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自曝"封得好"真相
3月21日,张兰发布露面视频回应网友问题,并再次回应了对抖音账号被封的看法。
张兰表示,自己账号被封是平台的英明决策,封得挺好,这其实也是对她的一种保护,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当张兰在镜头前说出“封得挺好”时,弹幕马上被“战兰疯了”的惊呼淹没。
这位曾用床垫梗单场带货6000万的直播女王,此刻对着全网展示着被平台封杀42天后的“顿悟”。
从怒目圆睁喊着“不认罚”到微笑感谢“保护得好”,张兰的态度反转,给网友们上了一课。
从不认罚到微笑感谢
故事的戏剧性始于今年情人节前夜。
据此前报道,2月8日,抖音发布《抖音关于打击无底线博流量行为的公告》。
对“张兰·俏生活”“张兰之箖玥甄选”“汪小菲”等账号予以无限期封禁。
对于抖音平台此次处罚,当时的张兰表示:“不认同,不接受。”
彼时的张兰在直播间摔碗砸碟,声称要“与资本抗争到底”,殊不知命运的齿轮已开始逆向转动。
短视频账号被封号42天后,张兰正面回应了。
图源:抖音截图
近日,她首度回应封号风波,相比较之前刚发生时,张兰怒目圆睁难以接受的样子,如今的她看上去豁然开朗,状态也不再像之前那么怨念。
她直言封号这件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帮助了自己。
这场封号风暴意外激活了麻六记的“细胞分裂”能力。
被封次日,全国237家门店的收银员集体化身主播,后厨的酸辣粉师傅对着镜头表演“三秒出餐”。
就连保洁阿姨都学会了用拖把当道具讲解地板清洁剂。
这种草根式的流量突围,让“张兰制造”的商业模式显得还是值得模仿。
天津滨江道店的监控数据显示,小井直播首日门店客流量暴涨480%,货架上30箱酸辣粉三小时售罄。
这种“去中心化”的狂欢,倒逼着张兰重新审视自己与流量的关系。
账号被封,张兰得到的比失去的多
回头看看张兰的“因果论”,倒是品出点味道。
当初她插手儿子婚姻大战,带着网友冲锋陷阵,虽然带货数据漂亮,但退货率也飙到30%。
这次封号反倒逼着她放手,结果员工个个变身销售战神。
就像她说的:“我对员工好,员工自然拼命”。
现在麻六记搞起“店长合伙人制”,听说有的店长月入十万,比白领赚得还多。
要说最会玩流量的还得是张兰。
国内账号被封,扭头就杀到TikTok用英语教做辣子鸡丁,凌晨三点直播惊呆老外。
微信视频号更绝,直接把黑粉骂街的弹幕当卖点,边卖糖葫芦边回怼:“说我炒作的,您倒是买串糖葫芦啊!”
如今走在北京街头,麻六记店里飘着酸辣粉香味,店员们手机支架一支就开播。
这场封号大戏,最后赢家居然是打工人。
张兰的8000员工不仅没失业,反而人人当主播,个个赚外快。
有网友调侃:“建议雷军下次造车也学学这招,让米粉都当销售员”。
这年头流量就像龙卷风,能把人卷上天也能摔得狠,关键得学张兰——摔倒了抓把土,说不定能种出摇钱树。
在远离了八卦后,张兰有时间和精力去应对真正影响她事业的事情。
前段时间某新闻媒体因违规曝光北京市互联网法院作出的两份临时性行为保全裁定上热搜,让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以为张兰有愧于大S。
图源:微博@凤凰周刊
但事实是,这份裁定并没有最终判决,这家媒体拿着临时性行为保全裁定误导大众。
针对这家媒体的行为,张兰已经启动法律程序,针对报道存在的诸多违法违规情形提出严正交涉。
如果该媒体还没有做出回应,那么张兰则会进一步提起法律诉讼,还自己一个清白,也给大众一个真相。
图源:微博@河北长城网
不得不说封号这件事对于张兰来说,得到的远远大于失去的。
不过也正因如此,张兰才能更看得开,要是打击接连不断,估计张兰就没有这么乐观了,还是希望她之后继续消停点吧。
舆论场上的黑色幽默。
B站有up主将封号事件剪成《让子弹飞》番外篇,把张兰比作“站着挣钱却被黄四郎断腿的六子”,三天收割500万播放量;
知乎热帖《封号经济学》算出残酷公式,每封杀一个头部主播,平台日均增收60万监管红利。
这种认知鸿沟在张兰回应视频发布后达到顶点。
当她哽咽着说“孩子们让我歇歇”时,微博实时热词榜同时出现“心疼兰姐”和“鳄鱼的眼泪”两个极端标签。
数据工程师发现,这两种情绪的传播路径在凌晨两点会出现神秘交汇,正是失眠网民集体刷屏的时候。
深藏在这场流量地震下的商业暗礁逐渐浮出水面。
知情人士透露,某MCN机构曾拿着对赌协议要挟张兰出让麻六记控股权,在被拒绝后发动“黑公关”制造“包机送骨灰”谣言。
这种资本围猎的戏码,在张兰启动法律维权后演变成更复杂的博弈。
当律师团队调取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临时保全裁定时,意外发现三年前某场直播中的“家暴剧情”竟是签约编剧的手笔。
当封号事件引发的法律雪崩席卷而至,张兰在深夜的朋友圈转发了一则道家箴言:“祸兮福所倚”。
此时的她或许参透了流量游戏的终极密码,真正的商业生命力不在云端的数据洪流里,而在那些凌晨四点依然亮着灯的街边小店中。
也在员工们用拖把和炒勺创造的草根奇迹里。
这场网红大V的封号学费,买来的不仅是因果轮回的商业哲学,更是一面照见中国企业家精神韧性的魔镜。
它映照出的,既是张兰的局限,也是这个流量时代的狂欢与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