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文再“塌房”,黑脸、扔粉丝信件:背后的人性,你看懂了吗?

港台明星 4 0

张颂文,又“塌房”了。

今天下午,张颂文的一视频,在网上引发争议。

话题#张颂文把粉丝的信扔出窗外#,也瞬间冲上热搜榜第一。

据现场视频及粉丝描述——

当时很多粉丝都在剧组外,等待着张颂文上班,希望

很快,张颂文的车出来了,但是并没有停留。

此时,一位女粉丝跟着车慢跑,试图将一封信递给车内的张颂文。

但张颂文不知道是没注意还是不想要,并没有伸手去接。

眼见车就要开走了,这位女粉丝直接把信丢进了车里。

而就在几秒后,不知是车内的工作人员,还是张颂文自己,直接把信丢出了窗外。

这一幕正巧被其他粉丝拍了下来,并传到了网上,瞬间引发轩然大波。

对此,网友们的评论也是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张颂文此举有失风度。

不就是一封信嘛,就算不想看,也完全可以选择离开、走远以后再做处理。

干嘛要丢出去,很不尊重人。

也有人力挺张颂文。

人家都不想要,你还要硬给,这不是自找的吗。

这事吧,我是站张颂文的。

第一,粉丝追着车跑,那多危险啊,这种行为必须要制止;

第二,那位粉丝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越界。

而张颂文是“演员”,而不是“爱豆”,他靠的是演技吃饭,而不是靠流量吃饭。

所以,他并不需要像流量明星那样,对所有粉丝负责。

当然,虽然这是件小事,但在任何小事中,都有背后的逻辑和因果。

说说我的理解。

01

追作品不追星,是一种清醒

从今年刚开始,张颂文就陷入了“塌房”的怪圈。

一开始,是有人爆料,他家暴不忠,还性侵女学生。

当然,实锤的证据并没有,张颂文也并没有回应。

最后热度也就慢慢淡下来了。

随后,又有人控诉,张颂文假慈善。

说张颂文曾做过200多次慈善捐款,一直以慈善人自居。

但网友考古张颂文入行的捐款记录,才发现200余次每次仅仅十元。

总共加起来,也就2000元左右。

虽然说慈善不分大小,捐多捐少都是心意,但很多人觉得张颂文表里不一。

对于这样的爆料,我一贯的态度就是——

我只认官方的通告,在此之前,说得再天花乱坠,我也是保有一份怀疑和不认同的。

而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张颂文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他之前塑造的“优质演员”形象,太深入人心了。

在镜头前,他是演技精湛的艺术家;

在访谈中,他是淡泊名利的行业清流。

草根出身,从导游转行做演员,一路怀才不遇,直到最后终于一夜成名,出名后依然自己买菜……

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主义”故事。

但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无完美。

这种"完美"形象,本质上就与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张颂文事件,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

观众总是不自觉地把角色滤镜,带到了演员真人身上。

但现实是,人性没有绝对的善恶,更没有绝对的完美。

演技好≠人品好,低调≠圣人。

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明星想展示的一面。

如果你觉得他完美到无可挑剔,那只能说你对他的了解不够透彻。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对任何人抱有任何道德洁癖的希望。

我们可以欣赏一个演员的作品,但没必要把他当成道德楷模。

作品归作品,人品归人品。

分清楚了,就不会动不动“塌房”了。

02

一个人所处的位置,

决定了他的姿态

这次事件中,有一个细节,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

有网友翻出了之前的一个视频。

当时也是有粉丝向张颂文车内丢东西,张颂文还险些被砸到。

但那次,他没有把东西丢出去,而是保持微笑回应,当时还被称赞“风度十足”。

而这次,同样是面对粉丝的礼物,他的反应却截然不同——直接扔出车外。

这个对比,简直像是现实版的"人设崩塌现场"。

为什么同一个人,面对类似的情况,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

人的心境,是会随着地位的改变而变的。

上一次,他刚刚出名。

面对努力多年终于获得的流量和粉丝,他肯定倍感珍惜。

而这一次,他已经在聚光灯下生活了太久。

每天被镜头包围,被粉丝追逐,连私人空间都成了奢侈品,

当最初的惊喜褪去,剩下的可能就是疲惫和压力。

换作是谁,都难免会有绷不住的时候。

说句不好听的,他就是累了,不想装了。

这也让我想起一个很有趣的比喻:

明星和粉丝的关系,就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恋爱。

热恋期时,对方做什么都可爱;等新鲜感过去,连呼吸都是错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吗?

没发达时,处处陪着小心,对谁都笑脸相迎,连拒绝都要斟酌再三,生怕得罪人,

一旦发达,腰杆突然就硬了,说话开始带腔调,不想做的事也拒绝得干脆利落。

张颂文不过是把这种人性的常态,暴露在了镁光灯下。

不同的是,普通人可以偶尔任性,明星却要时刻警惕被镜头捕捉到"人设崩塌"的瞬间。

我们不必苛责这种变化,但需要清醒认识到:

位置决定姿态。

而能始终保持初心,居低位时不失骨气,处高位时不忘根本,才是真正的修养。

03

当你站得更高,

你就不会仰望任何人

听过这样一段话,深表赞同:

低级思维的人,只能看到谁对谁错。

高级思维的人,一眼洞见对错同在。

顶级思维的人,早早看透对错一体。

链接天道的人,知道原本没有对错。

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各个角度有各个角度的解读,关键在于你站在什么高度来看。

就像张颂文最近的争议——

有人执着于"他到底是不是好人",执着于“他到底塌没塌房”。

有人却看到,那个被捧上神坛的"演技派清流",和如今被质疑"人设崩塌"的普通演员,本就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侧面。

只有站得高了,你的视野才会开阔——

你会看清,所谓的"明星"也不过是凡夫俗子,他们的光环往往来自你的想象;

你会明白,再完美的人,也逃不过人性,也会有自己的软弱与局限;

你会懂得,真正的自信不是靠“追谁”来获得,而是自己就能确认自我的价值。

这不是傲慢,而是一种通透。

所以,真正的成长,不是找到崇拜的对象,而是最终成为不需要崇拜任何人的人。

当你的实力足以支撑你的高度,你就不再需要仰望任何人。

当你开始平视世界,你就既不过分崇拜谁,也不刻意贬低谁。

当你修炼出这样的眼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明星也只是一个认真工作的普通人。

那便是真正的成熟。

*作者:双木君,一位三观正、思想深、态度明的90后中年男人。我写八卦,更写人生。我没有酒,但有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