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1909—1958),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出身梨园世家,工老生,九岁时由裘桂仙开蒙,不久入斌庆社科班搭班学艺,从名师陈秀华学习谭(鑫培)派老生,后又拜里子老生鲍吉祥学习余(叔岩)派老生。
杨宝森先生在1925年、1931年、1947年的照片
在其艺术生涯中,杨宝森还深受余叔岩、王凤卿、王瑶卿、孟小冬、张伯驹等人的指引和帮助。杨宝森少年成名,被誉为“小神童”,但其变声期长达数年,加之身体不佳、父亲早逝,家境凄凉,但他在“满腹戏曲歌不成,箪食瓢饮苦练声”(杨宝森诗句)的岁月中,依靠给故宫抄写奏折维持生计,除了吊嗓喊嗓之外,还坚持读书习字,钻研京剧音韵和余(叔岩)派艺术,培养了文人气质。
后来逐渐恢复演出,1940年,组班宝华社挂头牌。在20世纪40年代起,杨宝森之名饮誉大江南北,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京剧四大须生,其老生艺术被世人誉为“杨派”。但杨宝森本人在世时从不自称是“杨派”,而是谦虚地说“学余(叔岩)先生没学好”。
与杨宝森相知相交数十年之久的刘曾复教授(1914—2012)评价:
刘曾复教授的著作《京剧新序》
杨宝森是一位很全面的高水平的老生演员,在谭(鑫培)、余(叔岩)艺术的传代中起着一定的中坚作用;他在谭派的基础上学习余派,不误入歧途,在他的表演中找不到坏的东西;他利用余(叔岩)的艺术原则来演他的戏,掌握了真正的京剧基本功;他能演的戏有百十出,水平均衡,都有很高的品质;他的扮相好,其唱腔纯正宽润,后人可以为法。
杨宝森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变声后嗓音宽厚有余、高亢不足的条件,扬长避短,形成了苍劲沉雄、韵味醇厚、古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其舞台艺术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知识分子群中知音颇多。
京剧大师杨宝森演唱艺术特辑
他少有新编戏,多是对传统骨子老戏的推陈出新,代表作有《失空斩》《洪羊洞》《李陵碑》《乌盆记》《四郎探母》《伍子胥》《击鼓骂曹》等,其与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合作被誉为“三绝”。
杨宝森人品高洁,没有旧时代艺人的坏习气。由于时运不济和其它原因,他在世时少有得意的时光。红灯高悬、满坑满谷的火爆场面以及锦衣玉食、前呼后拥的名伶风采与他无缘。
但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杨氏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曲学阿世、哗众取宠,没有迷失艺术方向,甘于清贫。
1958年2月,他在接受了程长庚最杰出的再传弟子王凤卿指点的基础之上,录制完最后一版《文昭关》的唱片后,因高烧突发急性肺炎不幸英年早逝,享年49岁。
《自创一派:杨宝森》
杨派艺术与谭(鑫培)派、余(叔岩)派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京剧老生的主流体系。如今京剧界有“十生九杨”之说,杨派艺术枝繁叶茂、传承不绝,真应了戏班中的那句“杨三爷(杨宝森家中排行第三)红在死后”。
自1790年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发展、壮大的200多年的岁月里,安徽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京剧鼻祖、徽班领袖程长庚(潜山),武生泰斗、国剧宗师杨小楼(怀宁)早已被人熟知,但杨宝森这位京剧界的“苦行僧”在合肥乃至安徽却少有人知晓,同时目前在安徽地区尚无对杨宝森的表演艺术和生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相关机构,这一现状亟待改变。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第27集杨宝森
在合肥工作生活了十年的沪上青年企业家、老生票友张昊酷爱京剧,对“合肥找不到杨宝森”大感遗憾,萌生了在合肥做一场纪念杨宝森诞辰115周年杨派京剧演唱会的念头。
在张昊的精心策划和不懈努力之下,2024年11月3日,由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指导,合肥皖韵国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合肥包河凤凰剧院承办的“纪念京剧大师杨宝森诞辰115周年——杨派名家武广江2024合肥行专场演唱会”隆重举行。杨派名家武广江(师从杨宝森入室弟子程正泰)、裘派花脸名家康万生等人,为杨宝森故乡的观众奉献了一份21世纪的戏曲文化盛宴。
演出过程中,舞台大屏幕播放了杨宝森先生之子杨珉从海外发回来的视频,感谢主办方和武广江、康万生两位老师,并预祝演出成功。
活动现场
安徽省程长庚研究会发来了贺信,学会副会长、程长庚家族后人代表芮立祥也莅临现场观看演出。
演唱会上,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清史学家翁飞博士(清史泰斗戴逸先生之弟子)受邀登台,郑重宣布: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杨宝森京剧艺术研究专业工作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
全国政协京昆室委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前任秘书长侯露担任“杨宝森京剧艺术研究专委会”主任,她说:“‘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杨宝森的京剧艺术接回家,让杨派京剧艺术在杨大师的故里得到传承发展,成为合肥的文化名片,是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自觉担当的责任。”
杨宝森京剧艺术研究专委会成立挂牌仪式
该文以《“杨宝森京剧艺术研究专业工作委员会”成立挂牌仪式在合肥举行》为题发表在2025年第1期《中国京剧》,有删节,此系原稿。
青年时期的蒋维崧先生
余生也晚,未能亲炙杨氏演出。家严常言:其师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家蒋维崧先生酷爱杨派老生艺术(参见家严在《中国艺术报》2016年8月31日发表的《忆蒋维崧先生》http://www.chinawriter.com.cn/GB/n1/2016/0831/c404006-28679554.html)。
20世纪50年代,蒋维崧先生(1915—2006,1938年中央大学国文系毕业)曾面唔程砚秋先生,当论及当世的京剧老生名家时,程认真地对蒋说:宝森最会唱。自此之后,蒋先生对杨派老生艺术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深刻了。
蒋维崧先生的金文书法作品
这篇不成器的小文章,不仅表达了一名京剧爱好者对杨宝森先生的崇敬之情,也是献给蒋维崧先生的一瓣馨香。
蒋爷爷,还记得我送给您的《杨宝森唱腔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