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听说2025央视戏曲春晚在太原录制?

内地明星 2 0

最近,网上有消息说2025年央视戏曲春晚在太原录制!

这消息一传开,立马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网友们都特别期待,纷纷留言说:“山西是戏曲大省,很期待这次春晚!”

据说还有特别酷炫的无人机灯光秀,“悟空”形象会惊艳亮相太原古县城,满满的科幻感!

那么,为啥这场备受瞩目的戏曲盛宴会选择在山西举办呢?这可能得从山西丰富的戏曲历史和独特的戏曲文化中找答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被称为“中国戏曲摇篮”的山西~

为啥说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山西,在戏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戏班普遍敬奉的戏祖李隆基、李存勖与山西有着不解之缘。李隆基在潞州时,常去道观听法曲,为梨园子弟传授音乐;唐庄宗李存勖更是爱戏,使得汾、晋之地戏曲之风盛行。宋代山西泽州人孔三传创造的“诸宫调”,为金代山西侯马人董解元创作《西厢记》提供了艺术形式,为戏剧的成熟期和高潮期所出现的“元杂剧”之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西籍剧作家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朝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岁月,优秀剧作家辈出,其中“元曲四大家”中的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三人都是山西籍人,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像

图源:山西画报

山西戏曲种类繁多,独具特色。上世纪80年代,经专家考证山西有52个戏曲剧种,占全国剧种的六分之一。其中,“四大梆子”即山西梆子、北路梆子、蒲州梆子、上党梆子,腔调高亢激越,对南方诸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还有晋南眉户、河东线腔、耍孩儿等地方小剧种,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剧种。

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山西戏曲各有各的精彩

山西的戏曲,就像山西的美食一样,种类繁多,各有千秋。

蒲 剧

蒲剧因兴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运城永济),故称蒲州梆子、“乱弹”等,流布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地区。

其特点是“满口疾呼很奔放,河曲野啸起回浪,生旦净丑有区别,悲壮激越音流畅”。在蒲剧艺术发展过程中,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和演员,如临猗人郭宝臣(1856—1918),世人赞其“声满天地”“无字不响”,有“慷慨悲壮之雄风”。

蒲剧《八义图·朝房》(资料图)

晋 剧

晋剧产生并活跃于山西中部地区,人称“中路梆子”,也称“山西梆子”。晋剧是蒲剧北上后吸收了中部地区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等艺术形式的腔调和打击乐等表演元素而形成的,在语音、唱腔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良,变成了既高亢激越又清新委婉的风格。清中后期,晋商的发展壮大使晋剧沿着商路向外发展,在蒙冀陕甘宁青等地均有广泛地传播。

图源:《走进大戏台》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因形成和主要活动于山西北部地区而得名,省内称“北路戏”或“上路调”。早期的北路梆子和晋剧一样,是蒲剧北上与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融合起来发展形成的新剧种,舒展刚健的风格是其特色。北路梆子形成时间约在明末,流布于晋北、内蒙古以及河北张家口、蔚县等地。清咸丰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时期,班社众多,名家辈出。

图源:《走进大戏台》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因产生和主要流布于晋东南古上党地区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戏”,晋南人称之为“东府戏”,河北邯郸一带称之为“泽州调”,或“上党宫调”。

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一般认为它也是受到蒲剧的影响,形成于清初泽州(今晋城市)。虽为梆子,实则是合昆曲、梆子、罗罗腔、卷戏、皮黄等五种声腔为一体的新剧种。上党梆子兴盛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影响流布于河北、山东等地。在其发展过程中,上党梆子在晋城形成了委婉细腻、潇洒秀丽的“州底”派,在长治形成了孔武有力、刚强豪迈的“潞府”派。

图源: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遗产馆)

“村村有庙,庙庙有台”

山西的戏台也太多了!

“村村有庙,庙庙有台”,戏台的出现是戏剧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山西现存金、元、明、清古戏台三千多座,数量占全国古戏台的五分之四。历经沧桑的古戏台,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也是一座座戏曲博物馆。

晋城市高平二郎庙戏台

高平二郎庙戏台位于晋城市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内,是一座祭祀二郎神杨戬的庙宇。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戏台。

二郎庙金代戏台 摄影:赵素宾

图源:高平市人民政府官网

戏台为砖木结构,采用金代重要建筑所惯用的须弥座式台基,是一间亭榭式建筑。

晋城市汤帝庙戏台

汤帝庙戏台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古堡汤帝庙内,是明末清初的古建筑,基本保存了原貌,未经受过大的破坏,别具特色,其中最特别的是这座戏楼可升降,堪称国内唯一的活动式可升降戏楼。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正中山门上的戏楼宽5米,进深5.6米,挑出一米多。在挑出的部分则有立柱支撑。立柱上连接楼板处的内侧有凹槽,约有二三十公分。凹槽就是用于升降戏楼楼板的。楼板在凹槽内上下移动,可调节高度。

图源:太原市文化馆 摄影 | 张金牛

汤帝庙戏楼为歇山顶,四个翼角飞翘,檐上琉璃瓦色彩绚丽,檐下斗拱层层出挑,华丽而有气势。这个戏楼左右两侧还附带有两个迷你小戏楼,宽2.3米,进深2.2米,形成一大两小的格局,颇为有趣,也很少见。

临汾市尧都牛王庙戏台

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戏台大量兴建,目前,有据可查的山西元代戏台多达24个,现存实物8座。

位于山西临汾魏村的牛王庙,是元代戏台的典型代表。牛王庙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三十四年平阳府发生八级大地震,当时的魏村牛王庙被夷为平地,唯独牛王庙戏台保存完好。作为国内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戏剧舞台,整座戏台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全部由榫卯结合而成。

图源:山西省图书馆

从戏台建筑形制上摒弃了宋金时期四面观的“亭式”戏台,完成了从四面观到三面观进而一面观的转变。同时狭小漏风的舞亭也被砖木结构的戏台所取代。

戏台呈正方形,四角立石柱,上面是歇山式屋顶,后两石柱间砌土坯墙,两山墙仅在靠近后檐墙位置砌筑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长度,墙端加设辅柱,辅柱头搭接的额枋留有铁钉,可见是当时悬挂帷幔的地方。这是典型的元代建制。

加的三分之一长的山墙使前台呈三面展开,前、左、右三面空口,宽敞开阔,音响效果极好,像这样三面观的舞台,可以说是完成了戏台建筑的一次大的变革。演出的时候,在两根辅柱前悬挂帷幕,将戏台分割为前台后台,它是我国戏曲艺术演变的重要佐证。

历经沧桑、洗尽铅华的古戏台,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虽然风华不在,却筋骨犹存,见证着中国戏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迁。

图源:关帝庙博物馆

一抛水袖一声叹,一个转身一曲戏,“唱念做打”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故事,戏台上的人儿入了魂,戏台下的人儿入了梦,平民百姓也好,帝王将相也罢,在方寸红台之间,感受着“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

如今,戏曲文化表演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演绎方式也更加年轻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有年轻人用戏腔演绎《新龙门客栈》《白龙马》等现代作品,也有人通过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方式重新演绎《贵妃醉酒》《武家坡》等经典戏曲作品。戏曲已不再是老年人专属的艺术形式,它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其实,看戏与听音乐并无二致,只要是优秀的作品,都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戏曲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的“门槛”,并非需要多么专业的“鉴赏水平”。一台戏,无非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情感的表达。

来山西,看大戏。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好戏”登场,让这片“中国戏曲的摇篮”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标签: 春晚 太原 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