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人声鼎沸、气氛欢腾,短视频创意频出、抓人眼球,热搜榜不断滚动、争议频频……这些并不是主播或网红一个人的“功劳”。许多“毒流量”背后,总能看到一些机构推波助澜的影子。
日前,国家网信办就《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管理规定(草案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十一、十二条明确规定了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MCN)不得违规操纵旗下网络账号,并列出了十项较为突出的违规行为,最受关注。
近年来,加强对MCN机构管理的呼声日益强烈。此前,“斗鱼直播平台向多名在校大学生索要天价违约金”事件中,就有多家MCN机构在合同上设置陷阱,借用所谓直播行业“潜规则”敲诈勒索;去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无底线博流量、直播间虚假和低俗乱象、网络谣言、网络戾气等,一批违规账号、违规直播间被查封,也揪出了不少MCN机构;就在上个月,抖音对11个账号采取禁言、清除因违规行为增长的粉丝等处置措施,针对的也是MCN机构“大海星辰”长期以来操纵旗下账号发布低俗吸粉内容引流的违规行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新规,有着鲜明的导向意义。比如,十项违规行为中提到“以议题设置、合成伪造等方式,制造发布网络谣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摆拍引流的“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制造负面话题撕裂共识,扰乱网络秩序”,也让人联系起“瑞士卷怎么分”引发的无端争议;“消费灾难事故”一项中,前有旱灾中稻田直播作秀的网红,近有传播“地震小孩被埋”AI图片的诸多账号;关于“包装、炒作未成年人”,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利用“大凉山儿童”卖惨营销的一众账号……此类“流量剧本”不能说全是MCN机构的手笔,但事件后续的扩散、分发、跟风模仿等,单凭网红个人的力量很难实现,有必要追问对应MCN机构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让违规主播付出代价的同时,也要严管背后的MCN机构。须知,随着网红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戏搭子”也就变成了“戏班子”,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排场、编戏、捧角”的能力,能够影响网络平台内容生态。MCN机构提供的策划、制作、营销、经济等相关服务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应警惕其滥用优势组织生产违规内容,或是化身“话题制造者”“流量操盘手”,有组织地炒作流量牟利,把网络空间弄得乌烟瘴气。
网红经济“台前”的内容应追求客观真实,“台后”的运营也应做到合规有序。(默达)