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妮啵啵
编辑|娱妮啵啵
图片来源网络
王扶林,这位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传奇人物,出生于1931年的江苏镇江。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镇江,年幼的王扶林随家人逃难来到了上海,开始了他在这座魔都的艺术启蒙之旅。
上海,这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大都市,处处都散发着艺术的气息,王扶林的家四周环绕着大大小小的影剧院,京剧、话剧、戏曲的唱腔和乐声随处可闻。
在这样的环境中,王扶林的艺术天赋得到了充分的滋养,他酷爱话剧和戏曲,常常跑到剧院观摩演出,有时甚至会偷偷模仿台上演员的表演。
他还学会了哼唱京剧,并且在京胡和竹笛上也有了一定的造诣。
可天性贪玩的王扶林常常逃学去剧院看戏,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甚至差点被学校留级。
焦虑的父母决定采取行动,将他送到苏州读书,希望新的环境能让他专注学业,但调皮的王扶林依然我行我素,每逢周末就偷偷坐火车回上海看电影,周日再匆匆返回苏州。
图片来源网络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王扶林高二那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上海戏剧专科学校(现上海戏剧学院)为培养新时期的戏剧人才,面向社会招收高中学历的学生。
王扶林抓住了这次机会,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报名参加了考试,凭借着多年在艺术方面的积累,王扶林顺利通过了考试,被录取进入表演系学习。
就这样,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年轻的王扶林踏上了追逐梦想的道路。
在戏剧专科学校的日子里,王扶林如鱼得水,专业的学习环境让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勤奋刻苦,虚心向老师和同学学习,表演技巧日益精进,天生的腼腆和内向让他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难以完全释放自我。
经过深思熟虑,王扶林决定转向幕后,开始学习导演和编剧的知识,希望能够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就这样,在艺术的熏陶下,王扶林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那些在影剧院里度过的时光,那些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的日子,那些在课堂上潜心学习的岁月,都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基石。
尽管当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但这段艺术启蒙之旅,已然为他日后成为中国电视剧界的巨匠埋下了伏笔。
图片来源网络
1952年的秋天,当王扶林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毕业时,他怀揣着成为一名演员的梦想,命运却为他安排了另一条道路。
他被分配到北京的中央广播局,成为了一名播音员,尽管这与他的理想有些差距,但王扶林并没有气馁,他以谦逊的态度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很快就在播音员的岗位上崭露头角。
1954年,机会来了,中央广播局决定调整人员结构,王扶林被调往导演岗位,这对于从未接触过导演工作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起初,由于经验不足,王扶林常常会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即使是一个几分钟的广播剧,他也常常导得磕磕绊绊,难以达到领导的要求。
批评的话语如冷箭般射向这个年轻的导演,有时候,他甚至会在夜深人静时,躲在被窝里偷偷地流泪。
图片来源网络
但王扶林并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他明白,成长总是伴随着困难和挫折,关键是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于是,他开始默默地努力,一点一滴地提升自己的导演能力,他虚心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认真钻研导演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王扶林的导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他执导的广播剧越来越流畅,越来越能打动听众的心。
1958年,他与导演胡旭合作,执导了电视报道剧《党救活了他》,这部剧不仅是王扶林的电视剧处女作,也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播出的电视剧。
该剧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王扶林的名字也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
此后的几十年里,王扶林执导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其中就包括家喻户晓的《敌营十八年》《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等。
这些作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无数欢笑和感动,也为中国的电视剧事业树立了一座座里程碑。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世纪80年代初,王扶林有幸随中国代表团赴英国考察,在英伦之行中,他惊喜地发现,国外有很多名著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并且反响非常好。
这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中国的名著也搬上银幕呢?
回国后,王扶林向电视台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领导们对此颇感兴趣,问他想先拍哪部作品。
王扶林脱口而出:"《红楼梦》!"
他的选择并非偶然,在他看来,《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室内戏,相对来说更容易拍摄,可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这部名著的深度和难度。
为了忠实地再现原著的精髓,王扶林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闭关研读,他把自己关在家中,日夜与《红楼梦》为伴。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仔细揣摩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每一幕情节的来龙去脉,他还广泛阅读红学研究文章,力求全面理解这部巨著。
越是研读,王扶林越发现自己的不足,为此,他特意邀请了周汝昌、王昆仑等著名红学家作为顾问,以求得专业的指导。
选角是摆在王扶林面前的另一个难题,他深知,要还原《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演员的气质和演技都必须符合要求。
为了能让演员各方面的契合红楼梦中的角色,他决定冒险启用新人。
在全国范围内,王扶林和他的团队展开了一场空前的"海选",从普通学校到戏剧院校,从城市到乡村,他们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
图片来源网络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王扶林选中了陈晓旭、欧阳奋强等一批青年演员,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人物,王扶林专门举办了表演培训班。
在长达数月的培训中,演员们学习人物分析,练习台词表演,还要接受形体、礼仪等方面的训练。
1986年,87版《红楼梦》正式开机,拍摄过程中,王扶林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服装、道具、布景,他都要亲自把关,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他都要反复推敲,为了拍好某个镜头,剧组常常要工作到深夜。
图片来源网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拍摄进行到一半,剧组就陷入了资金困境,为了维持拍摄,王扶林四处奔走,寻找投资。
三年的拍摄期间,王扶林自己一分钱工资都没拿,他常常是白天拍戏,晚上写分镜头,用餐都在剧组解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87版《红楼梦》终于和观众见面了,该剧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观众们惊叹于剧中人物的惟妙惟肖,赞叹于情节的细腻动人,红楼梦的成功,不仅为王扶林赢得了"中国电视剧第一人"的美誉,也为中国电视剧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87版《红楼梦》的拍摄历程时,无不为王扶林及其团队的艺术追求和奉献精神所折服。
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这部流芳百世的经典巨作,而这一切,都源于王扶林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名著的敬畏。
正如他自己所说:"名著是一座高山,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攀登,力求达到山巅。"
图片来源网络
王扶林与妻子王芝芙的相识,可以说是缘分的奇妙安排,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王扶林是一名年轻的导演,而王芝芙则是电台的音乐编辑,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王芝芙,不仅拥有出众的音乐才华,更有着温婉贤淑的气质。
两人的初次见面,就像是电影中的浪漫桥段,那天,王扶林正在电台的走廊里徘徊,思考着下一个节目的创意。
忽然,一阵优雅的钢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循声望去,他看到一个身着素雅旗袍的女子正在弹奏钢琴。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身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王扶林就这样痴痴地看着,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缪斯女神。
图片来源网络
从此,王扶林的心里就住进了一个人。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制造与王芝芙"偶遇"的机会。或是在电台食堂,或是在公交车"。
渐渐地,两人熟络起来,爱情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燃起。
1956年,王扶林向王芝芙求婚,望着心爱的女子,他真诚地说:"芝芙,我可能无法给你一个富裕的生活,但我会用一生的爱来呵护你。"王芝芙含羞答应了。
就这样,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他们踏上了红地毯,开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
婚后,王芝芙全心支持丈夫的事业,每当王扶林加班到深夜,她总会在家中为他留一盏灯,并为他准备好可口的夜宵。
图片来源网络
1963年,他们的儿子王小京出生了,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王芝芙毅然辞去了电台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
正是有了妻子的支持和理解,王扶林才能在事业上不断进步。
从《敌营十八年》到《霓虹灯下的哨兵》,从《红楼梦》到《三国演义》,他执导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成为了中国电视剧界的领军人物。
可天有不测风云,1988年,王芝芙因病去世,年仅55岁。
得知噩耗的那一刻,王扶林感到天都塌了下来。
图片来源网络
他恨自己没能多陪伴妻子,恨自己没能尽到丈夫的责任,丧妻之痛,如巨石压在他的心头,几乎令他窒息。
但王扶林并没有被悲痛击垮,他明白,妻子在天之灵不希望看到他消沉。
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将悲痛化为动力,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前行,他常常会在深夜独自一人站在阳台上,望着星空,仿佛妻子就在星星的背后冲他微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王扶林已是古稀之年,他依然孑然一身。
对于亡妻,他有着不变的爱和思念,每年的结婚纪念日,他都会买上一束鲜花,来到妻子的墓前,轻声诉说着这一年的点点滴滴。
"芝芙,你看,我又拍了一部新戏。这部戏的女主角,和你一样,那么善良,那么坚强……"
图片来源网络
在失去妻子那段悲痛欲绝的时间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就是儿子王小京。
王小京是王扶林和王芝芙的独子,1963年出生。
从小,他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令父母骄傲的高材生。
图片来源网络
在北大求学期间,王小京广泛涉猎,但最终,他的兴趣还是落在了影视艺术上,这其中,父亲的影响功不可没。
从小耳濡目染,王小京对影视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会跟随父亲去剧组,观摩拍摄过程,有时甚至会充当临时演员。
大学毕业后,王小京并没有直接进入影视行业,而是选择了到协和医科大学工作,可影视艺术的魅力始终在召唤着他。
几年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投身到了影视创作中。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次,王小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著名导演英达。
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合作,在这期间,他们执导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如《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等。
这些作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人物,展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王小京的才华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执导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独特的视角,赢得了观众和业内的一致好评。
渐渐地,"王小京"这个名字,成为了中国电视剧界一个闪亮的符号。
图片来源网络
儿子的成就,成为了王扶林晚年最大的骄傲和安慰。
每当有人提起王小京,他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王扶林,已经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他执导的那些经典作品,仍然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王扶林的一生,是与中国电视剧共同成长的一生。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导演,到成为中国电视剧的领军人物,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书写了一段传奇。
而这个传奇,正在由他的儿子王小京继续书写下去。
父子两代人,用执着和坚守,铸就了中国电视剧的辉煌,这,就是王扶林最大的骄傲,也是中国电视剧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