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童祥苓告别仪式,众星齐聚寄哀思!

内地明星 9 0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当这熟悉的京剧唱段响起,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个英勇无畏的孤胆英雄——杨子荣。而扮演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先生,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2024年12月2日,童祥苓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89岁,一时间,整个京剧界乃至文化圈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12月8日,童祥苓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二楼银河厅举行。为了不占用过多的社会资源,童先生的家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对外发布消息,只是悄悄地通知了亲朋好友,在最小的范围内,以一种低调而庄重的方式,送先生最后一程。这也与老先生生前的遗嘱一致:一切从简,不要哀乐,不要戴孝,不要悼词 。然而,即便如此低调,依然有众多京剧名家纷纷赶来,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向这位京剧界的泰斗做最后的告别。

在告别仪式现场,气氛凝重而哀伤。一幅幅挽联挂满了大厅,上面写满了对童祥苓先生艺术成就的赞誉和深深的缅怀之情。前来悼念的京剧名家中,有许多都是童祥苓先生的老友和学生。他们之中,有的是与童祥苓先生在京剧舞台上并肩作战多年的伙伴,有的则是深受先生艺术熏陶和影响的后辈。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第六代饰演者傅希如也早早地来到了现场。他的眼中满是悲痛,声音也略带哽咽。“本已和先生说好,等我巡演结束就回上海相聚,没想到转瞬间天人永隔……”傅希如回忆起与童祥苓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分。童祥苓先生对他的艺术之路影响深远,总是再三提醒他,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不要去模仿,而是要学习内在的精神和劲头儿 。在傅希如看来,童祥苓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和导师。

还有那些曾经与童祥苓先生一同在《智取威虎山》剧组奋斗过的老艺术家们,他们步履蹒跚地走进告别厅,看着童祥苓先生的遗像,不禁老泪纵横。当年,为了塑造好杨子荣这个角色,童祥苓先生深入研读剧本和小说,了解杨子荣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向老艺术家们请教如何塑造英雄人物,还深入生活,观察解放军战士的言行神态。他对艺术的执着和敬业精神,让每一位与他共事过的人都敬佩不已。

除了京剧界的同仁,一些文艺界的其他知名人士也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童祥苓先生的悼念。演员张涵予曾发文悼念:“悼念童祥苓先生,永远的杨子荣…!”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饱含着对童祥苓先生的深深敬意和怀念。

童祥苓先生1935年生于天津,8岁启蒙学戏,专工老生武生,师从富连成科班的名师雷喜成、刘盛通、钱富川,后又拜马连良、周信芳为师,最终形成余、马、麒各派兼备的风格,独树一帜。而由童侠苓、童寿苓、童芷苓、童葆苓、童祥苓兄妹五人为代表的“童家班”,曾在上海滩红极一时。新中国成立后,“童家班”加入上海京剧院 。1964年,现代戏《智取威虎山》剧组到上海选演员,童祥苓经过考试和面试,最终被选中。这出戏早在1958年就由上海京剧院排演,之后反复修改,成为了八个“样板戏”之一。其间“杨子荣”的演员一换再换,最终选中童祥苓成为了杨子荣。1969年,《智取威虎山》被拍摄成电影,童祥苓的杨子荣因此家喻户晓,这出戏至今久演不衰,他饰演的“孤胆英雄”杨子荣也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永恒记忆。

童祥苓先生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艺术形象,还是京剧改革的先行者。1983年,他就积极参与京剧体制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他认为,搞改革首先要抓班子核心,班子成员要有志气,要明确地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目标,能为京剧事业献身;还要抓团风建设,改变过去一些不良作风;同时,出人出戏培养中青年是剧团的重要宗旨 。

如今,童祥苓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塑造的杨子荣形象,以及他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不断前行。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童祥苓先生,愿他在天堂安息,愿他的艺术之光永远照亮京剧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