发更多人重新审视名利场的代价。
退圈后的利路修计划攻读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硕士,同时注资大健康领域,并将俄罗斯特产引入中国市场。这一选择与他此前“希望交往更纯粹”的宣言一脉相承。粉丝调侃:“利老师终于能穿睡衣吃泡面,不用再算每句话的商业价值了!”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位31岁“毕业生”能否在学术与商业中找到平衡?他的“退圈实验”,或许将重新定义“成功人生”的标准。
愚人节的告别,是玩笑还是预言?
选择在愚人节退圈,利路修的“反讽”意味十足。当娱乐圈还在用“人设”和“热搜”制造狂欢时,他用四年筹备的决绝,撕开了行业泡沫的一角。他的离开,是个人的解脱,也是时代的隐喻——在“搞钱”与“认真生活”之间,或许真有人能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