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名导父亲让他“蒙冤”多年,如今小儿子爆火又让他担忧

内地明星 3 0

在光影交错的电影世界中,陈凯歌宛如一位执着的行者,怀揣着对艺术的炽热追求,一路前行,历经风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却交织着荣耀与争议、顺遂与坎坷,尤其是在家庭与事业的双重维度下,演绎出了无数令人感慨的故事。

回溯至 2005 年 1 月 24 日,北京宽沟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息。陈凯歌,这位在电影界早已声名远扬的导演,意气风发地踏入这片场地,参与北京奥运会总导演的竞选活动。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坚定,仿佛对此次竞选胜券在握。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即将面临一场意想不到的挑战。

在竞选现场,当其他竞争者精心准备,呈现出满满当当的方案,甚至连应急方案都考虑周全时,陈凯歌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没有像他人那样展示详尽的策划,而是在评委面前,深情地吟诵起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情感,在空气中回荡。那一刻,他仿佛不是在参与一场竞选,而是在进行一场诗意的表演。他试图凭借这首饱含家国情怀的诗歌,打动评委,赢得竞选的胜利。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评委们认为他的方案过于虚幻,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位能够精准把握奥运会宏大场面,制定切实可行计划的导演,而非仅仅是一位富有诗意的创作者。就这样,陈凯歌在这场竞选中铩羽而归,最终的获胜者是准备充分、方案详尽的张艺谋。这个结果,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让陈凯歌深刻认识到,在现实的舞台上,仅有理想与诗意是远远不够的。

但从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中,我们却能窥见陈凯歌性格深处的独特魅力。他身上散发着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想主义光芒,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着真、善、美。这种追求,如同一条无形的线索,贯穿于他的电影创作之中。他执导的《无极》与《妖猫传》,尽管影片场面奇幻瑰丽,充满了玄幻色彩,但在故事的内核处,始终在弘扬着真善美的价值观,引导观众去思考人性、情感与美好的真谛。

然而,正是这种曲高和寡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的电影在大众市场中有时面临着误解。不少观众认为,在拍完那部堪称经典的《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便再难有超越之作。而近期,随着他的儿子陈飞宇在娱乐圈迅速蹿红,频繁登上热搜,甚至一度霸榜,大众的焦点似乎从陈凯歌这位著名导演身上,转移到了他的儿子身上,陈凯歌也因此被不少人调侃为 “阿瑟老爸”。这样巨大的身份落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陈凯歌的人生起点,与许多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他出生于电影世家,父亲陈怀皑是备受尊崇的著名导演,母亲刘燕驰则是才华横溢的编剧。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成长,陈凯歌自幼便对影像和文学产生了极为敏锐的感知。家中的书房,摆满了各类书籍,父亲的电影作品,更是成为他童年时期反复观摩的对象。这些早期的经历,如同肥沃的土壤,为他日后在电影领域的创作埋下了种子。

然而,命运的轨迹并非一帆风顺。1966 年,社会的动荡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国家。年仅 14 岁,正在北京四中读书的陈凯歌,不得不被迫停课,前往郊区开始艰苦的劳作生活。在那片陌生而又贫瘠的土地上,陈凯歌每日辛勤耕耘,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即便身处如此艰难的环境,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夜晚,当疲惫的身躯躺在简陋的住所中,他的思绪常常飘回到母亲在他年幼时为他诵读的那些诗词,以及父亲书房里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籍。

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陈凯歌前行的道路。1977 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在中华大地上回荡。此时的陈凯歌,已经经历了知青岁月,还曾投身军旅,彼时正在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高考。凭借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自信,他毅然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在他的心中,自己擅长写作,一定能够在中文系的考场上脱颖而出。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次小小的挫折。当他满怀信心地踏入考场,拿到考题的那一刻,他才发现,考上北大中文系并非仅仅依靠作文写得好那么简单。最终,他遗憾地落榜了。但陈凯歌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骨子里的那份坚韧与执着,促使他在第二年再次踏上高考的征程。这一次,他将目标锁定在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选择这个专业,一方面是因为该专业不考察数理化,更符合他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多年来对电影的热爱和积累,让他坚信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考上这个专业。

在备考的日子里,陈凯歌日夜苦读,翻阅了大量的电影理论书籍,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终于,他迎来了面试的那一天。走进考场,面对监考老师的提问,他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当被问到什么是电影节奏时,他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的见解。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这份出色表现,让监考老师产生了 “他什么都会,没什么可教的” 的想法,最终将他淘汰。

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但幸运的是,那一年北电导演系扩招,陈凯歌得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以 26 岁的 “高龄” 踏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大门。在这一届,比他年长 2 岁的张艺谋也考入了同校的摄影系。从此,他们的人生轨迹开始交织在一起,共同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篇章。

自与电影正式结缘后,陈凯歌的人生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一路飞驰。1982 年,他从北电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到北影厂,随后又被借调到广西电影制片厂,与张艺谋再次相聚。在这里,他们携手合作,共同开启了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仅仅过了两年,陈凯歌便推出了那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黄土地》。

在拍摄《黄土地》时,陈凯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深入黄土高原,亲自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寻找最能体现影片意境的拍摄场景。在拍摄现场,他对每一个镜头都精益求精,从光线的运用到演员的表演,都严格把关。这部作品一经上映,便在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影片中,那广袤无垠的黄土地、朴实憨厚的农民形象,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审视和思考,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它不仅点燃了众多年轻人对电影的梦想,也让陈凯歌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轻松斩获两项国际奖项。此时的张艺谋,还只是他身边一位默默耕耘的摄影师。

《黄土地》的成功,仅仅是陈凯歌辉煌导演生涯的开端。此后的十年间,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攀登者,不断挑战自我,刷新着自己导演生涯的高度。由他执导的《孩子王》和《边走边唱》,凭借深刻的主题、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湛的电影技艺,双双入围戛纳金棕榈大奖。这两部作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也让陈凯歌在国际上声名远扬。此时的他,距离电影界的巅峰,仅有一步之遥。

而这关键的一步,终于在 1993 年随着《霸王别姬》的问世而实现。这部电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以京剧名角程蝶衣和段小楼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剧情,展现了从民国到文革期间的社会变迁,以及人性的复杂与挣扎。陈凯歌在拍摄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从演员的选拔到场景的搭建,从服装道具的设计到音乐的创作,都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张国荣、张丰毅、巩俐等一众演员的精彩演绎,更是为影片增色不少。

《霸王别姬》一经上映,便获得了国内外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赞誉,至今仍在全球影史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然而,这部电影的巨大成功,也引来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执导《霸王别姬》的另有其人,正是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这种毫无根据的传言,无疑是对陈凯歌导演才华的质疑。但事实上,彼时的陈怀皑正因肺癌治疗,身体饱受病痛折磨。他虽曾几次前往片场,但仅仅是凭借自己多年拍摄戏曲电影的经验,为儿子提供一些艺术方面的建议。在《霸王别姬》的演职人员列表中,陈怀皑担任的正是艺术指导一职。

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一跃成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赞誉,在国际上也屡获殊荣。然而,随着事业的如日中天,他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私人生活方面,他的感情世界变得丰富多彩。1991 年,他与第二任妻子洪晃离婚,紧接着便与 “央视一姐” 倪萍开始了长达 5 年的同居生活。但这段感情最终未能修成正果,陈凯歌随后远赴美国,与演员陈红结婚,并且是奉子成婚。

对于陈凯歌感情生活中的这些经历,外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男人在事业得意时,往往容易在情场上风流,陈凯歌也未能免俗。但感情之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评判其中的是非对错。或许,站在人生巅峰的陈凯歌,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也有着自己的选择和考量。

在电影创作方面,自《霸王别姬》大获成功后,陈凯歌确实发生了一些改变。他变得更加自信,甚至有些固执。他坚信自己的电影理念绝对正确,这种信念在他与编剧芦苇的合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霸王别姬》原著中的结局是 Happy ending,程蝶衣和段小楼将会在澡堂里重逢。但陈凯歌对这个结局并不满意,他执意要将结局改为 BE,也就是程蝶衣在与段小楼表演完《霸王别姬》之后,自刎而亡。这个改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但却违背了他之前对芦苇的承诺。芦苇作为编剧,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无法接受陈凯歌擅自改动结局的行为。从此,两人在《霸王别姬》之后,便再未合作。

而真正让陈凯歌与芦苇分道扬镳的,是电影《无极》的创作。在筹备《无极》时,陈凯歌曾找到芦苇,希望他能将自己构想的故事写成剧本。然而,芦苇在听完陈凯歌讲述的故事后,认为这个故事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拍摄成一部优秀的电影。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一番话,如同冷水浇头,击碎了陈凯歌的自信心。陈凯歌无法接受芦苇的否定,两人因此彻底翻了脸。随后,陈凯歌重新寻找编剧,继续撰写《无极》的剧本。

2005 年,备受期待的《无极》终于上映。这部电影汇聚了中日韩三国的巨星,强大的演员阵容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其票房成绩也十分亮眼,达到了 1.75 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然而,影片上映后,却遭到了大量观众的诟病。许多观众表示,电影剧情晦涩难懂,令人不知所云。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个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恶搞视频,对《无极》的剧情进行了调侃和讽刺。

看到自己的心血被如此对待,陈凯歌感到无比愤怒和委屈。他无法忍受自己的作品被曲解和诋毁,于是将视频发布者告上了法庭。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了陈凯歌内心深处对理解和认可的渴望。他拍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为了传达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寻觅那些能够与他产生共鸣的知音。

经历了《无极》的风波后,有些人认为陈凯歌开始妥协,他的电影体裁开始向市场靠拢。为了续写《霸王别姬》的辉煌,他在 2008 年拍摄了同题材的《梅兰芳》;看到张艺谋和冯小刚在古代帝王题材上取得成功,他也跟风拍摄了《赵氏孤儿》。但实际上,真正了解陈凯歌的人都知道,他从未放弃自己的坚持。他始终在拍摄自己最想拍的电影,这些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 —— 不甘平凡。

就像程蝶衣以自刎的方式完成了对时代的对抗,程婴救出赵氏孤儿也是对命运的一种挑战。他们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束缚,向着伟大的方向迈进。这或许就是陈凯歌内心深处的执念,他怀揣着一腔孤勇,希望通过自己的电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带着这种对完美世界的向往,陈凯歌在拍摄电影时,如同姜文一样,对预算有着独特的理解。2010 年,他开始筹备《妖猫传》。为了重现大唐盛世的辉煌景象,他不惜花费 6 年时间,耗费巨资建造了一座城。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妻子陈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无极》开始,陈红便开始担任陈凯歌电影的幕后制作人。每当陈凯歌筹备新片,她便四处奔波,为影片拉赞助。那座花费十几亿、耗时 6 年建成的 “唐城”,凝聚着陈红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然而,长期为资金发愁的陈红,在生活中难免会变得更加务实,张嘴闭口便是与钱有关的话题。这让活在艺术世界里的陈凯歌有些难以理解。据说,在一次聚会上,陈红只是下意识地对朋友提出 “你们这么大的企业,帮我们的电影包个场吧”,便引得陈凯歌一脸不悦,甚至私下批评陈红的行为是在 “讨钱”。这一事件,反映出陈凯歌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而陈红则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默默承担起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如今,陈凯歌的两个儿子,也成为了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大儿子陈雨昂,性格低调内敛,对娱乐圈毫无兴趣。他目标明确,一心只想考上沃顿商学院。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在 18 岁时便实现了这个目标。如今 25 岁的他,在国外创业,身边的朋友非富即贵,作为沃顿商学院的优等生,他的前途一片光明,是陈凯歌夫妇最省心的孩子。

而小儿子陈飞宇,自出生起便备受外界关注。与哥哥不同,陈飞宇继承了母亲陈红的美貌,五官立体精致。或许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又或许是看到了 “星二代” 在娱乐圈发展的优势,16 岁时,陈飞宇便毅然决定闯荡娱乐圈。凭借着父亲陈凯歌在电影界的影响力,陈飞宇自然不缺优质资源。饶雪漫的校园片走红,他便在 2017 年出道时拍摄了电影《秘果》;亲子综艺爆火,他立即参加了同类型的节目《想想办法吧爸爸》;之后,无论是玄幻剧、双男主剧,还是迷雾剧场的悬疑剧,只要有演员通过这类剧集走红,陈飞宇总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相似的资源,因此被全网称为 “内娱最强资源咖”。

然而,拥有资源并不意味着就能大火。陈飞宇在娱乐圈的发展,似乎总是缺少那么一点运气。他拍摄的亲子综艺和双男主剧,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在国内播出;他与 “影帝” 廖凡合作的悬疑剧《淘金》,推迟播放后又碰上了现象级爆款剧《开端》。除了运气因素外,陈飞宇的演技也成为了他难以大火的关键原因。尽管 2022 年 11 月 3 日,他凭借新剧《点燃我,温暖你》开播,在文娱榜 50 条热搜里霸占了 22 条,但与他演技相关的热搜却一条也没有,大多都是商业吹捧。甚至有一条热搜直接戳破了他急于走红的心态。

看到儿子如今的状况,陈凯歌的内心充满了担忧。他深知,在娱乐圈这个竞争激烈的舞台上,顶着知名导演儿子的头衔,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是何等艰难。他自己在导演道路上摸爬滚打多年,即便拍出了《黄土地》《霸王别姬》等经典之作,质疑声却从未停止过。如今,看着儿子在热搜的浪潮中起伏,他明白,没有扎实的作品作为支撑,热度就如同空中楼阁,转瞬即逝。

尽管陈凯歌已经 70 岁高龄,逐渐放慢了拍戏的频率,但他未来的工作重点,无疑会放在儿子陈飞宇身上。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他将成为儿子背后的坚强后盾,为陈飞宇的演艺事业出谋划策。或许,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陈飞宇能够在演艺道路上不断成长,用优秀的作品证明自己的实力,真正实现爆火。而这,也是陈凯歌这位执着的电影人,对儿子最殷切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