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片包含广告
作者 | 林南芳
来源 | 读者(ID:duzheweixin)
最近,“冰雪王国”哈尔滨不仅在国内霸占热搜,还走出了国门,成为全球性的冬季庆典。
就连韩国电视台都惊呼“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零下20℃,仍然人山人海”。
这些游客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一些游客专程从祖国的宝岛台湾赶来,去过的“小当归”都说哈尔滨冷到不可思议。
但下一秒又沦陷在东北热气腾腾的美食里,酱大骨、铁锅炖、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幸福得快要冒泡泡。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寒冬已至,好好吃饭就是国人最大的仪式感。
余生,请珍惜你身边那个爱做饭的人。
畅销书《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里说:“会好好做饭,才能好好吃饭,吃得好才能活得好。会做饭,是一个人好好活下去的能力。”
爱做饭的人,大都热爱生活。
他们愿意踏入厨房,埋头做饭,用一双巧手将别人眼里的麻烦事变成一道道美食,用浓浓人间烟火味给暗淡的生活增添乐趣。
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
他说自己儿时家里很穷困,但幸运的是,妈妈会变魔法。
她能把几颗普通又便宜的土豆,每天都做出不同的花样,土豆丝、土豆泥薯条、薯片、土豆煎饼等等。
那时候,家里的经济是灰暗的,但餐桌永远是明亮的。日子虽然苦,但每个人都对生活充满信心。
难怪人们会感慨,爱做饭的人和自家的炉灶,远胜过金银财宝。
一个爱做饭的人,拥有把苦日子过得诗情画意的能力。
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曾说:
日常生活是小事、琐事的连续结果。如果一个人能把日常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琐事都处理得干净利落,相信他也能做出大事来。
爱做饭的人,会一丝不苟地对待手中的每个食材,认真务实地做好一件小事。
这样的人,往往不心浮气躁,更脚踏实地,值得信赖。
2001年,演员洪剑涛因为接拍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意外与美食结缘,“吃”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平日拍戏收工后,比起奢华的山珍海味,他更喜欢去寻觅实惠又美味的小店。
吃一碗两块钱的粉条豆腐饭,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面上放满炖得软乎乎香喷喷的肉块,他会由衷地感到满足。
不仅会吃,拍戏之余的洪剑涛还经常给家人做饭。
每年妻子、母亲生日,他都会精心准备一大桌美食,为一顿饭忙碌几个小时,乐此不疲。
在家里,他用心做饭,好好吃饭,扎根生活,活得朴实接地气。
在片场,他的表演也充满生活气息,毫无矫揉造作痕迹。
洪剑涛演活了《炊事班的故事》中的洪班长、《武林外传》中的钱掌柜、《尚食》中宅心仁厚的明仁宗。
如今59岁的他,已然成了一名实力派“喜剧演员”,用自然精湛的演技为无数观众带去欢乐。
爱做饭的人,会好好做饭,更会好好经营生活,日子不会过得太差。
汪曾祺说:“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一个爱做饭的人,自己吃不了多少,却愿意钻进烟熏火燎的厨房,这就是一种独特的表达。
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农村大姐,50多岁,以种地为生。她家里不富裕,平日要做农活,还要照顾公公和妈妈两个高龄老人。
虽然日子过得清贫又忙碌,但每一顿饭她都不敷衍,为做饭花尽心思。
她烙油饼、蒸鸡蛋羹、做布袋馍,乡野村味在她手下都变得香气扑鼻。
因为懂得丈夫修车的辛苦,她每天都会准时把饭送到修车铺。
为了让家里老人吃得开心,她还特意按照老人的喜好去做饭。
腌了好吃的小菜也邀请亲友来拿。
得知弟弟家有难,她炖了鸡肉都会端一碗过去。
虽然没有大富大贵,虽然不善言辞,但她做的每顿饭里都藏着对丈夫的爱意、对老人的孝心和对亲友的关心。
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喂饱家人的胃,家就安稳了。”
或许,做饭烹调,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创造和表达。
著名红学家蒋勋说:“最好的关心有时候不一定是语言,而是一种味觉上的照顾。”
爱做饭的人,或许不会说太多甜言蜜语,但深情厚爱都藏在一粥一饭、一汤一菜里。
爱做饭的人,往往热心肠、人缘好,虽不在江湖之中,为人却极具侠气。
有位网络博主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
北京的张先生(化名)经营着一家小面馆,他已经干了很多年。
他觉得,人活着,没什么比吃饭更重要的事,遇到来乞讨的或落难的人,他都会伸出援手。
后来,他还在玻璃门上张贴红纸,广而告之,上面赫然写着:
“生活艰难,谁都不容易。如果遇到困难,进店点一份‘肥仔套餐’,吃完就走,不用付钱”。
这个爱做饭的北京男人,做面细心,为人热心,连续4年用一碗面为需要的人送去温暖。
爱做饭的人,身在柴米油盐里穿梭,心却装得下洪荒宇宙。
有人说:好好做饭,不仅关乎生存,更是一种微笑面对生活的态度。
一个爱做饭的人,处事更旷达,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总能积极应对。
他们懂得照顾自己,从一餐一饭里找快乐。
胃开心了,整个人都会好起来。
即使身处逆境,他们也拥有爱自己的能力。
北宋时期,犯罪的官员会被流放到偏远的苦寒之地,被称为窜逐。流放的官员大都一脸惊惶、一身狼狈。
但,苏轼是个例外。
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陷狱四个多月,后被贬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在他身上却看不出窜逐的狼狈。
在黄州的日子最为困顿,吃不饱穿不暖,他却没抱怨,而是将诸多不如意化作食欲,研究各种新花样,磨炼着自己的心性。
生活越清寒,苏轼的味蕾就越灵敏。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带领家人开垦东坡荒地数十亩。平日里,大多以蔬食果腹,但他总能把家常土味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即便是做一碗菜羹,苏轼也细致、认真到了极点,他自创的“东坡羹”味道清淡鲜美,吃过的朋友都赞不绝口。
甚至,一位道士临别时还求他写下东坡羹的烹制方法,苏轼专门为此写了一篇《东坡羹颂》,详细记录下菜谱。
身处人生低谷,苏轼依旧能够苦中作乐。那些穿肠而过的好吃好喝,能给他温暖的力量,让他活得酣畅淋漓。
也正因如此,对宦海沉浮已经看淡的苏轼,才会挥笔写下“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词句。
无论世事如何翻覆,苏轼总能保持洒脱淡定;“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00多年后,有一位作家名叫汪曾祺,他和苏轼一样,被视作是有生活情趣的人。
汪曾祺下乡时,曾在马铃薯研究站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挖土豆,生活枯燥,但他很快在“马铃薯图谱”上找到了新乐趣。
在马铃薯上画图案,画完一块后,烤一块,吃一块,吃马铃薯这件小事都变得趣味盎然。
他还尝试做过“萝卜蒜”:
用大萝卜一个,削尾去头,中心挖空,在里面埋上蒜,蒜叶碧绿,萝卜缨泛红,冬日里看着赏心悦目,生机勃勃。
在乡间地头,他总是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小确幸。
一道道看似平常的小吃,却流露出汪曾祺对生活的无限热情。
他曾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即使全世界都是凉的,一碗热乎乎的食物捧在手里,足以温暖人心。
爱做饭的人,处世更大气。
眼前的低谷绝境,也不过是一盘开胃小菜。
老人们常说:“好穿不过粗布衣,好饭不过家常便饭。”
这个世上,能陪你下馆子的人很多,但是愿意为你做饭的人,屈指可数。
最牵挂你的人,不惦记你赚钱多少,不惦记你名气多大,而是惦记你一日三餐能不能吃好。
愿意给你做饭的人,最把你看重。
幸福无非就是眼中景、碗中餐、身边人。
新的一年里,请记得好好做饭、好好吃饭、认真生活。
点个「在看」,请珍惜身边那个愿意为你洗手作羹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